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服務業/酒店/餐飲

餐飲經營的幾種死法

餐飲經營的幾種死法

第一種死法:品質至上死

很多人以為咖啡館首先咖啡一定要最好,裝置也一定要好。如果你選址附近的咖啡店用20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你就要用30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在品質上要比你的競爭對手好。

如果你對手用2萬元的咖啡機,你就要用比他更貴的咖啡機來確保咖啡出品比他好,從而在提供的產品品質方面全面超越你的競爭對手。

有多少人把他信為生意變好的不二法門。從試營業的第一天起,就不斷折騰咖啡師,反覆演練,把自己的朋友全部請過來,反覆試喝提意見,再進行不斷改進。一門心思要在咖啡品質上提升到最好!有多少人到臨關門那一刻,還覺得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咖啡的品質沒有別的店好才導致的失敗?

麥當勞之所以滿街都是、全球到處都是是因為他的漢堡是最好的嗎?星巴克的咖啡是最好的嗎?誰都知道品質的一致性和穩定性才是最主要的。不要把大部分精力花費在只能提升一點點的事情上,當然,我並沒有說品質不重要。實際上,品質不是決定你的店鋪能夠穩定盈利的最重要的點。

第二種死法:前期不掙錢觀念死

咖啡店前期一年就別想掙錢。開店就需要養!於是,深信只要開店時間夠長,就可以盈利。於是在店鋪剛開始期間,除了折磨咖啡師或者廚師,除了把自己的朋友邀請過來免費吃喝之外,最多就是發發在附近發發宣傳單之類,然後就等著客戶一年之後自動源源不斷上門!

結果,面對越來越冷清的人流,受不了各種源源不斷的費用及各種瑣碎的事情,員工也看不到希望紛紛跳槽,最終,心態崩潰。

那個剛開張的雕爺牛腩怎麼什麼時候去都要排隊?而且要等兩三個小時?而且這個傢伙其實是做化妝品的,開飯館只是閒的沒事幹心血來潮。不要聽那些開店從來沒成功過的人的經驗。想要登上高峰,至少你要聽聽那些曾經到過山頂的人的經驗。告訴你開店前期就是要養的.人一定是沒有過成功開店經驗的。

第三種死法:房租壓迫死

有很多做的不錯的咖啡館,前期因為老闆的因素做的非常不錯,可是經過幾年的發展,該地塊迅速爆紅,房租隨著房價喪心病狂般地上漲,本來第一年好好經營沒虧太多,第二年剛開始盈利,房東笑眯眯地出現了……星巴克在中國的第一家店去年也關門了吧?

原因大家還記得嗎?那家店可是什麼時候去人都是滿的!對待房租上漲的問題破解方法只有一個,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如果想長期開家咖啡館,最好的辦法:把門面買下來。這會大大增加你的開店成功率。如果沒有資金的話,那就只有祈求碰到一個好房東吧。

第四種死法:缺乏事先規劃

案例:選擇做餐飲,是覺得這個行業門檻較低,風險壓力小,現金回籠快。由於這種錯覺,入行時我們掉以輕心,對經營缺乏規劃,以致在消費人群、現金迴圈週期、預估營業額等評估不足,當風險來臨時,措手不及。

第五種死法:缺乏行業瞭解

案例:由於對餐飲業調研不繫統,導致在經營方式上出現迷茫。我們的消費人群,打工者居多,他們有三個需求:餐廳營業面積要寬敞,90平米左右(我們只有40平米),快餐品種至少20種以上(我們不到18種);米飯要好吃。這些基本訴求,都被我們忽視了。

第六種死法:定位不明確

案例:我們先是做快餐和桂林米粉,效果不明顯之後做快餐與經濟小炒,後來又推出石鍋魚與快餐。定位不明確,給消費者造成很大錯覺。多元化也造成力量分散,菜品品質無法有效改善。

第七種死法:選址問題

案例:做餐飲,選址很關鍵,位置的參考指標為:現有消費人群、潛在消費人群、合同期。而我們選址時,考慮不夠長久,後來工廠搬遷,造成客流銳減,這是最大的硬傷。

嘟撈咪坊曾在某大型公司大樓地下一層開過分店,因為選址失誤,最終導致關門。

李宗耀分析了關門原因:一方面,當時的大樓員工共達五六千人,本應擁有良好的客源保障,但員工日常以快餐飲食為主,火鍋僅為偶爾消費,再加上大多數員工選擇在家晚餐,本應是消費高峰的晚餐時段,卻恰恰沒有利用起來。

另一方面,週末放假,大樓員工數量極少,讓本應是黃金時段的假期客源也無法得以保障;另外,分店並非沿街商鋪,位於下沉式廣場,外來消費人員數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