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專著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家的教育專著,他是一位為世人所敬仰和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一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們啟示和教訓。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老師的兩句名言:

1.我們要活書,不要死書;要真書,不要假書;一本感動的書,而不是一本靜止的書;書要用,書不要讀。總的來說,我們應該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為導向,而不是以文字為中心的教材。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過去的傳統教科書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側重於學生的生活和活動。但是每個學校和年級的學生認知不一樣,所以教材的選擇也不一樣。教材內容死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思想,即鼓勵學生思考,善於思考,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手,即鼓勵學生敢做、做好、敢做、善於做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即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關心祖國,看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即鼓勵學生敢講、敢說、敢

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裡,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教育專著讀後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說“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專著讀後感。”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援,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援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裡,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溫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豔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說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著朱老師所說的那些可怕角色。

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活動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英語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

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感受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

《愛心與教育》在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於我來說,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4

《育人三部曲》。“比磚頭還厚,封面樣式平凡,估計又是一本枯燥的純理論書籍。”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

《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於它不是枯燥的教育書,它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我們很多教師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裡有“幻想角”、“童話室”……一切都是那麼新奇有趣、不可思議;那裡有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熱愛學習的學生;那裡有不管出現在校園的什麼地方,總會被一群孩子主動圍上前的校長和老師……

在《育人三部曲》中,蘇霍姆林斯基突破了這些傳統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堅信人的正確認識歸根到底來源於實踐,因此他設計各種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實踐活動,讓孩子自己在實踐中經歷磨練,增長才幹,得到體驗,而不是隻靠片面的灌輸。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可貴的積極因素,透過發揚這些積極因素來克服消極因素。他也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因素,並且善於培養這種積極因素。

他熱情鼓勵孩子樹立自信,把這種自信看做克服困難、挫折,抵禦不良誘惑的強大動力。

他對孩子充滿愛,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他也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育孩子的愛心。

他不僅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告訴他。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5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

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裡,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6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教育專著,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0xx字。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感觸之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感觸之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觸之三:注重教師的師德修養

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援,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援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感觸之四:做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讀書筆記大全《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0xx字》。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0xx字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聲讀物《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幸拜讀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為一個教師的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第56號教室是美國洛杉磯霍伯特小學的一間極為簡陋的甚至會經常漏水的教室,這個班級高達九成的學生來自貧困的移民家庭,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位充滿愛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高居全美標準化成績前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非凡成就。創造這一奇蹟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讀這本書時,總讓我聯想起之前看過的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窗》寫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創辦的巴學園裡度過了無比幸福的小學生活。我覺得第56號教室的先生和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

一.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老師說:“多數教室以害怕為基礎,我們的教室卻以信任為基礎。”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讓孩子們玩信任的遊戲,讓學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做個公平公正的人,做個細心觀察的人,做個以身作則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努力掃除教室裡的恐懼,不輕易發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顧及他們的想法,為學生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老師憑藉這些,取得學生的完全信任,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師生之間有了信任作紐帶,一切教育問題都會很容易解決。

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50個學生眼裡,就是一位極為仁慈可信的父親。被原來學校逼著退學的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就和小林校長絮叨了四個小時。而小林校長一次也沒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向前探著身體,專注的聽著,這第一次,就讓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她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長總是對巴學園的孩子說:“不能欺騙動物,動物很信任你們,如果你們欺騙它們,那它們太可憐了!”小豆豆恪守著這一點,對她的小狗洛基始終信任,哪怕洛基有時無心地傷害了她,她也對它的忠誠堅信不疑。對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小林校長對孩子們的信任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源於他對孩子們的愛,對孩子們心靈的關注,對孩子們的尊重。他讓孩子們不自覺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無痕,老師和小林校長內心汩汩流淌的愛,在孩子心中澆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給學生做人之道。老師說,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他用道德發展的六階段來教育他的學生,這六個階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煩;二、我想要獎賞;三、我想取悅某人;四、我要遵守規則;五、我能體貼別人;六、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這一點,類似於我國提倡的‘慎獨’)。他以此引導學生一步步邁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階段,事實上他的學生做到了。布蘭達在路邊幫助了一個受傷的陌生人,卻一點也不聲張;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亞隊不論到哪裡演出,留給人的印象都是謙遜有禮;觀看有自己本班參加的比賽時,不論哪一方展現高超的技巧,都會大聲喝彩…老師說:“第56號教室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在一個什麼都有隻欠仁慈的世界中懷有仁愛之心。”

