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

透過一個的月來教育技術課的學習,同組組員之間的討論及老師詳盡的講解,我們瞭解了什麼是教育技術,對教育技術學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現代教育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備受關注,它作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並且與素質教育、教育資訊化、創新人才培養、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等重大問題緊密相關。

由於時間有限,老師多是給我們講理論的東西,技術操作的演示講解很少,但是老師會想發設法讓我們自己去學習。上課時老師佈置這個作業的時候感覺好難,都不知到該怎麼做,做的時候發現很簡單。這讓我明白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要有畏難情緒,當你真正開始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它沒你想象得那麼難,你會把它做好的。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的運作:

(1)快速查詢和呼叫網上遍於全球的大量的教學資訊、教學資源和課件。

(2)對選擇出的教材重新進行排序、包裝和組構。

(3)把加工處理好的或利用過的教學資料存入某個檔案,備以後隨時使用。

(4)與教師或同學共同操作某個軟體或課件,共同討論某個教學資料的內容。

(5)我們既可以向學校裡的教師學習知識,也可以向知識資料庫與專家系統學習。我們接受知識的範圍更加擴大,我們彼此是互教互學的物件。因此,從根本上結束了傳統的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代之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方式。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2

學習理論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人類與動物的行為特徵和心理認知過程。由於學習過程複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學習理論能與所有的學習情況相吻合,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產生了不同的理論的流派,這些不同的理論各有特點並相互補充,適用於不同的情形,為人們提供了探討學習中基本問題的不同視角,是隻有可能較為全面地理解學習的性質·條件和規律,從而為教學理論和實踐提供科學的基礎。

教學理論以學習理論為基礎,依據人的學習過程來研究如何教的問題。從而學習理論為教學理論的一半原理提供了最切實的起點,對於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學情境中的關鍵因素,

其可靠的答案大多數來至於學習理論。雖然一種合適的學習理論並不是改進教學的充分條件,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理論必須是建立在有關的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的。

現代教育技術講的有行為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刺激和反應聯結。換而言之,有機體受外界的刺激,然後做出與此相關的反應,這種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就是所謂的學習。早期的行為主義否認內部心理活動的作用,認為心理活動是無法進行研究的,因此被稱為“暗箱”。其中典型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包括巴浦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習觀·華生的行為主義學習觀·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觀和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學習觀。認知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認認識不是有外界刺激給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在於內部認知的變化,這是一個比刺——反應聯結複雜得多的過程。認知主義理論的主要特點是:重視人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肯定學生的自覺主動性;強調認知·意義理解·獨立思考等意識活動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視人在學習活動中的準備狀態,記一個人學習的的效果,不僅取決於外部刺激和個體的主觀努力,還取決於一個人已有的認知水平·認知結構·非認知因素。

所以,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的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後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有機的聯絡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器,而是主動的對外界刺激提供的資訊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3

今天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第二節理論課,寧老師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資訊的概念、資訊五要素、資訊的特徵。同時針對師範生,還具體介紹了教師的資訊素養。寧老師講到:教師應幾倍三個層面的資訊素養,即技術層面、智力層面、認識態度層面。這些內容讓我深切的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向合格抑或是優秀老師邁進必不可少的一步,課堂上的點點滴滴都給我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作為資訊化時代的老師,我要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

此外,我還想在這個部落格上談談資訊素養的具體內容,以加強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深入。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種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20xx年第4季度報告提出21世紀的能力素質,包括基本學習技能(指讀、寫、算)、資訊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資訊素養是其中一個方面,它涉及資訊的意識、資訊的能力和資訊的應用。同時資訊素養涉及各方面的知識,是一個特殊的、涵蓋面很寬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術的、經濟的、法律的諸多因素,和許多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絡。資訊科技支援資訊素養,通曉資訊科技強調對技術的理解、認識和使用技能。而資訊素養的重點是內容、傳播、分析,包括資訊檢索以及評價,涉及更寬的方面。它是一種瞭解、蒐集、評估和利用資訊的知識結構,既需要透過熟練的資訊科技,也需要透過完善的調查方法、透過鑑別和推理來完成。資訊素養是一種資訊能力,資訊科技是它的一種工具。

