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雲南白族三月街神秘的歷史傳說的簡介

雲南白族三月街神秘的歷史傳說的簡介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舉行。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讚道“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

隨著社會發展,三月街的會期逐漸延長,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進行大規模的物資交流外,還舉行賽馬、民族歌舞等文娛體育活動。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於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並祭之。三月街成了講經說佛的廟會。由於大理地處交通要道,古代雲南信佛者甚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易集市和節日。

大理乾隆舉人師範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這就是三月街的生動描寫。傳統三月街是物資交易以騾馬、山貨、藥材、茶葉為大宗。白族要對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還要賽馬歡歌。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在大理縣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曠地上舉行。每到“三月街”期間,遠至千里,近到鄰縣的商人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交易。市場商品,從藥材到食品、傢俱、牲畜,應有盡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暴君,奢望長生不老,聽信一個侍從的話,每天吃一對人的眼球,這給當地白族人帶來深重的災難。當時有個充滿神奇威力的勇士,為了給白族人民除魔滅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計,把暴君騙到蒼山的中和峰麓,喚來神狗咬斷了暴君的咽喉,喝乾了他的血液,消滅了這個魔王,為白族人民除了禍害。

為了紀念這個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們每年在農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蒼山腳下,歡歌樂舞。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現在“三月街”期間,除了交流物資,還表演民族歌舞、體育等活動。特別是參加賽馬會的各族騎手,雲集蒼山腳下,揚鞭策馬,騰雲駕霧似的向洱海邊奔去,其情景煞是壯觀。

雲龍白族“吹吹腔”的出現距今約有500年的歷史了。主要靠師傳和家傳傳承。

雲龍白族吹吹腔戲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舊州鎮的湯鄧、下塢、舊州三個村和長新鄉的大達村,目前全縣已組建白族專業、業餘吹吹腔劇團9個:湯鄧吹吹腔劇團、上甸尾吹吹腔劇團、三七吹吹腔劇團、丹嘎吹吹腔劇團、豐城吹吹腔劇團,湯澗吹吹腔劇團、大達吹吹腔劇團、箐幹坪吹吹腔劇團、雲龍縣吹吹腔劇團。

每個劇團都有戲臺。這些劇團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嫁娶、起房堅柱都要進行吹吹腔戲表演,特別隆重的是春節,節目表演要達三天三夜。2000年7月24日在《雲南日報》公佈的滇西北保護與發展專案上,將長新鄉大達村列為吹吹腔保護村,舊州鎮列為白族吹吹腔保護區。

吹吹腔是一種古老的民族劇種,行當分工相當細緻,“生、旦、淨、醜”俱全,講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及身段譜,步法與嗩吶旋律相適應,舞蹈性特別強。吹吹腔以唱、吹為主,吹又以嗩吶為主要器樂吹奏過門,故又稱“嗩吶戲”、吹吹腔每唱四句為一段,唱詞格式為“三七一五”山花詩體。

第一句為起板,二、三句為中板,四句為落板,起板和落板都用嗩吶間奏,擊樂配之,擊樂節拍十分嚴謹。有上引、詠詩、作對、表白、做功等表演程式,有“一吹、二唱、三敲打之說法”,唱腔有九板十三腔,即:平腔、淨腔、生腔、一字腔,地胡腔、哭腔、大哭腔、高腔、搖旦腔、走板、垛垛板、數板、倒板等,唱腔調門隨戲中人物而定。

吹吹腔音樂資源豐富,以嗩吶主奏,可加以二胡、三絃、笛子等,擊樂有大鑔、小鑔、點子、小鼓等。表演起來抑揚頓挫,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