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精選9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1

這是一部描寫戰爭的電影。影片一開頭,醒目的希特勒標誌和一大批軍官氣勢洶洶的押著猶太人,迅速與小主人公佈魯諾把自己當做飛機,快樂的跑回家的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我知道,殘酷的戰爭會奪去孩子的快樂。

因布魯諾爸爸的原因,全家搬到鄉下,在那裡,布魯諾沒有同齡朋友,只得自己找樂子:下棋,造鞦韆……一個偶然的機會,布魯諾認識了一個猶太人——希姆爾,並和他成為了朋友,幾乎天天都要去營地找他,給他帶吃的,玩的。有一次布魯諾給希姆爾吃的,配一個士兵發現了,布魯諾卻說是希姆爾自己吃的,結果希姆爾被士兵懲罰了。因為這個關係,布魯諾在與希姆爾告別的時候,他突然下了個決心:要幫希姆爾把失蹤三天的爸爸找回來。正當布魯諾鑽過圍牆時,天空烏雲密佈,接著就是一陣悶雷,不言而喻,最可怕的事情要降臨了。兩人正四處尋找時,被眾人擠進了毒氣室,在哪兒,布魯諾和希姆爾緊緊地握著對方的手,他們不知道接下去將要發生什麼,他們以為雨停了,就可以回家了。然而,抬起頭時,一股黑色的毒氣正瀰漫下來……

震撼人心的結局像一劑充滿猛藥的針筒狠狠的刺痛了我心靈的最後一道防線。

猶太人是無辜的,孩子更是無辜的,我們總是在說戰爭是在毀滅人性,戰爭的結局只能是鮮血淋漓,然而,戰爭總是像瘟神一樣揮之不去,到底還有多少人在戰爭中妻離子散流離失所,數不清。

戰爭,你有永遠結束的那一天嗎?不是過個幾十年再爆發,而是,永遠永遠……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2

我看著這篇電影,就彷彿來到這位男孩身邊,與他同生共死。

這篇電影就是講述了一位名叫約翰·布魯諾的小男孩是一位德國人,它的爸爸是一位軍官。有一次,他爸爸升職了,被派到鄉下去管理猶太人。於是,布魯諾只好離開了他心愛的夥伴,跟隨爸爸來到鄉下,但是在那裡沒有夥伴,他的媽媽只讓他在院子裡玩,布魯諾很喜愛探險,經常院子探險。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了一位正在修車的軍官,向他要一個輪胎做鞦韆,他跟著一名穿條紋睡衣的猶太人,來到後花園的儲藏室裡拿到了一個輪胎,並且發現只用爬出窗戶,就可來到一片樹林。這片樹林正是布魯諾探險的好地方。可僅有八歲的布魯諾怎麼會知道,穿過這片樹林就是猶太人的集中營。他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進了樹林,穿過小溪,看到了猶太人的集中營。正巧一位叫薩廖爾的男孩坐在那。不久就成了朋友,都把自己的心事告訴對方。後來,布魯諾知道了薩廖爾的爸爸已經失蹤三天了,希望布魯諾幫忙來找。

第二天,布魯諾也穿著條紋睡衣進了集中營。布魯諾與薩廖爾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堪稱集中營的地方,竟是一座殺人工廠煙囪裡的黑煙卻是毒氣。後來,布魯諾的爸爸命令把猶太人關在一間屋子裡,往裡面放毒氣,他和猶太人都死在這間屋子裡。八歲的布魯諾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兇手竟是自己的爸爸。這位布魯諾的爸爸是多麼無情、冷酷,布魯諾的死應該就是對他爸爸的報復。戰爭是多麼可怕,不僅摧毀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還讓那麼多的孩子無家可歸,甚至失去生命,請杜絕戰爭!遠離戰爭!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3

