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實習報告

新聞實習報告

精選新聞實習報告4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聞實習報告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聞實習報告 篇1

廣東省南方電視臺經濟頻道新聞部《今日一線》欄目組 鏡頭也可以運用圖表字幕,動畫在一起才更有感染力。

到達現場之前要考慮好將可能出現的情況,比如一個跳樓事件,事件可能場景是什麼?要講怎麼樣故事,如何組織資訊量,要有效地傳達資訊,並巧妙表達記者立場。講故事開頭,吸引觀眾眼球,在故事中塑造主角才是有特色的新聞,不是大路貨。電視新聞將發生過的真實影像完全顯示出來。現場掌控能力很重要,要求對圍觀的群眾要判斷能力,找到哪個群眾?判斷事件的事實,如車禍,就要找到目擊者,死者。在現場不要被人利用,處於事件中能抽身出來。在事件之外用懷疑精神來思考。

感言

主動積極,多做筆記,多問。

如果 單湘石 老師的時間允許,我都請他看下我拍的新聞,請教下他鏡頭構圖等不足之處,以後的注意事項。還有經常跟 管炎子 老師談每個鏡頭的把握度。說出一個真實的場景或者模擬的,問 管 老師,假如是你會怎麼樣處理這樣的鏡頭等等。

最多的時候辦公室裡面坐著 28 個實習生,如果不主動就什麼機會都沒了 。每個實習生都有一個實 習 老師帶。帶我的記者是今日一線記者跑腿的組長,也跑南方報道的氣象那條線。很多時候他不方便帶我出去採訪,並且他個人也忙,沒空顧及到我。過了幾天,他就對我說,以後有空看見哪個記者出去採訪缺人的就跟去吧。以後如果是哪個記者、攝像要人手我就主動要求去幫忙。

開始的三個星期都是抬腳架,搬機子。三個星期後,楊文副監製說要我們主動點,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主動要求攝像讓我們拍幾個鏡頭。有時候跟著好的攝像出去,他會讓我拍幾個全景或者空鏡,並且教我構圖,拍攝中注意的細節問題。養成良好的用機習慣可以保護機器,也能儘可能減少失誤。

第一次完全由我用 dvcp 機器拍的是一次省高院的院長會議。一到省高院,攝像就讓我自己調白平衡,自己移機位。結果我拍出來的東西沒對實焦,畫面偏暗,構圖不知所言。所拍的一系列鏡頭全部作廢,導致當晚的南方報道關於省高院會議的新聞,用的都是資料畫面。記者說,還好不是很重要的會議新聞,如果是現場報道,後果不堪設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訓,以後用 dvcp 機器的時候就好了很多。八月十號左右出差的記者多,實習生也走了一批。汕大的兩個師兄跟王世軍、 單湘石 老師到羅定去拍專題片了。新聞中心的楊文副監製就說現在臺裡缺人就把我當成正式的攝像派出去。因此第一次在派單上看到了我名字。那是跟 劉彪 老師出去拍一個關於天橋裝電梯的投訴,隨後也是跟他去拍過一個關於眼睛能吹氣球的奇人的現場,還拍了一個關於抗戰圖片展的南方報道【勿忘國恥 珍惜和平】。 劉彪 老師說構圖可以了,還要再提高拍攝的速度。新聞特別是突發新聞關鍵是要拍到畫面,至於構圖倒在其次,速度很重要。

興寧礦災發生後一個星期,我在六樓的編輯房幫 董傑 老師編輯一個關於流浪漢的現場。 楊文 老師在那裡說要派我出差,我剛開始一聽不信是真的,還在那裡笑。肖琳老師就說正經點,笑什麼笑,領導派你任務呢。 楊文 老師說大概是明天下午 3 點去興寧換回第一批特派記者。被當作特派記者派出去,當晚興奮得睡不著。第二天 8 點半就到臺了,早上跟 楊海濤 老師去拍了個南報。本來派給他的攝像是崔航,但 崔航 老師說下午去興寧就早上休息了。下午等我 14 : 10 收拾好行李到新聞部的時候,記者告訴我說去興寧的特派記者 14 : 00 提前走了。可惜,這麼好的機會就沒了,並不是每個記者都能碰上這麼大的災難事故。我錯就錯在之前沒有跟記者溝通好,以前每次有任務我都會提前跟記者打聲招呼的,說要跟他一起去採訪。那天剛好忙,晚上又興奮的忘了。

――――――――――――――――――――

附錄 1 、參與作品:全部參與作品名,稿件。

1 、主要拍攝新聞作品:

暗訪:《伏擊兩天一夜 電話詐騙團伙落網》、《買件豆瓣醬 附送三十多隻蟑螂》

突發:《失魂麵包車 連奪三人命》

南報:《區劃調整 便民先行》、《勿忘歷史 珍惜和平》、《系統聯網 “老賴”將寸步難行》

一線:《心急似火 加油排長龍》

新聞實習報告 篇2

十月份是個好季節,“十一黃金週”的到來給十月份帶來了新聞高峰。

讓我瞭解瞭如何策劃和報道節日期間的新聞。

在“十一”的前一個星期,臺裡新聞部的人就進行節日備稿。

首先,是翻閱過去的新聞資料,對一直沿用的慣例性新聞報道素材進行整合。

同時,結合現在實際,對節日期間可能發生的事進行預測和策劃。

另外,對節日期間的記者人員做好了安排,做到忙而不亂,提前做好一切準備工作。

10月1日的新聞內容如下:1、 新聞特寫: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2、 編後話3、 九對新人共慶國慶4、 載歌載舞祝福祖國5、 各地群眾歡慶國慶6、 江洲上下洋溢著節日氣氛7、 節日裡勞動者堅守崗位8、 黃金週第一天:垂釣園生意紅火從10月1日的新聞內容可以看出,圍繞的主題就是全市歡天喜地慶祝國慶,渲染的是節日的氣氛,涉及了人物、婚慶、勞動者、經濟等方面,做到了很好的枝幹相連。

與去年的內容相比,有著去年的套路在裡面,但很好的融合了,並不影響新聞的整體的時效性。

這樣的老舊新聞資源整合是值得提倡的。

“十一黃金週”主要是休閒為主,所以在以下的幾天報道中休閒消費這條線一直貫穿著。

10月2日 黃金週第二天:逛街購物,享受休閒時光10月3日 記者視點:透視揚中婚慶現象(之一)婚慶消費居高不下中秋:豪華月餅穿上“平民裝”10月4日 記者視點:透視揚中婚慶現象(之二)婚慶倡導文明簡約新風尚10月6日 我市各地歡慶中秋佳節節日期間工程建設者奮戰施工一線記者視點:透視揚中婚慶現象(之三)婚慶禮儀服務有待規範從黃金週選取的報道看,今年的一大看點就是婚慶市場比較火熱,另一個就是兩個節日在一起,中秋節又是個很好的報道題材。

正因為抓住了這兩點,對婚慶消費了做了新聞專題報道,針對婚慶市場出現的現象進行了報道和引導,體現出了今年的特色,同時把不好地方的提了出來。

做出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在對中秋佳節的報道中,我們又可以看出節日新聞報道的套路,同樣的有歡慶的佳節的報道,渲染了節日氣氛,也有節日中奮戰的勞動者的報道。

“十一”黃金週的新聞報道之所以能夠如此清晰緊湊,是預先做了策劃和構思。

做好一檔節日新聞要注意提前做好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

在臺裡實習了這麼長時間,我發現臺裡缺少一個電子資料資料庫,還是靠手工整理資料,不利於資料整合儲存,查詢起來也比較麻煩。

在策劃“十一”黃金週節目的時候查詢以前新聞資料的時候,就明顯的感到浪費了時間。

在這個月的實習期間,這裡的老師指點我,讓我注意自己的稿子,看看編輯做了哪些修改,並請教老師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寫,仔細比較一下,找出給我啟迪的東西。

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經過這兩個月的實習,不僅增長了我的社會閱歷,拓寬了我的新聞實踐面,而且也提高了我的新聞採編能力。

同時這個月我開始了新聞製作的實習,新聞的製作相對來講是比較簡單的,一是因為它短,二是因為要求沒有記錄片、專題片那麼嚴。

在臺裡,新聞一般都是用線編。

在學校裡學的東西,因為長時間不去實踐,已經忘了,還要從頭來學,學習實踐是一刻也不能鬆懈的。

線上編方面,這裡的軟體和我在學校學的不是同一種,之前老師有說過各臺有各臺的裝置,不一定相同,所以還有點心理準備,學習東西要學會融會貫通!在剩下的兩個月時間裡,我要儘量做到最好,學到最多!十一月份實習小結十一月份也將要接近尾聲了,實習了快三個月了。

這三個月跟出去採訪的機會也蠻多的,收穫還真不少,值!11月8日是記者節,要向所有的新聞工作者表示致敬!這個月更多的是要學習,臺裡也組織了業務學習。

業務學習的內容是觀摩優秀電視作品,借鑑他人的創作手法,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總共看了三部片子,都是取自的揚中素材。