據1998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和教育傳播協會制定了學生學習的九大資訊素養標準,但在我國,針對國內教育的實際情況,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主要針對五個方面的內容:

(1)熱愛生活,有獲取新資訊的意願,能夠主動地從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查詢、探究新資訊。

(2)具有基本的科學和文化常識,能夠較為自如地對獲得的資訊進行辨別和分析,正確地加以評估。

(3)可靈活地支配資訊,較好地掌握選擇資訊、拒絕資訊的技能。

(4)能夠有效地利用資訊、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並樂意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5)無論面對何種情境,能夠充滿自信地運用各類資訊解決問題,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

根據資訊素養的標準,身為資訊時代的師範生,以後學生們的準老師的我們,我們必須以資訊素養來武裝自己,打好資訊時代的教育這一仗,以培育出更多的國家精英。

當然了,在這個資訊時代,在大學打好我們自身的基礎,是最為主要的。我們首先要學會很好的運用資訊工具,特別是網路傳播工具。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的收集各種資料,不斷培養自己的的能力以至於能夠熟練地和批判地評價資訊,以便我們能精確地、創造性將資訊使用在我們以後的教育工作上來。教學過程中,老師少不了要批改學生的作業,其實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是他們努力付出的作品,我們要培養正確欣賞學生作品的能力和對書本知識以及課外的知識性資訊能確地概述、綜合和表達,使之簡潔明瞭,使得教學用語,通俗流暢並且富有個性特色,以便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還要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在課堂上,不能再是墨守成規,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了,而是要不斷培養教學的創新性,很好的利用可以用的電子儀器,增強課堂的特色,隨時激起學生的激情與好奇心以及學生們那不斷膨脹的求知慾。

據我瞭解,資訊素養是資訊時代的新概念,是現代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資訊日益成為社會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所以,資訊時代的師範生資訊素養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資訊素養是資訊時代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希翼未來能很好的生存在社會上,它不僅僅是我們是師範生的必修之課,還是所有同學必修的課,只有學好了資訊素養,具有了資訊素養,我們才能獨立、才敢擔當。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4

轉眼之間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已告一段落,可是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遠遠沒有結束,現在我就把我自己在學習期間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在我看來,現代教育應體現在“教育”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之上,我國的教育事業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視教育,發展到今天,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及應用的迅速發展,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成為現實,也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同時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的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首先應該是教育思想的現代化。那麼,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現代教育模式的一種輔助手段,它的質量及其教學中的效果如何,自然成了這種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誌,應該是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有利於揭示教學內容的實質,有利於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協作學習,有利於學生思維和技能的訓練,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等。

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把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指導思想,採取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個教師面對著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按照同一進度、同一方法進行教學,即使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適應其能力的個別教育,也是很困難的。那些不能適應這種教學方式的學生,由於處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現代教育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透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了個別化的教學。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可以透過協作學習,透過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甚至與認知工具之間的互動得到解決。

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透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最佳化的理論與實踐。

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體現在:

一.實質與內容

1, 它研究和實踐的物件是“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學過程”。 2, 它強調對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和管理,它認為學生只要能和學習資源發生聯絡,就能以合適的方式進行學習。

3,它是用系統方法對各種教學方式所需要的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的最佳化。

4,它可以應用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不同層次,當前的應用方式主要有:課堂多媒體組合教學方式,廣播、電視遠距離教學方式,基於多媒體計算機的個別化互動學習方式,基於網路的遠端通訊教學方式。

二.指導思想:

1,現代教育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是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2,現代教育技術關注的中心是學習者的需求,課堂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學生活動和創造的過程。