一直喜歡看有關二戰的電影,特別喜歡看打德軍的二戰片,說不出理由的喜歡,幾乎我看過的每一部這種型別的電影,都沒有讓我失望。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八歲男孩布魯諾視角去看戰爭,簡而言之,這是個很好的故事,是個會讓人痛心、催淚的故事。在黑暗的理性到來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和視覺。看完影片,一股惡寒爬上心頭,讓人壓抑的難受,令人窒息。八歲男主布魯諾母親的憐憫和兩個小孩子純潔的友情(兩位小演員演得非常棒),小孩子的天真與納粹軍官兇殘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部影片都沒有直接去拍攝戰爭,卻更能讓人體會到納粹軍官的殺人不眨眼的血腥和兇殘,更加震撼人心。

為了不劇透,我只寫一點有關父母教育孩子的觀後感。

在一個人的童年,父母教育孩子,盡力去保護孩子的童真,少一點理性,這點是對的。為了保護這份童真,父母甚至是用了欺騙和虛假的手段,如電影裡的男主角的父母,把猶太人的集中營說成農場,為了納粹的政治宣傳需要,拍的集中營裡幸福生活的模樣,被八歲的男主好奇偷看了,八歲的男主真的相信了他父親是在為了讓全世界人民幸福快樂生活而努力工作……給自己的孩子人為營造在一個健康快樂的環境,也許真的沒有錯,讓自己的孩子的童年遠離殘酷的現實,把現實虛構成美好,很多二戰電影都這樣拍的,而且都拍得很棒!然而……

一個是戰爭中的童真,另一個是童真眼裡的戰爭。

真相和理性,應該從幾歲開始?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一部值得複習的電影。

無論你之前是什麼人,換上條紋睡衣,人與人就沒有區別了。這場戰爭猶太人是悲劇的主角,而戰爭的殘酷,對於普通德國百姓,依然是悲劇的人生。

看完電影,更加珍惜和平!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4

再一次看《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這部二戰電影,心裡頭有點堵,而每次看內心都是會感到無比的沉重,從頭到尾,電影呈現的都是一種壓抑的氛圍。

男孩布魯諾有一頭柔軟的棕發與一雙湛藍的眼睛,像天使一樣可愛,其本質天真也善良;布魯諾的姐姐雖然只有12歲,但由於所受的教育與個人性格的影響,她是激進的、冷血的,盲目相信“猶太人都是不好的”。這兩個孩子,一個隨了母親善良怯懦,一個則隨了父親的冷酷強硬。在布魯諾眼裡,沒有種族分別,他看到的只是“農場”裡“有些奇怪”的人而已,但姐姐卻知道那是猶太人的工作集中營,並且敵視著猶太人。布魯諾和他的母親搬了家之後並不好過,雖然吃住優渥,但內心是痛苦無奈的。

布魯諾雖然善良,但在兇狠的副官面前他還是選擇了獨善其身撒了謊,不顧這會給小男孩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而後他也後悔了,去找小男孩坦白自己的錯誤期望能夠得到原諒。為了彌補過錯,當他聽到小男孩的爸爸不見了之後便一心要幫忙,在臨走前的幾小時特意趕去集中營挖了個坑好進去找,沒想到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面對著眼前的焚爐,兒子被毀在了自己的工作中,布魯諾父親的心情該是悲痛且複雜的。

集中營裡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輔一出場,便是蒼白羸弱的,他皺著眉頭,一臉沉重,絲毫沒有該有的屬於孩童的活潑、就像布魯諾那樣整天尋思著有什麼好玩的無知。其實“穿條紋睡衣”的不僅指集中營裡的人、那個猶太男孩,布魯諾也是穿著條紋睡衣的,只不過是色澤的黯淡不同,所以最後兩個男孩的結局由此可見一斑。

從這個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輝與卑劣,光輝在於布魯諾與小男孩的手在最後一刻緊緊相牽,他們的友情是純潔美好無瑕疵的,而卑劣則在於布魯諾的父親他們不將猶太人當人看任意對他們拳打腳踢、布魯諾的那次選擇獨善其身,與集中營裡一個老男人明明看出布魯諾與他們的不同(集中營裡的人都剃了光頭而布魯諾仍然是長髮)卻一聲不響。