與老師相比,小林校長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開運動會時,為了身有殘疾的高橋君,他特意設計了適合這個孩子的比賽專案,讓個子最矮、手腳最短的高橋君取得了很多專案的第一名,年年都是運動明星。這不僅教會了高橋君自信,使他再也不會為身體上的殘疾而自卑;也教會了其他孩子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巴學園規定,孩子們可以在游泳池裡快快活活的光著身體游泳,小林校長想讓孩子明白:“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這樣,即使身體有障礙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潑水玩時,對自己身體的羞恥感也不知不覺間消除了。

三、教給學生生活技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師和小林校長的教育觀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學校,學校即生活”,這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老師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運用多種方式教學生各樣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設法買來許多實驗器材,在被許多老師忽略的自然課上,認真地指導學生做實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他豐富孩子們的藝術素養,他們班的小小莎士比亞就是專門表演莎劇的,這種戲劇表演中還配有舞蹈、音樂,都是孩子們精心設計的,這個表演隊的水平近於專業,經常應邀到各地巡演。他還教學生打棒球,彈吉他,聽搖滾樂。還教學生如何存錢及謹慎用錢。還教學生做面具,編線繩,制自畫像。還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內容不勝列舉。而這些,都不是標準化測試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7

看了這段文字,讓我聯想到在我們的教學目標中,常有這麼一條“情感價值與道德觀”,即德育目標,由此可見,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育人,就是讓學生的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樣做是美的,怎樣做是醜的,從而促使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實踐美。

在教學中,我們透過一篇篇或雋美或質樸或含蓄或奔放的文字,讓學生們、孩子們感受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動他們的靈魂,震撼他們的心靈,啟迪他們的思想,促使他們最終思考自己的行為,從而真正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培養真正的“人”。

例:(伯牙絕弦)中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讓學生驚歎的,不僅僅是鍾子期與俞伯牙的心有靈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為誰彈”的摔琴謝知音的決然,友誼在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詞,友誼,在這一刻,對學生而言似乎已經有了全新的詮釋,而這,正蘊含著他們對人生的悄無聲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我想學生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深的是啟發了他們對美的真諦的思考。

“生活中有許多美麗的東西,然而最美麗的花也會凋謝,再美麗的人也會衰老,然而有一種美,它跨越百年曆久彌新,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這種美麗的人,讓我們一起”。這節課一開始,我就用語言,這無形的大手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心。十一、二歲的青少年的正是發現美、追求美、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他們更急於想知識的就是“什麼是美?什麼是真正的美?”透過對課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寫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學生直率的說出了“居里夫人並不美麗!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麼會美麗呢?”然而當我們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簡陋的工作環境、“終日的煙熏火燎”,“三年又九個月”的持之以恆,最終從成噸的礦渣提煉出了這比原珠筆芯還要小的0。1克鐳時,學生們無一不為居里夫人堅毅、執著的精神之美震憾。

而成名後,不計虛名、視金錢為糞土的淡泊名利,被誤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學生折服,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認同了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麗的偉大女性,真正認識了美的真諦,而這種鮮明的情感教育,不僅對於學生、對於我,也是一種美的薰陶、一次精神的洗禮。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8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以前沒有深入理解過,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讀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我只看到名師的輝煌,知道名師是那麼出名,可是卻很少去關注他們怎麼成為名師的?很少去關注他們對某一方面的用心。現在我有點明白了名師是怎樣煉成的。想想自己,與名師之間的天壤之別也不足為奇。

讀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我彷彿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燈塔——蘇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大師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終以愛為主線,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宗旨。為此做為班主任的我深受啟發,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諦。

第一輯第一篇《在別人的眼中看到自已》一文中提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時舉了一個例子,大師讓學生堅持每天用雪擦身,剛開始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氣,但他從不採取強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坦白,說自已是否真的做到了,對於實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請同學,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覺去做別人能做到的事,從而戰勝自己。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自我剋制,學會了在困難面前拿出勇氣。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沒有嚴肅的批評,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學生也能夠在教師和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能遵遁正確的法則去行事。

讀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避免過多的說教,寓教育於無形,潛移默化,極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信任,讓孩子從內心深處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9

教育啟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這節課上很絕,以致聽課的老師和領導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人們詢問他這節課備了多長時間,他回答說:“對於這節課, 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我只用了15分鐘”。這是一種怎樣的備課呢?我想正是靠讀書,持續不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了終身的友誼。透過讀書獲得數倍於教科書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決學生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更多精力關注學生們課堂的行為與狀態。

聯絡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我覺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節成功的公開課,無不是自己對教材的多次熟讀,對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讀,對於教材有關的相關資料的多次通讀領會。上(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課文我讀了不下幾十遍,還專門閱讀了描寫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傳記),並透過查詢各種相關資料,對作者梁衡寫作此文的目的進行了深入的瞭解,所以才有了課堂上,學生髮自內心的對居里夫人的美——永恆的美的認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課,在熟讀這長達4頁半的課文的同時,我更是上網查了有關盲人、殘疾人、弱勢群體的相關資料,真正的努力去試著瞭解他們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員,那麼生活將是怎樣的艱辛、不幸與頑強。正是基事對盲人、殘疾人、弱勢群體的同情與瞭解,所以我在課堂上,才會與作者站在一起,傳達著“關愛弱勢群體”、“自立自強”、“愛和被愛同樣幸福”的資訊,讓學生去思考人生的大愛.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0

