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空間的文化與文化的空間的解析

空間的文化與文化的空間的解析

一、建築與權力——中正無邪與市民的客廳

故宮和凡爾賽宮無疑都是權力的集中和象徵。儒家的禮制為故宮建築背後的文化支撐之一,其權力性主要表現在鮮明的中軸線、院落式佈局、單體建築的群體意識、建築的裝飾等。而凡爾賽宮受控於法國知性體系的唯理論哲學,其政治權勢透過三段式古典法式佈局、均衡對稱、開放的空間、政教統一的裝飾設計等來體現。

1.建築佈局比較:中正無邪與市民的客廳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延續了周以來“天子擇中而處”的思想。按照“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禮記·曲禮》)的傳統,採用了“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天子營國之制①,且古代左、南為上,所以左、南在前,右、北在後,體現了重視宗族制度、血緣延續的儒家設計理念和“民以食為天”、期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理想。

作為權力的象徵,故宮首先以鮮明的中軸線對稱佈局體現“中正無邪,禮之質也”(《禮記·樂記》)的儒家古訓:“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佈局告訴世人尊卑有序、上下有別的君權至上法則,符合傳統的儒家人倫、禮制精神。如皇帝的主要活動場所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建築按照尊貴等級分列兩邊,依序排列。皇后及妃嬪所居的東西六宮分列內廷乾清、坤寧兩宮的左右兩側且橫向展開,其佈局融匯了“向心”與“取正”的傳統,如眾星拱月,表明“王者必居其中”的營建思想。

故宮的佈局是地面空間上以縱為主的橫向展開,不以單體建築為基本單元向高空飛昇,而是在院落式基礎上向前後左右延伸。院落式佈局本身就是一種封閉性的內求於己的呈現方式,封閉而規整,內斂且考究,亦是“君子求諸己”“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孟子《盡心下》)的“內聖外王”的境界。院落和院落之間透過門、牆來連線,門與牆既連線又分割建築,既是政治意義上內外、尊卑、進退的象徵,又是自然意義上陰陽交融、和合的象徵,正對應了中國文化內在的渾然一體和儒道互補。

故宮所體現的權力集中制還體現在單體建築的非自足性,也即個體的社會性意識——“克己復禮”。故宮本身是一個整體,由內在的諸多相對獨立的個體組成。每一座每一組建築都有強烈的體積感,但它們絕非獨立自在之物,群體化、倫理化的標準是它們存在的依據。它們之間互相牽制,互為生髮,彼此襯托,內在自覺的皈依和服從整體,以此表明“和為貴”的價值觀。就像中國畫中任何一條單獨的線,雖然也很美,但如果離開了全畫就失去了其固有的意義。就連故宮中體量最大、形式最華麗的太和殿也以類似的造型、裝飾等與其他建築保持著內在的一致性,而它也只有在建築群的映襯中才顯出它的威嚴和尊貴,這恰恰順應了儒家的要求:“儒家理想人格的培養過程,就是把宗法體制的共同性要求內化於自我人格心理的過程。”②

作為權力的象徵,故宮以足夠的跨度形成開張的氣勢,以無處不在的裝飾呈現出富麗堂皇的景象,以“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世俗形制營造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示了國家的威嚴、帝王的尊貴和皇家的奢華。“得見皇居壯,便知天子尊”,站在開闊的太和殿廣場,可以想象當年“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的莊嚴盛大和激動人心。