一部是《夕陽紅》欄目組製作的記錄片“許向天國的那句承諾”。

講述的是揚中的一個70歲的老人陸明才十幾年來照顧孤兒的先進事蹟。

我臺先前也採寫了陸明才的事蹟,製作播出了5集大型人物記錄片《真情》。

分析比較,我覺得由於電視專題片製作要求的特殊性,縣級電視臺現有的技術裝置、節目策劃、拍攝製作等還與央影片道的專題製作水平有一段距離。

首先,從寫稿上來講,央視的文稿,懸念貫穿,引人入勝。

同時稿件體現出了很高的價值關和人道關懷,意義提升很多。

其次,從藝術元素的運用上,央視“許向天國的那句承諾”畫面可視性比較高,和同期聲的結合,使得現場感比較強。

另外,編導和攝象期間合作比較好,在拍攝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溝通,編導需要什麼怎麼拍,攝象一清二楚。

在攝象跟拍的三天,編導基本沒出現,沒有外人的打擾,靜靜的拍攝,這也是人物拍出來比較真實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跟央視的節目運營機制有關,節目拍回去必須要保證要被選用,如不被選用,節目拍攝所有花銷將有個人承擔,單位不給報銷。

這也就激勵他們製作節目時,追求高要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和央視的片子相比,我臺的記錄片《真情》在稿件上就顯冗長,畫面、同期聲等藝術元素的運用上還有著欠缺。

想要製作出好的片子節目,策劃很重要。

在這裡就要提到去年5月來揚中實地拍攝的《再說長江》這部片子,它的整體策劃不說,就看介紹揚中的一集,與崑山、江陰等城市一起,策劃時異中求同,歸納這幾個城市的共同點——創新的城市。

這有值得我們的地方電視臺好好學習的,要排除客觀因素的影響,儘量在人為的主觀因素上做到盡善盡美彌補客觀的不足。

另外一部是取自揚中公安題材,《46小時狂魔落網記》是跟蹤記錄的,這種突發性的事件的報道,是預先很難設想規劃的。

這對攝象記者的要求比較高,必須要時時刻刻保持清醒,拍攝的題材要儘量全面,事情一過就再也沒有了,不可能有導演的餘地。

透過這部片子,我們在追求節目可視性的同時,也深刻了解了這樣的題材的'危險性,記者的自身安全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這個月中,我出去採訪的內容涉及的還是比較廣的,政府會議、社會新聞、人物採訪都有接觸,感觸也比較多。

在記者業務方面,我懂得了不同的題材新聞的寫作方法。

新聞寫作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繼續多練習。

採訪上,老師教會了我,如何讓當事人自己開口說的方式技巧,告訴我必要的設計圈套還是要的。

還有我覺得這個社會弱者還是比較多的,需要的幫助的人也很多,這讓我覺得做記者能幫助人的自豪。

同時也看到了社會的一些不光彩的層面,社會複雜的層面,有些不是我一個人可以改變的。

怎麼樣在之間做好平衡是對我的考驗,也是對每個記者考驗,我想這也是我要慢慢積累學習的。

今年記者節全市新聞系統開展了“三提升三爭當”主題教育活動,修訂了新聞系統行業自律公約。

透過這些我發現自己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想要做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還需要不斷的努力,在各方面讓自己成熟起來!十二月份實習小結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實習的四個月就結束了。

回想這四個月的成長經歷收穫還真不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

記得一開始進電視臺時的忐忑不安,在這四個月的鍛鍊中,我已經基本克服了那種緊張心理。

從一個學生蛻變到一個職場中人,這種心理變化確實很大,也認識到了社會的複雜性。

現在的實習鍛鍊對我將來的找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月的實習計劃是去學做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是比較詳細和有一定深度的報道,對材料的要求比較高。

很難單個人去完成的,所以工作時的分工協調是很重要的。

老師告訴我這裡面的核心人物就是電視編導,能夠有很好的組織能力。

電視編導有主要的三個工作任務:首先是進行節目策劃。

電視編導確定主題後需要收集文字資料,圖象素材進行初步的策劃,做好主持人、攝象的部署安排。

新聞專題是有一定準備的,它不是扛著攝象機去現場就能解決問題的。

一些人物的採訪稿都要做好設計。

接下來就是帶領並協同攝象記者完成前期圖象素材的拍攝,人物同期聲的採訪,要做到素材詳盡全面,但又要節省,保證拍下來的都是有用的。

然後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撰寫解說詞。

在地方電視臺人少,一個新聞專題部就五個人,所以能調配的人不多,電視編導也不是固定的一人,專題的題材誰想出來的,在某題材上比較在行的,他就可以是編導,這裡的老師有很多都是一人兼多職的。

