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講話稿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通用9篇)

在當下社會,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講話稿,講話稿是為發言者表達自己想要講的話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那要怎麼寫好講話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屈原愛國的講話稿(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1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少年強那中國必須也很棒,吸收五千年的磁場,習慣了後發制人,贏了還說承讓”聽著一曲李宇春的《少年中國》我不禁想起了祖國那一斷滄桑的歷史。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時,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然而,這看似普通的幸福生活卻飽含一曲曲動人的頌歌,經歷一段段悲壯的歷史。

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擁有著無數的禮貌。從夏朝到商湯,再到西東周,一向到腐敗的清政府,有多少英雄風範說不完也道不盡……成湯滅了夏,讓百姓過得安居樂業;周武王伐紂,戰敗了暴君殷壽;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當於根偉一腳怒射,把中國隊第一次踢進世界盃時,我們怎能不狂歡當我們聽到薩馬蘭奇老人輕輕說出“BEIJING”的時候,我們怎樣不歡呼當神舟六號即將騰空而起,再次成為世人所關注的焦點時,我們怎樣不自豪以往的民生凋敝,以往的滿野戰亂,以往的東亞病夫,俱往矣……如今,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概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

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哪一寸沒有深深地烙下華夏後代的足印,哪一寸不值得炎黃子孫引以為榮長江黃河是我們奔騰的血液;千萬座聳入雲霄的山脈是我們不屈的盤古;無限的肥田沃土是我們開闊的胸膛;無邊的森林草地是我們烏黑的頭髮;祖國的每個部分,都嵌在了我們的身上,更深深地嵌在了我們的心上。

我們是祖國的驕子,是新時代的寵兒。風華正茂的一代啊,怎樣用鋼筋鐵骨支撐起共和國的大廈,怎樣邁開走向世界的步伐同學們,祖國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應當為之而付諸努力。努力學習吧,直到我們反躬自問時能問心無愧地說:“祖國在我心中!”

少年強則國強,祖國人民在盼望著我們,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我們能忘記嗎當然不能。那就讓我們行動起來,點燃心中那團火焰,為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再鑄我們的民族之魂!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2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學習屈原的愛國情操》。

前天就是三大農曆佳節之一的端午節,在這個節日裡,全國各地都會用包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等習俗來慶祝。在這裡,請允許我祝大家節日愉快。 提起端午節,我們總會想起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政治家屈原。屈原,他的高潔人品能提升我們心靈的境界,他的愛國情操能激勵我們不懈的鬥志。他的事蹟流傳兩千多年,鼓舞了世世代代的人。

戰國末期,人人以發揮自身才能為目的。為了揚名顯貴,“祖國”兩個字在他們的腦海中根本難以佔據一席之地。而屈原則牢牢的將“祖國”兩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以屈原的才能,到他國一定可以施展才華,但他在流放期間,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的疆域,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到異國謀求自身的發展,這是連孔子都沒有做到的。以至司馬遷在評論屈原時也感嘆不已。

屈原不過是眾多賢能之臣中的一個,但正是屈原在漫長的人生失意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不隨波逐流的強烈的愛國情操,使屈原成為了支撐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激勵著後輩能人志士。向屈原學習,我們就應當養成這種潔身自好的精神品性,敢於在逆境中堅持信念和做人原則,要把自己的利益和國家集體的利益聯絡起來,以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作為自己價值的最好體現。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3

老師、同學們:

本週六是我們流行了幾千年的端午節了,說起端午它的歷史可悠久流長了,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現在成為我們國家法定的節假日,這一天全國人民都放假,划龍舟,吃粽子,共同緬懷這位為國獻軀的偉大愛國詩人、政治家。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裡,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通商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4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倍受楚懷王器重,但是屈原的主張卻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使得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謝謝大家!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日本及東南亞諸國。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謝謝大家。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五年級三班的葉弘毅同學,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快到了,同學們可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要划龍舟,但是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跟屈原有關呢?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跟壞人同流合汙,他為了激起楚國人的愛國熱枕,抱石投江,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所以每年的五月五日,老百姓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我們要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向祖國彙報。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他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始終不改變自己的節操,敢於鬥爭,“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也就是說,只要是我所熱愛的,我所追求的真理,那麼縱使讓我死上九回,死上多次我也絕不後悔,那怕把我五馬分屍我也絕不改變,正是他的這種九死不悔的精神激勵我們的革命先烈前赴後繼,流血犧牲,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們很多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跟小皇帝似的,驕生慣養,吃不得一點苦,學習上遇到困難也是知難而退,而不是知難而進,所以學習得不到提高,我們要學習屈原的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學好真本領,長大後報效我們的祖國。