3, 教師以間接形式主導教學,透過設計、主持、示範和評價來履行職責。課堂活動應多樣化、趣味化,生動活潑,輕鬆愉快。

由於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訊、影片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在被學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個便於學生學習的理想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網路通訊技術的日益成熟,已能夠滿足遠端教學所要求的圖片、音訊、影片傳輸質量和傳輸速度,加上備種通訊手段,如音訊、文字會議系統、E-Mail、WWW等,使遠端教學的實施更加成熟。特別是WWW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線上學習是一個更為系統化、更有組織的學習過程。透過利用遼新技術,我們能夠以電子的方式將文字、圖片、音訊、影片和計算機程式等各種形式的學習資源結構化,教師可以快速容易地組織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隨時利用網路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共享非常廣泛豐富的各種資源,而且能夠彼此協作、進行適應個別化的學習,同時網上遠端教學還可以滿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淵交流。透過電子郵件或影片、音訊、文字會議系統,教師可快捷地與學生通訊、交流,獲得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其他情況。這就意味著,網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更為豐富、更為自由的學習環境。

現代教育思想、教學摸式等,使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因為過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資訊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從前臺走到了後臺。教師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可能被計算機或計算機網路所取代,相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計算機只是一種資訊加工和呈現的工具,教師惟一選擇是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需要教師的群體協作,網路化的教學設計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製作教學課件、如何把它們組織成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形式。

現代教育與科學技術發生交叉,必然受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相應地,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方面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所以,對現代教育的研究、探索任務將會更深遠、更艱鉅!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5

變化是不可改變的,面對資訊的變化,我們準備好了嗎?”隨著黃良師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們開始了《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學習,看著電子白板上顯示的這句話,我不禁想:現在雖然是科技資訊科技“爆炸”的時代,提倡使用資訊科技教學,但我們有多少個老師能應用,還不是以傳統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一點都不實用。然而,聽了黃老師介紹的各種資訊科技,讓我對現代教育技術有了重新的認識,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談談我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現代教育技術知識量大,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給學生傳授豐富而又廣闊的知識,單靠傳統的教學方法,速度慢、範圍窄,限制了資訊量的擴充,然而現代資訊科技卻具有速度快、知識資訊多的特點,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從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現代教育可以使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

在教學中,一些概念、理論、抽象枯燥的知識,透過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講解說明,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而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製作一些微課,集聲像字畫動態顯示,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豐富想象,減輕學習難度。

現在我才明白一直以來都說教師要做好家長工作,這樣的交流工具正是最好的方式啊!這門課程的內容對我來說完全是現學現用的。教育資訊化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進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斷融入到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推動作用。

理論上如此,實踐中如何呢?我覺得學這門課,我們受益非淺,我們不再侷限於書本理論知識,相反我們可以做獨具特色的課件,可以捕捉大自然的美好瞬間,可以設計精美的個人網頁,還學會做教學設計等等,這些是我們以前所不能的,我相信大家的感覺和我一樣好,真希望下學期還可以繼續學教育技術,可以學更實實在在的東西,並把它們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而不是那些純理論的框框條條的東西。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們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研究,把它最美好的東西表現出來,發揮它最大的作用,為我們服務。

那麼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更加意識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重要性,讓我學習到了教師微課程的製作,以及什麼是翻轉課堂。所以希望透過這一次的學習,我能把這技能應用到以後的教學中,讓更多的老師加入進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6

各位老師、各位專家們:

大家好!

我是xx縣實驗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今天,在認真欣賞了龍江實驗小學韓淑飛老師的一節數學錄象課後,我收穫頗多。由於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所以對於數學的課堂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可以說,透過這次網上培訓的形式,我可以有時間反覆研讀這節課,從而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我來談一談聽了韓老師這節數學課後一點體會,僅是我個人之言,如果有當希望各位同仁給予批評與指正,希望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平臺更好地為學生、為課堂、更為我們自身發展服務。

一、創設情境,學以致用

如何去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是看教師的設計多精巧,更應該去關注在一節課中,教師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節課中,可以說讓我感覺到眼前一亮的是韓老師在教學中,總可以把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我想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進行新知識的學習,無疑是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可以從他們很熟悉的蝴蝶、蜻蜒、飛機等實物上學習到新的數學知識,我感覺對於學生來說是他們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讓數學教學與學習不再空洞,不再遙遠,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慾望。