儘管都是王權的象徵,凡爾賽宮的權力性則是透過三段式古典法式及對稱開放的空間、政教統一的裝飾設計等來體現。如果說故宮以封閉型模式解釋了“內聖外王”的規訓,那麼凡爾賽宮則以開放式佈局,表明了在“認識你自己”基礎上的對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慾望。不同於故宮的封閉型設計,凡爾賽宮和其園林事實上已成為西方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廣場空間”③。凡爾賽宮的正面入口,就是一個三面圍合的小廣場,前來參觀的市民從一個開闊的空間進入另一個開闊的空間,視覺和心理上不會像觀看故宮那樣,因為立刻進入了一個閉合、壓抑的空間而產生心理上的約束感。凡爾賽宮以開放的小廣場和大園林,直截了當地表現了法國人善於交際的熱情和開放。建築群的封閉或開放式設計處理本身,已昭然了其背後政治權力的公民性和民主性。錢穆先生就認為,中國人偏於“和合性”,而西方人則偏於“分別性”,注重“分別性”即人的差異性。西方人強調尊重個性,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由此逐漸形成。顧準先生也指出,源於希臘的民主的、自由的、寬鬆的氛圍,保證了個人自由競爭的充分權力,個性和創造性由此逐漸孕育。而凡爾賽宮重人力、重個性、外向的建築模式和理性精神,正是一脈相承的西方文化的體現。

凡爾賽宮三段式的古典法式設計,鮮明體現了注重邏輯的理性思維。縱橫各分三段:正宮、南宮與北宮組成對稱的幾何形,花園也呈幾何形。中央部分供國王與王后起居與工作之用;南翼為王子、親王與王妃的府邸;北翼為王權辦公處。凡爾賽宮在結構設計上強調了建築整體的連通,而不是院落式的組合,很多功能複雜的空間集中在一座建築裡面。它由內在的整體性構成外在的個體性,整體服從於區域性,區域性服從於整體。整體就是一個個體。毫無疑問,凡爾賽宮以這種外向性的、自我的、整體的設計佈局呈現了西方古典主義哲學思想的內涵。

作為王宮,凡爾賽宮自然也要表明它的權力特徵。主宮的外面加上三條放射性的大道與正門相通,以這種佈局表示整個巴黎、法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在中央王權的統治之下。凡爾賽宮主人路易十四的騎馬銅像放置在宮前廣場中心,從廣場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它。宮殿的豪華與壯觀無與倫比,整體的恢宏與細節的精緻相得益彰,比如宮中被津津樂道的鏡廳,米爾佐夫這樣描述它:“長長的走廊由精緻的繪畫和鑲嵌著的鏡子裝飾而成,朝臣們可以看到自己和其他人在向國王致敬,並確保自己舉止得當,符合禮儀。”④當然,這種相互的看與被看的過程也向人們表明了,國王和大臣之間統治與被統治、支配與服從的公共性與個體性。⑤

2.建築的裝飾比較:君權至上與政教合一

建築的裝飾也是呈現君權思想的一種重要方式。故宮的君權思想經由色彩、彩畫、實用及裝飾性器物等得以體現。凡爾賽宮則透過宗教建築、裝飾性雕塑、壁畫、實用及裝飾性器物等來表現當時法國君權與王權合一的統治特徵。

故宮建築的色彩突出的是文化觀意義上的“功能”特性,物象的外在色彩、自然色彩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比如視覺鮮明、意義重大的紅黃色彩的運用。故宮的每一座建築皆雕樑畫棟,雕飾處處顯示著帝王的權勢和不可侵犯的.尊嚴。而雕飾的圖案往往是具象或抽象自大自然的生物,如用雲、龍的浮雕圖案來象徵天子的居所。建築上的彩畫除了保護木製構件外,其色彩、圖案的區別也是地位等級的區別,《禮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和璽彩畫等級最高,根據不同內容,和璽彩畫分為“金龍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等。太和殿、乾清宮、養心殿等宮殿多采用“金龍和璽彩畫”;交泰殿、慈寧宮等則用“龍鳳和璽”彩畫;而太和殿前的弘義閣、體仁閣等較次要的殿宇則用“龍草和璽”彩畫。另外,屋頂形式也分尊卑等級,太和殿採用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頂,翼角飾有十個走獸以示尊貴。