謝謝大家!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讓我們一起緬懷屈原》。暮色蒼遠,心緒蜿蜒,有誰在演講時刻注視著你?麥子金黃,演講艾草幽香,有誰在時刻聆聽演講著你的呼吸?冷豔的孤寂、悽切清冷的時光,在炙烤演講著你滴血的心。迷失的漁火,重演講新點燃你對未來的期盼。端午是竹葉的色彩,端午是艾草的青澀,端午是屈原的祭日,端午是人們永遠的牽掛!端午,白日,枕著艾草做夢,我的胃裡,一個蜜棗的粽子,正試圖和古代息息相通。

三千年前的粽子不是太甜,是太苦,需要用汩羅江的水來解苦,但滔滔江水太遠,救不了近渴。就是今天,一個聲音告訴我,我是屈原的孩子,我的筆應該和屈原的血脈相連。但是我怎麼也寫不出,一隻粽子如何香飄十里,粽子淡淡的清香,在艾草的苦味中飄浮。笛聲悠遠,麥子飽滿,汩羅江邊,先生那愁苦悲憤的面容,記憶猶新。興楚無望,為保高潔,你憤然跳入汩羅江。你那悲壯的一躍,讓淚流滿面的詩句,飄散成綿延千年的梅雨,淋溼了後人的思念。滔滔江水化作奔湧的激流,你大筆一揮,《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而你獨自踏浪而去,讓好多記憶日漸冷卻,只留下一圈圈漣漪,盪漾成五月的一個風俗,至今還依然震撼著世人的心靈。

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悽美,氣吞山河。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個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端午節,沉澱了一種精神,厚重而堅固,歷久彌新。它向世人所闡述的,是一個勇士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偉大壯舉。兩千多年以來,端午節所特有的這種情懷和精神,從來未曾改變……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你們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傳統節日嗎?(端午節)是的,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讓我告訴你們!

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在歷史上的這一天,人們將透過賽龍舟和包粽子來紀念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他為人正直,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擔任要職。他堅決反對秦國的侵略,遭到楚王的攻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

屈原悲憤不平,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首都。楚國失地千里,到處都是屍體。

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祖國慘遭毀滅的慘狀,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場壯麗的愛國運動。

人們喜愛屈原,當聽到屈原自殺的訊息時,紛紛去划船打撈屈原的屍體,但卻找不到。他們害怕河裡的魚和蝦會咬屈原的身體,所以他們把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和其他食物扔到河裡。

據說,魚、龍蝦和螃蟹吃飽後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後來,為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提出了用楝葉包粽子,外纏彩絲的辦法,這就是粽子的原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著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著人們競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和睦。在這個繁榮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學會愛我們的國家,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

最後,用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學生一句話:“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互相鼓勵,為祖國的崛起而學習,做一個努力工作的人,能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屈原愛國的講話稿 篇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佳節憶屈原”。

又是一年端午節到。包粽子,賽龍舟,喝米酒……在中國,人們正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一傳統節日。

但到目前為止,人們對端午節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普遍的說法之一是"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在聽說楚國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海民眾紛紛帶領船隻進行救援,並拋灑食物,以防止魚和蝦傷害屈原的屍體。

從那以後,每年都會舉行這樣的活動來表達他們對屈原的懷念。此後,賽龍舟、包粽子已成為端午節的主要內容,也逐漸被稱為端午節的起源。

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執著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屈原在追求生命的永恆、價值和理想的同時,始終關注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終結是一場悲劇。

如果擔心國家和人民的屈原,看到今天的中國如此強大,中國人民為奧運會歡呼,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團結抗震救災,屈原還會投河嗎?

我們今天多麼幸運,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僅繼承了屈原執著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而且我們又與四川的小朋友們共同地流著淚,分擔著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今天我們懂得珍惜,愛老師,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節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天,我們個人意識到不斷提高自己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讚揚屈原的愛國精神,發揚屈原的精神,但我們不會擔心,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會更強大、更繁榮、更富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