同樣題材的電影,《美好人生》側重於前半部分的描繪父親幽默樂觀性格,前戲太多使後半部分稍顯不足,但影片所呈現的父愛實在感人,小男孩的人生在父親的保護下的確十分美好。《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以孩子的視角來審視二戰的殘酷,令人深思,布魯諾對友情的渴望與周圍的冷漠氛圍格格不入,他雖然也被保護得好,但多了那麼一分自由與天真,害了自己。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5

我們是不同的種族,來自不同的國家,身處不同的環境,可是,我們都是孩子,我八歲,你也八歲,這是我們最大的共同點,一句hello,跨越了世俗的等級與仇恨,就這樣,我們認識了。隔著鐵絲網,兩個不同世界的我們一起說話,一起玩耍,我們成為了對方最好也是唯一的朋友。

我們都會有怯懦的時候,都會犯錯誤,可是,朋友,對不起,我們還做朋友好嗎?孩子總是那麼善良,那麼單純,即使我的朋友對我做了不好的事,還是願意選擇原諒。我單純的想,幫助你,會彌補自己曾經的過失,減少自己的愧疚。也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更想幫助你。也許在孩子的心裡,友情便是他們的全部,沒有世俗的眼光,沒有等級的的觀念,有的只是我想跟你做朋友,想要對我的朋友好。小孩的世界對大人來說是幼稚,但對孩子來說就是全部,他們的純真,會讓多少人羞愧。我們都曾經是一個孩子,都曾經擁有那份純真,可是,它好像在我們長大的路上,慢慢被我們遺失了。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6

突然間想起一部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挺感傷的。

影片敘述了一個八歲的德國男孩布魯諾隨著父親的升遷,一家人搬到了新家,而在家的不遠處,透過窗戶可以看到一個“農場”,還有一些穿著條紋“睡衣”的老人和小孩,煙囪裡經常會釋放奇怪而又難聞的“黑煙”,其實,那不是什麼“農場”,而是一個集中營,“睡衣”其實是囚服,“黑煙”是毒氣,而他的父親正是那裡最高的統治者。布魯諾曾經問過家人,可又有誰能給他真正的答案?在童心的驅使下,布魯諾偷偷透過鐵絲網觀望那個“農場”,在那裡,認識了一個同樣八歲的猶太男孩希姆爾,並和他成為朋友。最後,為了幫助希姆爾找到失蹤的父親,布魯諾換上了“睡衣”,爬進“農場”,最後二人被抓,在毒氣室,發生了一場純潔的友誼......

該影片是透過一個八歲男孩的視角觀望這個世界,或許他們永遠都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的可怕,大人們的想法又是多麼複雜,在他們眼裡,連小孩子都能擁有純潔的友誼,而大人們又有何不能?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和平是最重要的,只要我們還共同存在在這地球上,我們就必須和平,消滅種族歧視。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7

影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蔥鬱的樹林和嚴密的鐵網,鞦韆和推車,藍天和濃煙……我想布魯諾這樣天真爛漫的小孩到最後都沒有發現,其實他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多麼恐怖的存在。

德意志國家產生了很多令人尊敬的哲學家,甚至是現在的德意志高考題目更多的傾向於哲學上的思考。這是一個理性的國家,但是為什麼這樣一個充滿思考和理性的國家會實行滅絕猶太人的政策呢?

我們也自稱是知書達理的大國,也發生了文化。大革命。

生命為什麼在某一個時刻真的變的如草芥?而人性為什麼輕而易舉的被淹沒在震天響的口號當中?

