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的型別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高中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2

很小的時候,我並不清楚清明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只是覺得這一天沒有國慶節、兒童節那樣歡慶熱鬧。人們的臉上少了一份歡笑,多的卻是一份沉重與憂傷。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後,我才對清明節有所瞭解。婆婆三年前離開了我們,還記得婆婆的棺木被黃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直流。我也說不出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長這麼大第一位親眼目睹離去的親人,我傷心,的是不捨。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像往年一樣到鄉下祭祀掃墓。穿過開滿金黃色油菜花的農田,我放眼望去,山還是那座山,婆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只是墳頭又多了些雜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爺爺的帶領下用鋤頭等工具把雜草清理乾淨,並把它們掃到一塊空地用火燒,聽說是為防止起山火才選擇在空地的。我看見爸爸在角落燒一種黃色的紙,便好奇地問:“燒這個幹什麼呀?”爸爸回答說:“這是紙錢,燒給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點點頭再也不願多問,因為我知道,他們心裡很難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嗎?

爺爺點燃了香蠟,伯伯鋪好了墊子,我們長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墳前磕頭。我跪了下來,望著隨風搖曳的.燭火,彷彿看到了婆婆那張佈滿皺紋的臉和充滿愛的眼神,回味著婆婆多年對我的愛護與唸叨,也似乎聽到了她用微弱的聲音呼喚著我的小名。記憶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聽爺爺講,她年輕時是位生意能手,那時她家因為做布匹生意成為當地的一戶富裕人家。後來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變得一無所有,並逃亡到桃源鄉下定居,一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堅強地生活。婆婆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因為舊疾癱瘓了,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幾乎就沒出過門。婆婆雖然手腳不方便,但還是很關心我們,聽爺爺講,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孫後代。

灰濛濛的天依然下著細雨。燭火熄滅了,鞭炮聲震耳欲聾。婆婆,清明節到了,我們又來看您啦!知道我們有多想念您嗎?您聽到我們正在向您問好嗎?您一定也在天上關注著我們吧!這樣您就不會寂寞了。

站在墳前,我一邊感受著四月春雨的那一絲寒意,一邊胡思亂想,忽然記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我的臉頰溼溼的,分不清是雨還是淚。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3

有人說,“其實作文並不難”,這是將作文簡單化了,如果不難,為什麼世界母語寫作會成為一道世界難題?

有人說,寫作文需要天賦。其實不然,因為作文不等於創作,創作需要天賦而作文則不需要作文只不過是表達思想、記錄生活、抒發感情的一種工具。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遠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似乎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往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往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往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展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展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預備停當,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宅兆前許願“希看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平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4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緬懷英烈、寄託哀思的重要日子。每到清明祭掃時節,除了祭祀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營銷旺季以外,不少在外工作的人們正籌劃踏上返鄉祭祀掃墓之路。

清明祭掃,為的是追憶先人,不忘根本。但遺憾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地區在清明祭掃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有的借祭祀之名,行攀比之實,祭品越燒越多、鞭炮越放越響、排場越來越大;有的借掃墓之機,禮尚往來,聯絡感情、拉攏關係;還有的亂丟亂扔、亂燒亂放,掃了一個墓,汙染了半座山。這些都偏離了文明祭祀的軌道,不僅起不到緬懷先烈、祭奠先祖、告慰先人的哀思之情,還敗壞了社會風氣。究其原因,就是忽視了清明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應該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

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首先,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正確的祭祀觀,主動踐行文明祭祀、生態祭祀、綠色祭祀、厚養薄葬的祭祀觀,以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清掃墓碑等方式寄託哀思,將祭拜逝者的傳統習俗以更加環保、健康、安全、文明的方式表達,徹底轉變鋪張浪費、盲目攀比、搞其他名堂的“不良風氣”,文明祭祀才對先人最好的告慰,讓清明祭拜先人的傳統習俗成為後人對前人的情感寄託、家族血緣的價值認同和緬懷英烈的愛國情懷。

其次,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政府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比如以清明節為契機,舉辦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透過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懸掛宣傳標語、微信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文明祭祀新風尚,引導和鼓勵群眾選擇文明、綠色殯葬方式,大力推廣植樹祭掃、網路祭掃、鮮花祭掃等文明祭奠形式,號召黨員幹部帶頭,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透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和樹立群眾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必須注重孝道傳承。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也是加強家風建設的時刻,是孝道傳承的時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孝道,應該成為家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清明節,多數人會帶著孩子進行祭祖,祭祖的過程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無聲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懂得百善孝為先。

總之,讓清明節文化迴歸傳統,從現在做起、從你我做起,爭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中華美德的踐行者,爭做告別陋習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帶頭人,讓我們用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環保、更加清雅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過一個文明、綠色、平安、開明的清明節。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5