故宮的裝飾旨在體現君權至上,而凡爾賽宮的裝飾表達的是君權和王權的結合。在凡爾賽宮北翼樓群的南端建築有一座教堂,但教堂並未佈置在主要軸線上,反映出路易十四時期的法蘭西,王權神權相結合但王權高於神權的事實。凡爾賽的很多宮殿借用了神的名字來區別,其名稱和用途正體現了政教合一的統治特點。如維納斯廳、狄安娜廳、馬爾斯廳、墨丘利廳、阿波羅廳等,與戰爭廳、和平廳、豐收廳等穿插在一起。凡爾賽宮最大的宮殿名為海格力斯廳,路易十四時代,這裡就是王家小教堂,後改為國王接見廳。廳內繪製有海格力斯由凡人變為天神的故事。除了名稱,很多體現希臘神話故事的繪畫以及世俗雕像和神像並置一室的做法,共同體現了西方神學觀念的根深蒂固以及政治與宗教密不可分的互相利用和矛盾共同體傳統。不同於凡爾賽宮的取名,故宮建築的名稱同樣服務於君權,如“太和”“中和”“保和”殿額,出自《易》《禮記》《道德經》等古籍,希冀國家長治久安。乾清、交泰、坤寧的殿額則寓意天地交感,帝后和睦,君臣一致,家國安康。“正大光明”“建極綏猷”的匾額、“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維艱”的對聯皆是如此,其心思之縝密非凡爾賽宮所堪比。

就器物與建築景觀來說,凡爾賽宮強調了物質意義上的政教統一,而故宮同樣用以體現君權至上。故宮側重於君王的權勢,園林景觀只是點綴和襯托,而凡爾賽宮園林則大得驚人,凡爾賽宮共約110萬平方米的面積,園林就佔了約100萬,統治者的享樂意圖一目瞭然。坐居宮殿之中,抬眼觀望園林,彷彿聆聽一場盛大的交響樂,一種崇高之情油然而生。崇高正是源自這座世俗性建築宗教意味的蘊涵。園林以海神噴泉為中心,主樓北部有拉冬娜噴泉,南部有桔園和溫室,神像雕塑和世俗的歡樂場面體現了宗教寓意和世俗統治的交融。而故宮景觀蘊涵強烈的尊卑等級和為君權效力的象徵寓意,比如故宮中的植物,多植松、柏、槐、銀杏等象徵長壽、祥瑞,海棠、玉蘭、竹、梅、牡丹、凌霄等影射繁茂、富貴、剛正等美好的寓意。而凡爾賽園林的灌木、花草、雕塑、人工噴泉等,強調的是綠化、美觀、持久的生命力和人的作為。

二、建築與環境:人與天調與人定勝天

《皇帝宅經》雲:“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作為權力象徵的故宮也處處體現著“人與天調”的環境意識,追求普遍和諧而非個體的突出,強調天人合一而非天人相分。

首先,從材質來說,故宮建築主要使用木材,木材的細緻、堅韌和柔美恰當地表達了中國的人文特質,即以特定的具有生命力的材質表現與自然的親和。而凡爾賽宮建築使用石頭,石頭的堅硬與耐久恰似西方人縝密的理性、系統化的邏輯思維和堅不可摧的信仰與人力。

其次,就建築的體量而言,故宮強調與人、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處。就故宮本身而言,每一座建築自覺地融入群體、不爭先恐後。為此,建築群遵循著“千尺為勢”的具有人間感的尺度,即以平面的延展盡力照顧人的視野,其中的每一座建築都保證了適度的體量與空間。⑥而凡爾賽宮的存在之於周圍的環境是一種征服的姿態,它顯赫而獨立,用自身的存在宣佈了一種主體意識上的權力和尊嚴。平整屋頂,更顯理性,對稱立面,莊重雄偉,是理性美的典範,巨大體量的建築和準確比例的設計解釋了“我思故我在”的科學主義唯理論和“認識你自己”的人本主義思想,法國政治上的成功就表現於人力的偉大和智慧的積澱。