我想如果以後要來這裡工作的話,必須要專多樣才能勝任這裡的工作。

在學習做專題期間,最鍛鍊我的就是耐心,一上非線編輯線就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要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核對編輯無誤。

編完之後還需要給臺長審片,有時候編完改改完編要七、八次。

對於我們這縣級地方臺來說,自辦的節目很少,就兩檔一檔揚中新聞,一檔就是新聞專題。

收視率相對來講比較高,所以這兩檔節目成為我們地方臺的立臺之本,成為廣告商追求的物件,這帶來負面影響。

時逢聖誕節,節日氣氛很濃,很多商家都想借此機會好好的宣傳一下,出現帶有商業性質的新聞,還小範圍引發要不要過“洋節”之爭。

在審片的時候被發現了,臺裡立馬開會研討,撤下了新聞,並出通知告之每位記者不能在犯這樣的錯誤,在過“洋節”方面做好正確的輿論引導。

對於此事,我認為臺裡的這種做法很對,如果商業新聞播出了將會影響到電視臺的形象,這是打造節目品牌所不允許的。

記者要有操守形象,該遵守的職業道德就一定要遵守,不能向“錢”看。

聖誕節這是個新聞點,我也覺得漏掉了可惜,但要有個度,我是不太贊同“洋節”盛行的。

如果把這個策劃,就圍繞“洋節”之爭做個專題,我想還是蠻有意義的,要好好分析這“拿來主義”。

在這實習的短短四個月之間,我和這裡的老師結下了友誼,我很感謝他們教會了我許多。

這四個月內我接觸到的人,採訪過的人,都給我留下很多印象。

四個月的實習有苦有甜,我也避免不了犯了些錯誤,但我卻在成長和進步著,這是我的驕傲。

我想這也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要離開這裡,還真有點捨不得,這裡還有很多我要學習的東西,所以我決定留下來再繼續實習一段時間。

到真要離開了,我也會說實習結束了,但學習卻永遠沒有結束!

新聞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目的

希望透過本次實習,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工作中的動手能力。作為一名會計專業的學生,我選擇去電視臺實習,原因有二:一是做一名媒體工作者一直是自己的夢想;二是在電視臺這樣的單位實習,能接觸的範圍很廣,從而學習到的知識更加全面。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播音及採訪技巧,培養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及實際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幫助自己以後更加順利的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二、實習單位

華鎣市廣播電視臺 新聞部

三、實習內容

1.撰寫新聞稿

在開始的兩天裡,電視臺的老師指導我看他們以前發過的新聞稿,熟悉電視新聞的寫法,慢慢的進入新聞狀態,還讓我參與他們的組織學習。我也漸漸的在學習和實踐中瞭解了電視新聞和報紙新聞的不同,電視新聞都很簡潔明瞭,文字說明少,大部分用畫面去表達。我剛開始的練習寫稿的時候,就不注意簡潔,稿子寫的普遍冗長。後來,這裡的老師指點我,讓我注意自己的稿子,看看編輯做了哪些修改,並請教老師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寫,仔細比較一下,找出給我啟迪的東西。

2.編輯新聞短片

新聞製作相對來講比較簡單,一是因為它短;二是因為要求沒有紀錄片、專題片那麼嚴。不過,即便是相對簡單的工作,對十分生疏新手來說依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面對那些專業的機器和軟體,初次上機時會有手足無措的感覺。第一次編輯一條1分鐘的新聞,就花了整整一個下午。不過所謂熟能生巧,日後編片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

3.採訪與拍攝

老師帶我拿著話筒、舉著攝像機出去採訪的時候,起初,我只是舉著話筒面對著採訪物件呆若木雞,後來老師提醒我要多問問題,但又要注意不可亂問或問些沒用的東西,這就需要事先做好功課。

出去採訪的內容涉及的還是比較廣的,政府會議、社會新聞、人物採訪都有接觸,感觸也比較多。每次採訪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如何使用攝像機。以前我以為攝像就是簡單的錄下眼前的畫面,這時才發現,攝像中大有學問。就比如:如何端的穩,使鏡頭不搖晃;如何端的水平;如何捕捉光線和黃金分割點等等。小有所成之後,老師也開始讓我帶著攝像機單獨出去採訪和錄製。