我想,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原因,也不是國家機器的幾句口號的原因,更多的是大家都習慣了去接受別人認為正確的東西,也許你剛開始不認同,可是越來越多的人認同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是正確的,去習慣剛開始不認同的種種謬論。然後打著各種鮮豔的旗幟,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這大約就是集體暴力形成的'諸多條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迴圈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在我們面對道德體系和人性基本認識的時候,沉默,然後是接受,接著是參與,最後產生榮耀感。

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讓我們睡得著覺的理由,給了我們一個貌似是無比神聖的幌子。然後我們就可以正義凌然的去做各種忘記自己本心的事情。

而反觀裡面的猶太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麻木的接受。也許他們也覺得自己真的危害了德意志,甚至覺得自己的存在真的是荒謬的。這是為什麼呢?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我想大多數人在面臨如此選擇的時候,都會像影片中那樣,走在無聲的滅亡路上。

是什麼造成了如此的悲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參與者,當你面對不正確的事物沒有勇敢站出來的話。

我們每個人都是!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8

一個德國軍官的孩子—八歲,叫布魯諾。

一個生活在如牢籠般集中營的孩子—也是八歲,叫希姆爾。

兩個身份迥然不同的人,因緣巧合之下,命運竟奇蹟般交集了。他羨慕他的自由,他羨慕他不是猶太人。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希姆爾是個猶太人,生活在集中營,沒有人身自由,只能選擇與大人們一起幹活。他吃不飽,只能穿帶有標誌性的衣服—條紋睡衣。其實他也有一個幸福的家,至少有一個令他自豪的爸爸。

布魯諾生活在一個納粹軍官家庭,生活優越,嚮往和同齡孩子的遊戲和友誼,是一個愛探險,嚮往快樂的純淨孩子。他曾經天真的問過父母,為什麼煙囪裡會有難聞的濃煙,為什麼“農民”要穿條紋的衣服,為什麼穿條紋睡衣的老人不見了,沒人告訴他正確答案。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開始了一次“冒險”,遇到了希姆爾。他慶幸又有了新朋友,孰不知他美好的人生就要踏上終點,畫上一個悲慘的句號。

儘管布魯諾出賣過希姆爾一次,但事後兩個純潔的孩子依然和好如初。當希姆爾為了尋找他的父親時,布魯諾毫不猶豫地換上了條紋服,跟希姆爾一起爬進了集中營。在尋找時,他們被發現了。士兵哄騙他們要他們洗澡,這兩個八歲的孩子信以為真。在黑色的毒氣撲面而來時,他們在害怕、在顫抖,但他們兩個人的小手緊緊握在一起,互相安慰。門外堆滿了那些所謂的條紋睡衣,有布魯諾的,有希姆爾的,有……

他們只有八歲,在這罪惡的地方,讓不懂世事的他們提前離開了人世。臨死前布魯諾睜著那寶石藍般的大眼睛,看上上面,膽怯、迷茫、害怕,讓他與他緊緊相握。可悲的是,直到最後一刻,布魯諾還以為自己只不過是在做一個遊戲,最後留下無助的母親和絕望的父親。

看到一半時,我曾想到二三十年後兩人相見重溫舊情的情景,可是我萬萬沒想到一個孩子,在他還未開始用理性去思考世界之前,就被無情地奪走了生命;我更沒想到的是這殘忍的導演還沒讓這小男孩吃麵包就死了。

這是一段塵封已久的故事。他們不應是戰爭的犧牲品,他們都有一個家。家裡有愛著他們的人,也有他們愛著的人。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觀後感 篇9

電影開始之前有一段話:在黑暗的理性到來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以及視覺(約翰-貝澤曼)。剛開始我不是很明白這句話,但是從主人公佈魯諾的所聽,所嗅、所看的故事裡,我認識了那個世界,黑暗的世界:慘無人道地迫害布魯諾爸爸口中“他們根本算不上人”的無辜的猶太人,最後也終將把自己的孩子埋葬在了黑暗裡。生命終止於無知的童年,以為被關進毒氣室只是避雨和洗澡,其實挺好,畢竟不用體驗以後更加黑暗的世界。