此外,就佈局和設計手法而言,凡爾賽宮突出的是人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能力,古典的三段式法式、幾何化的園林呈現的是理性支配下人定勝天的文化現象。而故宮則盡力體現與周圍環境的相融相生。故宮的佈局充分體現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表明了人與天調、對應宇宙氣場的理想。宮殿的佈局為“前朝後寢”,外朝為陽,佈局疏朗,氣勢雄偉,呈陽剛之美,且常用三、五、九等陽數。如縱軸線上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坐落於“三臺”上;文華、奉天、武英三殿位於橫軸線上;奉天殿以南建有五門;大殿面闊9間、進深5間,意指“九五之尊”的天子。內廷(後寢)為陰,建築佈局嚴謹,裝飾纖巧精美,現陰柔之美。內廷中多用偶數,中軸線上分佈有乾清、坤寧二宮,兩側分佈十二宮、十所。而建築的命名也有意強調了陰陽互補與調和,如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有交泰殿,交泰殿取名於泰卦,意味天地交泰,陰陽合和,即“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一陰一陽謂之道)之蘊涵。

陰陽五行的平衡與協調,保證了天、地、人三才結構的和諧。故宮中還有許多體現“禮象五行”、五行“相生相剋”之處。如東方屬木、陽,主春、生、文、仁等,所以建築有萬春亭、文華殿、體仁閣、太子居所東宮等,宮頂用青色琉璃瓦,故宮外城門有朝陽門、建國門、安定門等。南方屬火,為赤色,所以午門採用紅色彩畫。西方屬金、陰,主秋、收、武、義等,所以,千秋亭、英武殿、宏義閣、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等置於西區,城外有宣武門、德勝門等。北方屬水、地,主收藏,設有玄(神)武門、地安門等;黑為水,水克火,用於藏書的文淵閣黑瓦黑牆,以利藏書之意。中央屬土,為黃色,《易經》有“天玄而地黃”,象徵蘊育生養、至尊至大、支配四方。因此黃色成為皇帝的御用色,三臺平面設計成“土”字狀,大片的黃色琉璃瓦象徵王者居中統攝天下,三大殿採用紅色牆壁體現“火生土”的規律,且儘量不用綠色,不植樹木,以防止“木克土”。諸如此類,穿插輝映,充分展現了五行方位、色彩、生化過程相互的關係,而且建築本身也盡力體現與周圍環境的調和,比如乾隆花園古華軒因古楸樹而建,保持楠木本色,素樸雅緻,“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柏是佳朋”的楹聯暗示了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內在調和。而三友軒取意“松壽、竹貞、梅雅”歲寒三友,庭院中植有松、竹、梅,建築內簷上也加以裝飾。

另外,水在故宮和凡爾賽宮的建築環境中起著特殊而迥異的作用。在中國皇家建築中,五行中的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內外金水河,上築有金水橋,有意採用內五外七以示尊貴的陽數形式。內金水河既作為城內洩水、排水的主要途徑,又是滅火、施工的主要水源,同時補足了五行之需,成為裝飾皇宮的美麗景觀,可謂匠心獨運。而水的象徵意義又賦予故宮更豐厚的蘊涵。水在中國,常和智慧相聯絡、相喻證,水代表人們的“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代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 的境界。而荀子又藉助水與船的“二元對立關係結構”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後被魏徵《諫太宗十思書》中引用,成為寓意統治的符號。金水橋的數目和造型已然表示統治者對水的有效利用。

而凡爾賽園林中的水則含義不同。水在西方文化中是感性、想象、衝動的象徵。福柯在《水與瘋狂》一文中指出,在西方人的想象中,土地象徵理智,水象徵非理性、想象力、創造力。泰勒也認為:“水不是受力的法則的支配,而是受生命和意志的指揮。”⑦在象徵理智的大地和象徵非理智的水之間,矛盾和衝突從未停止。所以,認為理性至上的17世紀的法國人就在園林中,科學地採用了規整的池子來限制水,即代表用理性束縛制約非理性,這正是源自古希臘的日神精神的體現,也是西方人恪守理性法則的證明:“在西方人的想象中,理智長期以來就屬於堅實的土地,無論是島嶼還是大陸,遼闊寬廣的大地執拗地推擋著水,只給它留下岸邊的沙地……非理性則自古以來就屬於水,更確切地講,屬於汪洋大海,浩瀚無際,動盪不安,變化無窮,卻只留下淡淡的痕跡與浪花。”⑧儘管水“只留下淡淡的痕跡與浪花”,但我們卻毫不否認,凡爾賽宮及其園林洋溢的開放、明朗、優雅,無疑是水之性情的表現。