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讀書筆記

我們認為,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是讓孩子的周圍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勞動、創造、建設的世界,因為人的美在勞動中顯示得最為鮮明。

典案例3:審美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一般在審美教育中,尤其在音樂教育中,心理目標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讓兒童接觸美的世界時就要掌握這個目標。我所定的目標是培養飽含情感地對待美的那種能力和獲得美學性的印象的那種需求。

經“快樂學校”很重視聽音樂,聽音樂作品和自然的音樂。這裡提出的首要任務是引起對旋律的情緒反應,爾後使兒童確信,音樂美的源泉在於周圍世界的美;音樂旋律好像在召喚人:你停下來,聽聽大自然的音樂,欣賞欣賞世界上的美,要愛護這種美,增添這種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從內心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從樂聲中領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種多樣的細微變化,他就會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達到的文化修養水平。對音樂旋律美的感受會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會意識到自己的長處。音樂教育——這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

初秋,當清澈的大氣中能清晰地聽到每一種聲響時,一到傍晚時刻我就和孩子們坐在碧綠的草地上,我讓他們聽了歌劇《蘇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飛舞”的旋律。音樂引起孩子們情感上的反響。他們說:“雄蜂一會兒近了,一會兒又遠了。還能聽見小鳥在叫……”我們又聽了一遍旋律,然後去正在開花的含羞草地。孩子們聽到蜜蜂的豎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個不停。瞧,這就是那個毛茸茸的大熊蜂,時而在花上飛舞,時而落在花上。孩子聽了很高興:這差不多就是錄在唱片上的那個旋律,但是音樂作品裡有一種特殊的美,這是作曲家從大自然中聽來而又表現給我們聽的。孩子們還想再聽一聽唱片上的旋律。

過了一天,我們清早又到繁花似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們傾聽蜜蜂的豎琴聲,試圖捕捉到雄蜂的嗡鳴。在此之前他們覺得很平常的東西,現在顯示出美來——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維果茨基教育專著選》讀書筆記

1.言語

自我中心言語在機能意義中表現越強,其句法特性在簡化和謂語化方面也顯示得更加鮮明。內部語言的機智慧力表現得越強烈,它的句法結構的特點就越鮮明。

2.鏈式複合的原則

機動地、暫時地將一些單個的環節連成統一的鎖鏈,並透過這一鎖鏈的一些個別環節轉移意義。

3.複合思維

構成複合思維發展中的第二階段是將物品和物品的具體印象結合成特別的組合,這些組合在結構上非常像通常所稱謂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亞傑理論

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性質與他的心裡本性必然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絡,因而這種自我中心性質始終是合乎規律地、不可避免地、穩定地表現出來,不受兒童經驗的制約。

5.思維和言語

思維和言語的關係可以簡略地用兩個相交的圓來表示,兩個相交的圓表明言語和思維的過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況,同時也包括一個人的情感與意志。就是說,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志。作為表現思想的形式的語言,也就具有這樣兩種屬性,就是說,語言具有二重性。一是顯真性。是指它能夠說明、顯示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即顯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說能表示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圖或看法。語言的二重性體現在具體語言中,即表現了語言的兩種價值,就是顯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間的關係存在著比較複雜的情況。

7.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無論什麼樣的思想,不借助於語言,是無法表達出來的。一般來說,語言分為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圖畫語言、聲象語言、實物語言(如雕塑)、行為語言、身體語言等。其中,行為語言就是人們的行動,從表達思想來說,一個人的行動也是一種語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較多的語言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接觸比較多的'還有圖畫和聲象語言。

8.在一定階段前兩種發展按不同路線進行,互不依存。

9. 兒童只有在過度年齡期結束其智力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達到概念思維。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思考,我與一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裡,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當然,實際上體現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援,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為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幹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義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為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1

教育啟示:看了這段文字,讓我聯想到在我們的教學目標中,常有這麼一條“情感價值與道德觀”,即德育目標,由此可見,作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育人,就是讓學生的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樣做是美的,怎樣做是醜的,從而促使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實踐美。在教學中,我們透過一篇篇或雋美或質樸或含蓄或奔放的文字,讓學生們、孩子們感受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動他們的靈魂,震撼他們的心靈,啟迪他們的思想,促使他們最終思考自己的行為,從而真正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培養真正的“人”。

