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重陽節

重陽節的民俗作文

重陽節的民俗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民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陽節的民俗作文1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民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民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的'民俗作文2

登高點,白天爬烏山,晚上登于山

早在3000年前的閩越古國,就有關於“福州登高”的記載。福州的《三山志》,記載了閩越王無諸登高的故事,他登高的地方當時叫“九日山”,就是現在的于山。

“福州登高的意義,是希望小孩快快長大,這點和外地也不同。”福州有句俗語:“白天爬烏山,晚上登于山。”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這兩座山是福州人登高常去的地方”。城裡的人登高的地點在烏山,臺江那裡的人登高的地點在大廟山,而倉山區的登高地點在煙臺山。

烏山上有兩塊很平滑的大石頭,相倚而立,十分奇特,人家說這叫做“桃瓣李片”,當時大人帶著孩子登高,讓孩子在上面跳一跳,意思就是很快長高了。

放風箏,重陽還沒到,已開始做風箏

“紙鳶”音同“災殃”(福州話),紙鳶斷線飛走就等於“災殃”隨風而去。於是,福州重陽放紙鳶從此又有了一層和氣驅災的含義。

重陽節還沒到,大家就開始做風箏了。大家做的風箏形狀各異,有的畫龍頭,有的畫蝴蝶,還有的畫八卦鷂。風箏做好了,就要到烏山上去放。而烏山放風箏的地點,鄭子端還記得就在石天景區附近。

九層粿,一年只賣一天,邊吃邊登高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諧音,因此節日期間,福州還有一種特製的糕點——九層粿,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

烏山大洋晶典對面的聚福園是一家幾十年的老字號糕點店,一年中他們只有重陽節當天賣九層粿。九層粿製作工序繁瑣,要先蒸熟一層,再鋪上一層,再蒸熟,再鋪,直到九層。現在都是用煤氣灶,不比以前的煤爐,製作難度加大了。現在的一些年輕人都不知道重陽節要吃九層粿,只有一些老福州才會記得這個民俗。

“以前賣九層粿的時候,還要插上彩色的小旗,主要是吸引小孩子的注意。”老福州登高前,都會買點九層粿,邊吃邊登高。

重陽節的民俗作文3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

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闢除惡氣而御初寒。”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闢除邪惡之氣。

重陽節佩茱萸的民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或佩帶於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於發,以避疫消災。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民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

有人分析認為,從民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民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民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