三、建築與觀看:空間體驗和時間流程

就建築的觀看而言,故宮的觀看空間是一種“可遊”的、中國畫般的,具有時間性的、有中心的行動空間。而凡爾賽宮則是“可望”的、西方雕塑般的、市民可以交談的觀看空間。

故宮的觀看空間是具有時間性的流動空間,相對開放式的凡爾賽宮在直觀上呈現一種明朗的、立體雕塑般的視覺體驗。那種整體的自我把握與瞬間被征服的身心體驗像觀看掛在牆上的一幅油畫,是拉開距離置身其外的觀看。而觀看故宮則需身在其中用心感受,如讀一首古詩,需要一字一句誦讀和品味,於字裡行間感受起承轉合的婉轉韻律。也像觀看一幅長卷中國畫,慢慢展開細細品賞感受意境。穿行其中,步移景換,可見一道道連貫的門,一個個獨立的建築,一重重封閉的院落,一層層交錯的空間,它們彼此烘托對應,相互流通變化,看似千篇一律,實則千變萬化,含蓄中透著變化,重複裡藏著威嚴。如果說凡爾賽宮的看主要是一個相對靜止的空間體驗,那麼故宮的看就是一個流動的時間過程,彷彿經歷自己漫長的生命過程,需要在日復一日中、在日常的生活體驗中領略現世的平常與豐富。而如果想要獲取視覺上的整體感,就需要脫離地面在空中俯瞰。由此可見,中國藝術的創造和欣賞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相生、和諧一體的基礎之上的。

故宮建築的空間並不是隨意流動的空間,而是有意識的、有中心的視覺空間。故宮雖然採用縱向的庭院式佈局,而具有絕對支配力的縱向中軸線又必然把人的注意力一步步地引向中軸線上的建築,引向整個建築的高潮,即太和殿的皇帝寶座。而各庭院空間、建築之間的變化、對應、襯托,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控制性的動態感。也就是說,每一座每一組建築對於我們來說,就如同在具體的情境之中,欣賞一首曲子或一部小說。

註釋:

①左祖右社:指宮殿左邊(東)是祖廟(太廟),右邊(西)是社禝,左右對稱。如故宮的正門午門以南,太廟和社稷壇分列東西。前朝後寢:前朝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在前在南;後寢即帝王與后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後在北。

②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第19頁.

③西方傳統的建築群往往以廣場為中心而設計,城市廣場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也是市民政治、經濟、宗教等活動的中心。拿破崙將之譽為城市的“客廳”,它是城市裡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④(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倪偉譯.視覺文化導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第56頁.

⑤國王用他的權力支配了別人的慾望,也用權力限制了自己的慾望。所以,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的理念,在這裡透過認識外在轉而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得到了實證.

⑥中國建築以人體為標準,形成十尺為勢,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比例尺度。即建築群中,單體建築最小單位(室)是丈(十尺),即人的長度,所謂“丈室容身”。最大的單位是百尺(十丈,即23-35米),為“百尺為形”。建築群中的每單體建築之間的距離,最大單位是千尺。故宮中單體建築的高度,除了午門從地至脊吻高37.95米,太和殿高35.05米外,所有的建築都在35米以下,人的視知覺可以毫不費力地將這種尺度和空間加以把握,不像人們觀看哥特式教堂,高大的形象將人比較得十分渺小.

⑦(英)泰勒,連樹聲譯.原始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第552頁.

⑧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