1. 首頁
  2. 臘八節

傳統臘八節有什麼起源

傳統臘八節有什麼起源

人們過臘八節的意義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臘八節的起源

(一)臘八節起源於“臘祭”

關於臘八節的起源,源於“臘祭”的說法比較流行。“臘祭”條目: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到南北朝時期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的人們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

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腳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與“獵”相通,“臘祭”就是用打來的野獸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醃製的豬肉稱為“臘肉”。

從以上文字可知,臘八節起源於“臘祭”,與獵取野獸密切相關。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有學者以為,這是把“臘月”的起源誤當成了“臘八節”的起源,產生了時間上的錯位。

因為從時間上看“臘祭”的年代更為久遠。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技術社會形態來看,人類社會經歷了從漁獵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的發展序列。也就是說漁獵社會早於農業社會。

“臘祭”應該存在於漁獵社會,《周易·繫辭下》中有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署,以佃以漁”的說法,說明從伏羲氏時代開始,早期原始人類的經濟活動以漁獵經濟為主。後來到了農業社會形態,還要祭祀神靈,但不再使用獵取的野獸,而使用富有農業特色的“七寶五味粥”。

再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臘”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示“肉”,“臘祭”實際上是用打獵得來的野獸的“肉”來祭祀神靈。可見,“臘月”是漁獵社會的產物,而“臘八節”絕對應該是農業社會的產物。

(二)臘八節起源於“佛成道日”

慄治國先生在《“臘八”新解》中這樣描述臘八節的由來:“佛祖釋迎牟尼在修道時因飢餓、困頓而昏厥在了哈比爾邦尼連任附近的菩堤樹下,巧逢一位牧羊女打此往過,遂以糧、豆、乾果熬粥救活了佛祖,終使其得道成佛,而這一天正好是漢歷的臘月初八,佛教界稱之為‘成道日’。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活動傳入我國後,逐漸形成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節俗。”慄先生隨後評價說:臘八節因佛而起的說法只是佛教徒的一種附會而已。”這一評價十分中肯。

首先,在時間上,十二月稱“臘”,始於我國秦代。而釋迎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餘年的.春秋之時其時十二月並未稱“臘”。古印度使用的是印度歷而不是夏曆。印度歷的釋迎牟尼成道日在夏曆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不可能將釋迎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曆的十二月初八日。

其次,在行為上,佛教寺院僧眾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臘月初八日寺院僧眾可以用臘八粥供佛,但不等於說臘八粥起源於臘月初八日的釋迎牟尼成道。換句話說,是先有臘八粥後有以粥供佛的行為。

第三,在廣泛性上臘八節喝臘八粥幾乎是全民一致的行為。佛祖的“成道日”只可能在寺廟僧侶和善男信女之中傳揚,不可能成為全國百姓統一的祭祀日。

(三)臘八節起源於朱元璋

據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時家中十分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一年冬天的臘月初八,又冷又餓的放牛娃朱元璋挖到了一個老鼠洞,從裡面竟然挖出一些大米、紅豆、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就把這些東西熬成了一鍋粥美餐一頓。

誰知這粥奇香無比,令他終生難忘。後來朱元璋統一天下,當上皇帝,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在每年臘月初八都讓御膳房進獻此粥,成為宮中定製。後來這一宮中節俗逐漸演化為民間節俗。

學界認為,這也是附會之說。因為皇家、官家的認可和支援只能促使喝臘八粥這一節俗發揚光大,但用皇權強制將其推行到民間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再者,有史書記載,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就已有,並非起源於明代的朱元璋。南宋人吳自牧的《夢梁錄》說:“十二月初八日,大剎寺院謂之臘八,僧眾設五味粥供佛名曰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