清明,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期之一,約在公曆的四月五日前後,具體的說清明是在冬至後的第108天。到了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是草木蔥綠、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銀裝素裹、淒涼的景象。農業生產也多忙於春耕、春播了。江南諺語:“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就是在寒冷的北大荒,為了不違農時,清明節前後也搶著播種小麥了,並有“清明忙種麥”的諺語。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多彩而極其有趣的,除了禁菸火、吃冷食、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

清明節在山東省膠東地區人們普遍叫“過寒食”。寒食節在魯膠東地區人們的心目中僅次於春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都要慶賀三天。孩子們都要脫去穿了一冬的舊棉衣,換上新做的單衣。民間有傳說:“清明不穿棉,穿棉死後變兔子”。民間還有傳說:“老牛老馬也要過個寒食節”。這三天也要給牛、馬一些好草、好飼料,並休耕三天。

記得兒時,每逢寒食節學校都要放假三天,老師帶領學生到效外踏青、郊遊。山東呂劇中有一段唱詞:“清明佳節三月三,老師踏青去遊玩……”充分說明清明節老師與學生們的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一項很有意義的健身活動。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去的先人的一種活動。每到清明節,家長都要帶上供品、香、紙、扛著鐵鍬、舉著掃帚,領著孩子們去自家的祖墳祭掃墳墓,將供品擺放在死去的先人墓碑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供品回家。

記得兒時寒食節玩得最有興趣的當數放風箏,盪鞦韆了。盪鞦韆不但能夠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夠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人們特別是兒童最喜愛盪鞦韆。放風箏是兒童最喜歡的一項活動,牽著高高飛翔的風箏的牽線,仰望著風箏悠哉,悠哉飛翔的形態,踏著綠毯似的小草,吸著春天郊外的新鮮空氣,彷彿進入了仙境,別說有多開心了。

清明不但是祭祖的祭日,同時又是兒童們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玩耍的好時光。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6

4月4日~4月6日,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鬱悶的日子……在這樣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時候。說了這麼多,這是什麼日子呢?是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裡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悽然淚下。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鬥爭歲月中,有多少我們武進的英雄兒女,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地。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都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那就是為了共產義事業而奮鬥。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我們後人樹立了榜樣。他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光榮!“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這句詩句,不免給人添上了一份傷感。這句詩好像更適用,難道古人有預知未來的本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似乎人們都已忘記了祭祖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節遊山玩水,的確清明節的另一個活動就是踏青。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個活動——瞻仰民族英雄,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如果沒有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自由、民主、和諧的社會,就不會有我們的未來。

正是因為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也許我們無法體會戰火紛飛的時代的艱辛,但我們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先烈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隨時迎接困難的挑戰!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的道路是沉重和莊嚴的。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的精神和遺志。我們用這種方式寄託我們的哀思,繼承先烈們的遺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學校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去。青山肅立,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蹟,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清明節高中議論文7

微微清風,吹來清明的悠悠寂寥,今年,要懷著怎樣的心,去祭掃。

幼時,爺爺對我:“烈士的心是炙熱的,感動這一代又一代的子孫。”

我問爺爺:“烈士是什麼。”

爺爺說:“烈士是為我們開闢光明大道的人,是無畏的英雄。”

哦,烈士是英雄……我默唸著。

直到我上了小學,去祭掃烈士墓時,是夏天,烈日炎炎麼,可烈士會怎麼面對呢?無畏麼。可我明明是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也不想再走了。耳邊又迴盪起爺爺的話語:“當烈士倒下時,不會再站起來,因為不可能站起來,只要有能力站著,就不會倒下。這是烈士的信念!”我想,這是怎樣沉重,揹負著信念的壓力。我硬挺著來到烈士碑前,耀眼的太陽照在烈士碑上,很莊嚴,很莊嚴的……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耳邊傳來的是教師鏗鏘有力的致辭,我的心也忽然間沉重了,是烈士的威懾力麼?

不是的。是他們的那熾熱的心感染著我,多少年長眠在地下,他的信念感染著我,不屈的信念,寧死不屈的信念啊!於是我的心,在惆悵之中盪漾了……

又是清明,我們循著歷代鴻山人的足跡走到了現在。

今年,我已升入了初中,再次去掃墓時,又是懷著別樣的心啊,帶來的是別樣的蒼茫,也少了些沉重。

我想起了我的小舅,那樸實善良的小舅,他一生沒做過壞事,我捨不得他,也離不開他。

可他偏偏就走了,走得那麼幹脆,走得那麼坦然,我還有那麼多的話沒對他講。

母親告訴我,不能在外婆面前哭,怕她傷心。我在角落裡哭,但哭得越傷心,就越難忘記,或許我永遠都不能忘記。

今年,我打算追逐春天,拋開一切沉重的往事。

我要追逐烈士的腳步,學會無畏,學會堅強。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對它,不怕傷心,不怕沉淪,因為去面對,就不會退縮,就要學會勇敢,像烈士那樣無畏,今年,我要開開心心過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屬於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樣的我。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屬於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