二、突顯課件的實效性

在課例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教師為了上課而進行課件的演示。現代教育技術彷彿只是一個花架子,沒有發揮其應該有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實效性。而不恰當、不準確的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不但不會為我們的課堂增色添亮,相反會讓我們感覺到這些技術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花瓶。但在韓老師的這節關於“對稱”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看到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恰當、準確應用對於低年級的小學來認識和理解:什麼是對稱圖形?什麼是對稱軸?這一原本比較難描述的概念,一下子明瞭。特別是對稱圖形的演示,老師做的是動態的畫面,從而使學生輕鬆就理解了什麼是對稱圖形,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觀。突顯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中的實效性、生動直觀化。

三、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與合作者。在這一節課中,我看到了韓老師充分把這一理念滲透於課堂之中。當老師提出:怎麼樣才能剪出對稱圖形?之後,先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而不是直接去告訴學生如何去剪。在透過彙報的形式,學生懂得了應該如何去正確剪出對稱圖形的方法後,教師仍然沒有急於去說什麼,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說的方法去剪。可以說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充分信任學生,把思索的權利還給了學生,讓學生透過討論、總結、實踐去解決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此時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傳的過程,而是師導生實踐的共同合作的課堂,真正實現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一理念。

可以說,對於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我並沒有什麼品味的實踐經驗,我只是在“紙上談課”。但,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哪個學科,一切為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一切為了學生在快樂中習得,應該是我們不變的原則。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7

人類進入21世紀,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正飛速的發展,越來越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逐漸作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以適應當今教育形勢需要。從小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是資訊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小學教師而言,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自然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也成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大課題。

一、整合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係。

很多一線教師認為運用整合資源上課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格格不入。無可非議,傳統的課堂教學因其固有的弱點而經常遭致批評。但是,課堂教學無論在現在還是在將來都仍然會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改進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思路。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作為輔導教或輔導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資訊科技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以實現能支援自主探索、多重互動、情境創設、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方面要求的學習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情充分調動起來,使課堂的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改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也就真正落到了實處。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合並不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改進和最佳化。

二、明確整合的目的。

眾所周知,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授課教師在進行學科整合的教學設計中,應密切注意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片面強調以“學生樂學”為中心,盲目運用豐富的媒體資源來博得學生一笑,而忽視既定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整合是沒有意義的。我校每學期都要開展聽、評課活動,所聽的課全都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課。其基本模式大都是:課前授課教師蒐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製成多媒體簡報,並複製到多媒體電腦裡(稱作“資料庫”),也做了課件儲存在教師機中,可謂是運用了不少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準備這節課。然而45分鐘時間大部分仍然是老師在控制,其教學過程依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這些課有精心設計的課件,有豐富的媒體資源,也有轟轟烈烈的小組討論,更有先進的網路教學環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是,這些課自始至終都被老師那隻無形的指揮棒操縱著,計算機、網路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只在其中偶爾充當演示或做練習的工具,並沒有讓學生充分利用網路來自主探究或協作交流。學生的地位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仍然是消極、被動的接受。這樣的課並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整合,至多隻能算是淺層次上的資訊組合。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課必須明確教學目標,並緊密圍繞目標組織課堂教學。

三、整合要遵循一定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還要再增加一個教學媒體要素。既然是一個教學系統,幾個要素就不是簡單地、孤立地拼湊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但這並不意味著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就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教學模式。因為整合涉及的問題很多,如:學科間的差別、資源的性質、裝置的效能、教師的素質、學生的水平等等,你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按照某一固定模式來進行整合。如果根據某一學科的性質和教學內容特點提出現代教育技術與該學科整合的一個基本教學模式。那麼隨之而來的將是所有有關該學科的研究課、觀摩課、評優課等都千篇一律地按照這一模式來進行教學設計,無情境想辦法捏造情境,沒有協作內容搞個遊戲活動也說成是協作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即沒有科學性,也沒有實用性,更缺乏針對性。生搬硬套,只會束縛教師的手腳,對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也極為不利。因此,整合沒有固定模式可循,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