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晚年的封筆之作《怎樣培養真正的人》。這本書凝聚著老人一生執著於教育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讀來耐人尋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樣培養需要人的情感》讀後感觸特別深刻。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不可能單獨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和歡樂就在於與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話,你的每一個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閃或者一抬手,這一切都在別人的心目中留下反響。”

他還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最精細的範圍之一就是人對人信守義務。如果一個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不願意為他人的歡樂而奉獻出自己精力的人,談不上對信念和理想的忠誠。教育者的任務就在於使他的學生能在童年獲得個人與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種奉獻的道德經驗。”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小公民厭惡並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那個界限。應該說,對他人的生活採取冷漠的態度,這對少年的純潔心靈來說,如同嬌弱的身體組織經受不住燒紅的鐵那樣,是格格不入的。當兒童減輕某人的命運、遭遇、生活負擔之後,會體驗到一種幸福,只有在那時歡樂才會是童年變得高尚起來。

現在的孩子大都不懂奉獻,只知道向別人索取,要求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卻不為別人做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垃圾,沒人主動撿起,扔進紙簍;公共汽車上沒人主動為老人讓座等等。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教師不光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善於同孩子談奉獻,使他們養成奉獻的習慣,這意味著首先要教會孩子觀察生活、觀察人們、觀察你周圍的一切,不僅要理解,還要用心靈去感受,使他們具有關心他人、疼愛他人、樂於奉獻的,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老師和孩子雖然天天在一起,似乎說的話很多,但是仔細想想,你一天中有多少語言是屬於和孩子近距離溝通的語言,有哪些機會是留給孩子向你傾訴,又有多少時光向孩子訴說呢?因此,我在平時十分注重和孩子心靈和情感的溝通。當我疲憊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工作很辛苦,做教具和玩具,晚上加班裝飾班級環境、雙休日備課寫文章;當我在教育幼兒按時入園時,對孩子說:“老師每天清晨在寒風中等待小朋友,你們覺得老師的身體會怎樣?”讓孩子想象在風中戰慄的樣子,於是我說:“如果你們疼愛老師請你們能按時入園,讓老師在風中少吹一會兒,就是愛老師的一個行動。”當孩子犯錯,老師批評教育時,我會說:“老師批評小朋友的時候心裡很難受,但是你們犯錯了,老師必須對你們嚴格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你們,讓你們成為好孩子!”漸漸地,孩子知道觀察老師,替老師著想,下課後能主動圍在老師身邊這個幫你敲背、給你按摩,那個趕緊遞上茶杯、做你想做的事……這些溫暖關愛的舉動會在你不經意間常常出現,我感動地對孩子說:“現在有些孩子已經成為老師的.知心人,知道我想什麼做什麼,不要我說,就已經自覺地做了!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2

這個暑假,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這本《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是他晚年創作的,本書論述了關於善與惡、義務、奉獻、尊嚴、榮譽、良心、自由、責任心、公民的覺悟、愛情等方面的倫理學問題。可以作為家長及學生的一本很好的培養孩子的一本有指導和具體操作意義的教科書。

這本書,同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許多著作特點一樣,是用獨特的藝術政治形式、道德教誨的形式寫成的。而本書教誨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針對孩子、少年和男女青年講的道德教誨,其道德思想,包括在揭示某一道德範疇內容、概念、行為準則、個性、性格特徵等等訓導之中;第二部分是思考。他用一生的心血宣傳自己的主張,倡導個性和諧發展,他既是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又是這一理論的實踐家。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這些思想與我國現代教育工作者倡導的生命化教育是一致的,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的新的詮釋。這裡請讓我把自己在書中寫下的部分感受記錄下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要自己學會教育自己,讓自己的生命豐滿起來,所以教育理論應是每一個力求使生命煥發光彩的生命必讀的文字。生命力、領導力、影響力、親和力、學習力……都與對生命的理解相關,並且生命力是決定性因素。過分的關注自己的利益,會使人變得冷漠和敏感,喪失對同類命運的同情心。“凡是心中沒有過去的人,那他的心中就不會有未來”。過去就是歷史,不瞭解歷史就不會有歷史的眼光。“人的死不僅僅是生的過程的熄滅和終結,應當把它看作是一代傳一代的生命不息。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大寫的一生,他在書中曾寫道“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人生下來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一個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這本書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老師的好教材,是自己培養自己成為真正的人的好教材!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讀後感3

最近學校開展了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讀書活動,我也積極閱讀了他的著作,特別是讀完《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後會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認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教師不光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人。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機械的,孩子們將成為冷冰冰的機器。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個性迥異的孩子,因此我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我們每天要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恰恰就需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愛是教育的永恆的主題”這一理論。“愛的教育”要點點滴滴、時時刻刻融合在每一天與孩子的相處中去,教師要思考利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學到這些道理。比如用孩子喜歡的故事、兒歌、動畫等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學會關愛他人。讓他們明白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真心的關心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圍人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學會幫助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雖然他們不會明白這些大道理,但是小小的他們還是會在與老師、同伴的交往中學會“有愛”。

讀了這本書後我對怎樣更好的處理孩子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回想以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有的處理就不是很好,看到作者寫的各種例子,真是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個很偉大的人,他把“愛”時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孩子都沒有離開過“愛”這個字。我們班劉逸航同學經常不完成家庭作業,以前我總是批評他,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隔三差五還是不完成家庭作業。我想僅僅批評他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要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用滿滿的愛心和足夠的耐心對其曉以利害,推心置腹的說明了不完成家庭作業、不認真學習的危害,而不是簡單的訓斥,這樣他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老師不是要批評他,而是真心想要幫助他,並表示對以往的問題不再追究。我相信,如果孩子真的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和愛護,他一定會有所改變,藉此機會再全班表揚他,讓全班同學向他學習,慢慢地他就會有進步了。蘇霍姆林斯基給予我的教育啟示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教育者很多的建議,每一條都啟示著我怎樣作為一位合格的教育者,並要將它們銘記在心。他說:育人先育心。要像愛護珍寶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份信任就像一朵朵嬌嫩的花兒,需要用心呵護。我們做教育的人,不管他是個多麼“沒有希望”和“不可救藥”的困難學生,只要你用心觀察,他也總有點滴的優點值得你去讚賞。而老師就是把點滴的優點發掘出來並放大孩子們就會因此受到鼓舞、增強自信。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用愛來關心孩子,他們就會像花兒一樣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