4.錄播配音

我是校廣播站的一名播音員,一直相信自己的水平應該可以勝任新聞稿的錄播配音,可是真到了配音室才發現自己存在著諸多問題。在試配了一條新聞稿後,指導老師指出我的缺點:“你不可以用時政新聞的語氣語速來錄民生新聞。你可能有些緊張,過分注重咬字清晰,但這會使語句聽起來不太流暢。”在後來的配音工作中,我逐漸完善自己的發音,向新聞配音的高標準努力靠近。

在記者業務方面,我學會了不同的題材新聞的寫作方法。新聞寫作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多加練習;採訪上,老師教會了我,如何讓當事人自己開口說話的方式技巧,告訴我必要的設計圈套還是需要的。還有我覺得這個社會弱者還是比較多的,需要的幫助的人也很多,這讓我感受到做記者能幫助人的自豪。同時也看到了社會的複雜層面,有些事情不是憑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怎麼樣在其之間做好平衡是對我的考驗,也是對每個記者考驗,我想這也是我要慢慢學習和體會的。

新聞實習報告 篇4

我不得不承認我的實習更接近於一次獨立學習,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寒假新聞實習報告。這次香港有線新聞臺的實習是我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經歷,香港媒體的工作態度和專業精神讓我更加感受到作為一個記者的使命感和態度。

一、 關於有線電視新聞臺

有線電視新聞臺簡介:有線新聞臺是全球首個全日二十四小時以廣東話廣播的新聞頻道,包括《重點新聞臺》、《財經資訊臺》、《24小時新聞臺》、《直播新聞臺》四條頻道,擁有五百多人的新聞團隊,每天24小時為客戶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資訊。有線電視新聞臺更是香港首間建造“全數碼新聞中心”的媒體,率先帶領香港進入全數碼廣播。

二、 實習前的準備

因為有線新聞臺沒有在內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沒有看過它的節目。也可以說對它根本不瞭解。上網所能查到的資料也很有限。對它的瞭解,也是停留在學院老師對它的介紹。不過,在出發前,多留意有關香港的新聞,看tvb和亞洲電視的新聞,不但助於多瞭解香港最近的新聞熱點,還可以對新聞媒體的製作模式有個初步的瞭解。

另外,去香港實習臨出發前,還要注意檢查好自己的證件是不是已經辦好,行李是不是帶齊。這些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如果不做好,那麼就會給實習帶來很大的麻煩。

三、 實習工作

這次能去香港有線電視新聞臺實習,對於我來說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因為對於讀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應該多實踐。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體運作方式。而在香港這樣一個寬鬆,自由的新聞環境,有線新聞臺是我們更進一步學習的理想平臺。第一天去新聞臺報到的時候,港聞部的採訪主任黃慶州先生第一句告訴我們的就是:“你在實習的過程中,能學到什麼取決於你的態度。”而且他還補充說,來實習的意義,就是把我們在學校裡面學到的東西表現出來,電視臺不會從頭開始教我們。這翻話,是個指引,也是個提醒,他讓我明白到,在以後的五個星期內,能學到什麼東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們也不僅僅是代表我們自己,我們所代表的也是我們學院,還有他們對內地學生的印象。

港聞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說港聞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個新聞臺最忙碌的地方一點都不為過。每半個小時更新一次的新聞,幾乎每一條新聞都要有follow up。有時候,一條新聞,又需要幾個記者採訪不同的部分,而這些新聞又是耽擱不得的。在assign desk裡,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麼叫做跟時間賽跑。

在港聞部實習的三個星期裡,我們一般都是以觀察為主,高等法院,政府總部,教統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實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務這幾個線條的新聞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負責這些方面的記者漸漸熟落起來,看多了他們問問題的形式,以後獨自做採訪,也上手得比較快。

每天晚上十點左右,記者就要打回臺裡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採訪什麼新聞。在新聞量多的時候,一個記者一天內做五條新聞也是很正常的事,這是在內地媒體實習的時候絕對無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對於電視媒體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這點,在我們上課的時候,也是經常強調的一點。一條新聞的出來,不是記者一個人或者是編輯一個人的功勞。它需要全部人都很優秀,如果是在拍攝環節中,攝影師拍得不好,擠不到好位置,那麼無論記者的稿寫得有多好,畫面不好看,這不是一條好新聞。又或者,如果負責開車的司機,不熟悉路段,稍微開錯了幾個路口,或者是錯了幾個紅紅綠燈位,那麼新聞做得再好,被其他電視臺先播出了,那也是輸了。所以,即便是看起來很小的一個環節,如果這個team work裡的成員不合作,做得不夠好,那麼都會直接影響到這條新聞的質量,長遠來說,會影響到整個臺的形象。這也是為什麼新聞臺裡面不強調英雄主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