這部真實再現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的歷史的電影長度只有90多分鐘,遠遠短於《辛德勒的名單》。但是它遠遠比後者更觸動我的神經,也許只是因為我剛被現實從對童年的依依不捨中分離出來,所以對布魯諾“嘟嘟嘟”跑著探險這個世界的行為極為有興趣?從柏林街上與里奧等夥伴“嘟嘟嘟”跑著,像小鳥、像飛機,到森林裡奔跑著見“敵人”小夥伴希姆爾,布魯諾短暫的童年一直在奔跑中,穿越的表面或為繁華的大街、或為綠意盎然的樹林,背地裡卻是血雨腥風,與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有得一比。

電影前面部分的演繹已經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筆。布魯諾和夥伴們奔跑過休閒的柏林廣場,也跑過了搜查、押解猶太人的軍車,破敗的受壓迫的猶太人生存場景和布魯諾家裡的裝修是強烈的對比,可是故事最後,失親愛的兒子的他們家其實和扔滿條紋衣服的“牢房”並無差異。布魯諾的奶奶最有先見之明:“打小我就給你做各式各樣的戲服,你那時就很喜歡盛裝出場。所以你現在也覺得高人一等,對嗎”?只可惜拉爾夫“作為一名士兵”,他的人生便不是關於選擇,而是關乎責任。擔起了對國家的責任,卻忘記了自己首先是一名父親,他的言行都被他的孩子看在眼裡,如同他長成了他的“父親”。在慶祝晚會上,奶奶娜塔莉哽咽著與閣樓上往下望的兩個孫輩揮手告別,預示著故事裡她也含恨身亡。離開柏林的家的早晨,布魯諾和夥伴玩遊戲,有他假死的一幕,只是沒想到,他的生命也很快終止。

布魯諾的生命終止於童年,因為友情,這兩點足以支撐我對人性繼續懷有信心,畢竟因為他的懦弱,不承認友情而讓希姆爾捱打這件事真的很讓我失望。本來已經預料到他和希姆爾並不能找到希姆爾的爸爸,只是沒有料到他們會被投進毒氣室,留下遺憾。不過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止於錯落著條紋衣服的毒氣室外廳,由明便暗,其實已經是導演給觀眾的賞賜。

故事裡不得不提的是布魯諾的媽媽艾爾莎,她由一位仰慕自己的丈夫變成婆婆娜塔莉式的母親、妻子,過程那麼讓人痛心。拉爾夫曾經對他母親說過一句話:在公開場合說不合時宜的話,會給你帶來“trouble”。只是這個惱人的名詞帶給他人的同時也帶給了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表現上最鮮明的就是艾爾莎。一直到離開柏林之前,她臉上的笑容是那麼迷人、靚麗,可是到了她本以為是美好生活的鄉下,她的笑容只有在聽布魯諾說“I told a lie, I didn’t bring a history book but an adventure one”才再次打動我。其餘場景裡,她的憤怒、無奈、痛哭流涕逼得我好想和她一起嚎叫和動手,多希望她能一直在鞦韆上飄蕩著,就到永遠,沒有喪子之痛,沒有對丈夫的懷疑之痛。

電影的電影裡,猶太人集中營彷彿是世界上最安詳快樂的地方,但是現實裡只有“迫害”。集權者高高在上,耀武揚威,鞭、皮靴打在猶太人的身上,其實他們自己的人性也在這樣的戰鬥裡被擊落了。誰才是真正的“連人都算不上”?很明顯的答案。

我們的國家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多少歷史被掩蓋,多少迫害被忘記?我們悲哀得都沒有勇氣為無辜的人拍一部諸如《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和《辛德勒的名單》類似的電影,只能躲在角落或嘲笑、或羨慕他人的勇氣。沉默地活著,迷茫地活著。借用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字便是:這個世界會好嗎?

答案在每個人的心裡,更在每個人的行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