例:(伯牙絕弦)中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讓學生驚歎的,不僅僅是鍾子期與俞伯牙的心有靈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為誰彈”的摔琴謝知音的決然,友誼在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詞,友誼,在這一刻,對學生而言似乎已經有了全新的詮釋,而這,正蘊含著他們對人生的悄無聲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我想學生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深的是啟發了他們對美的真諦的思考。

“生活中有許多美麗的東西,然而最美麗的花也會凋謝,再美麗的人也會衰老,然而有一種美,它跨越百年曆久彌新,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這種美麗的人,讓我們一起”。這節課一開始,我就用語言,這無形的大手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心。十一、二歲的青少年的正是發現美、追求美、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他們更急於想知識的就是“什麼是美?什麼是真正的美?”透過對課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寫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學生直率的說出了“居里夫人並不美麗!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麼會美麗呢?”,然而當我們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簡陋的工作環境、“終日的煙熏火燎”,“三年又九個月”的持之以恆,最終從成噸的礦渣提煉出了這比原珠筆芯還要小的0.1克鐳時,學生們無一不為居里夫人堅毅、執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後,不計虛名、視金錢為糞土的淡泊名利,被誤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學生折服,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認同了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麗的偉大女性,真正認識了美的真諦,而這種鮮明的情感教育,不僅對於學生、對於我,也是一種美的薰陶、一次精神的洗禮。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2

朋友向我推薦了這本書,近段時間藉著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後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著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不過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籤而已。他們帶著這個標籤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瞭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冗長複雜的說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實際上像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老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老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老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老師把它看作傻瓜不讓她參加集體遊戲,因為怕她給班級丟分,老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

她的身後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老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隻手上佈滿了自己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老師家長眼裡註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老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麼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老師是用什麼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這裡,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而且加倍關懷,但是在幾次活動中,為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餘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昨天我聽餘偉坤媽媽講,餘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麼需要大家庭的溫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老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助,他們才會感到幸福,才會樹立自信。

我們老師的責任應該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能力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3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透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資訊;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

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4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並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

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後才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著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例項來具體論述,最後,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著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打獵用的槍,之後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對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鑑意義,作為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教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5

放假期間,學校安排閱讀和談論經歷,粗略瀏覽推薦書目,集中閱讀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與平時的教育相比,學校感受到了,產生了共鳴。這些書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第一,做一個有進取心的老師

大海的浩瀚來自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有事業心的老師,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歷史上第一次,教育為未知的未來服務。師生之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大。第一次,老師因為經驗豐富,不得不扔掉架子,虛心向孩子學習。這是我們必須看到的畫面,因為我們害怕看到它。這個時候老師一桶水(《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是不夠的。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如其來的新花樣和新想法,我們常常感嘆:如今的學生,我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你應該在心裡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學習是成為與時俱進的教師的必由之路: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心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從錯誤中學習,從合作中學習,從探究中學習。

第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裡有一個就是包容。《中國教師缺什麼》裡有這麼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在有收穫之前,是容忍種子的;大海包容河流,擁有浩瀚;天空寬容雲,雲過才看;生活只有包容遺憾,才有未來。寬容就是認識到孩子的差異和未完成的狀態。教育要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你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的快樂;教師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意味著他們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老師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就是科學的對待教育過程。就像陶行知老師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冰冷的眼睛裡有牛頓,你冷笑裡有愛迪生。”

這樣對待工作,這樣對待生活。活著的時候,難免會有很多失望。同事相處,朋友見面,難免會有一些誤會。但是,如果你能以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人生的智者。

假期裡安安靜靜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也意識到作為一個老師,尤其應該多讀一些教育類書籍。願閱讀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智慧。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之前沒有深刻理解過,最近理解的更深刻了。看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只看到名師的榮耀,知道名師那麼有名,卻很少關注他們是怎麼成為名師的。他們很少關注自己某一方面的意圖。現在對名師是怎麼做出來的有點了解了。想想你自己,你和名師如此不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好像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燈塔——蘇霍姆林斯基。我這麼說是因為愛永遠是大師生命教育工作的主線,目的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所以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深受啟發,找到了教育的真諦。

第一卷的文章《在別人的眼中看到自已》提到,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時給出了一個例項。師傅讓學生堅持每天用雪擦身體。當初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勇氣每天用雪擦身體,但他從來沒有采取強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個孩子都坦白自己是否真的做過。對於真正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讓同學教育孩子做別人有意識能做的事。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面對困難的自我約束和勇氣。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沒有嚴肅的批評和嚴格的規章制度,學生也可以在沒有老師和家長在場的情況下遵循正確的規則。

看了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作為班主任,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避免過多的說教,大量運用教育智慧,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信任,讓孩子從心底裡教育自己,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