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讀後感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讀後感1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該書出自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內爾·諾丁斯博士之手。身為美國教育學會主席的內爾·諾丁斯博士盡二十年的學術努力,提出了重視生命差異,關注師生關係對於學生的關懷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關懷倫理學以及關懷取向的教育思想。該書應該是先生此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不光是中國,在美國的學校中,所有的學生都被灌輸標準的課程,然後接受標準化的考試。雖然很多教育家都對這種模式提出了反對,但是該機制仍然控制著我們的學校。改革者們試圖突破這種受考試所左右的課程設定,代之以一個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發展的教育。但是,改革嘗試往往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抵制。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關心"必須主導學校課程。孩子們應該學會如何關心作為物質和精神結合體的自我,如何關心身邊的和遠在他鄉的人,如何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如何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以及如何關心各種學科知識。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倡導的就是一種"關心"教育,作者在引言中指出了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基於動物本能的一種需要,但是在現今這種社會,關心和被關心彷彿成了一種奢侈品,人們之間變成越來越冷漠,人們渴望多一點關心,呼喚一種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係。

但是這種以"關心"為基石的社會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就需要我們從孩童時代就要進行關懷的這種教育,可以這麼說,少年時代的教育決定了社會的走向。我們培育怎樣的人,怎麼培育這樣的人,這是社會的問題,更是教育的問題。顯然,我們目前的教育目標並不是培養會關心的人,而是近乎殘忍的學術訓練。我並非主張不要學術,我們需要重新分清孰重孰輕。所有孩子都應該學會關心他人,也都應該學會關心其他生命或事物。

圍繞關心來組織教育,這是諾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張,也應該成為我們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研究的出發點。諾丁斯的教育思想則超越了對教育概念的狹隘理解,認為"關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提出從關心的角度來組織教育,把學會關心提升為學校教育的最為重要的使命。

然而,學會關心並非輕而易舉,不恰當的關心會適得其反。現在學生們最大的抱怨就是:"沒有人關心我們!"他們感覺自己遊離於學校功課之外,與教師們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們眼裡充滿困難和敵意。他們如浮萍一樣四處飄蕩。家長、教師如何正確地將關心傳遞給孩子,決定著關心關係能否確實地建立起來。正如諾丁斯所言:

"如果關心以不被學生們接受的方式出現,那麼它也不可能被學生們認識到。如果父母體罰孩子,還認為那是為孩子好的話,孩子可能會懷疑其他一切關心他的努力。這種情況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教師需要更認真地傾聽和理解孩子。身為教師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接受關心。如果一個孩子在進入小學時還沒學會如何接受關心,那麼這個孩子的人生將處於危險之中。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包括學術上的。除非他學會對他人的關心進行恰當反應,否則,他不可能健康地長大,更不可能學會關心別人。"

我的中心主張是,應該更好關心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正確的引導各類學生,比如那些對某學科懷有特殊興趣的,可以深入到那個學科內,而對其他大多數學生,我們的目的是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因人而異的教育。教育應該圍繞關心主題來重新組織。關心,而非傳統學科,應該成為教育的中心。普通教育應該面向所有的學生,指導他們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關心世界上所有的人,關心動植物,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心知識和學問。以關心為核心的道德人生應該成為教育的主要追求。這個目的並不與學生的智力發展或者學術進步相牴觸,相反,它為智力和學術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師生合作必須成為現實。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讀後感2

遇見這本書,是在一個朋友家裡,無意間在她的書桌上發現的,當書的題目映入眼簾時,我不禁問自己,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關注到關心教育了嗎?學校裡教會孩子的究竟是什麼,是學會寫作?是學會計算?還是學會某種特長呢?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學會關心家人、朋友、甚至小動物等,他們真的太需要學會關心了,所以我果斷地問朋友借下了。

諾丁斯是美國的一個哲學家、一個前任數學教師、一個母親、一個充滿激情和愛心的人。她在書中告訴我們: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她同意海德格爾的觀點:關心是人類的一種存在形式。關心是對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間的憐憫,是人世間所有的擔心、憂患和苦痛。但諾丁斯更強調:關心,意味著一種關係,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線或接觸。兩個人中,一方付出關心,另一方接受關心。要使這種關係成為一種關心關係,當事人雙方都必須滿足某些條件。無論是付出關心的一方還是接受關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問題,關心關係就會遭到破壞。

學會關心的首要秘訣在於專注。專注在此並不意味著瘋狂或者痴迷,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當真正關心一個人,就會認真去傾聽他、觀察他、感受他,願意接受他傳遞的一切資訊。這種專注或者關注可能僅僅持續片刻,以後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但在任何關心的交流過程中,它都是關鍵因素。諾丁斯說:當一個陌生人向我問路,我們之間的交流就可能變成一種關心關係,即使這種交流的時間很有限。我專注地傾聽他的問題和需要,然後認真地回答他。當他接受了我的專注、認真和答案,這種關心的關係就完成了。

諾丁斯還批判了現代人的關心現狀:不關心(對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視之),部分關心(關心知識、偉大事業、物質世界、動植物,卻對同類缺乏同情),偽關心(以關心的名義幹危害他人的事情)。在此基礎上,她賦予關心全面的含義: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係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關心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製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關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她還堅定的說:毫無疑問,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包括正視精神信仰問題。

無疑,諾丁斯是在用“關心”來治療千瘡百孔的教育。她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類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如何具體地實踐關心教育?諾丁斯告訴我們,需要因地因人採用不同的策略:或嚴厲或溫柔;對嚴肅者要敬慕和尊重,對溫柔隨和的人可以透過擁抱;有時,關心只需幾分鐘的注意,有時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她提醒我們,智力上的注意力並非就能轉移到人際關係中去,很多智力高度發達的人對其他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毫無興趣,漠不關心。

教育學生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一種鼓動關心和連續性。如果希望教育成功,必須從建構信任關係開始,並且持續維護和完善這種信任關係。在學校裡我們會過多的強調學習。所有的話題都離不開學生的學習。這樣過多的強調就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對成年人的不滿。他們抱怨大人們不關心他們。在任何地方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孩子是國家的未來等等。可是現在我們的教育是以學科教育為主,很難再花很多的時間去關心一下孩子。所以當我們的孩子遇到火災的時候他到底會不會自己逃脫危險?教會孩子學會自我的關心。自我的身體只是一個方面,我們同時也應該注意義自我的情感部分,精神部分和智力部分。

關心不是孤立的,自我從來就是存在與一系列人際關係之中的。在特定的時間內,我們作為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將會影響身處的各種人際關係的質量,我們要教會還學會關心他人。作者用整整的一章節文字來講述。總結下來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作者認為存在很多所有人都共同關心的領域,因而孩子在這些領域內的能力必須得到開發。第二,駕馭必須開發所有孩子都具有的某種特殊能力或者智慧,這要求我們對猛力的多元性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第三,對各種關心領域的重視和能力的開發必須要考慮由於性別,民族和宗教而導致的各種差異。

看了整本書我覺得深有感觸。如果我們真正愛孩子,我們就要不僅尊重孩子們所顯示的各種才能以及他們後來所從事的各種職業,我們還要深切的關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