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精選16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精選1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為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著“購於2006.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著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著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裡。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著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裡面。開啟目錄,上面寫著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著,自我發現等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裡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為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裡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2

最近兩天看了一些周國平寫的《人生哲思錄》,是他關於人生、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思考。曾經以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類似,但是讀了之後,發覺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現實,也許是他所處的環境和心態與現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觸到不同,所以他對於物質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的低。或者他現在所處的環境的物質已經能夠達到他所謂的“小康”,而他對物質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對於精神層面的要求,他是強調又強調的。

貧困是可憐和可恥的,但是很多人在所處的環境中擺脫貧困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會有層層的阻隔和障礙,老老實實的幹活的人,可能擺脫貧困的機率會更小。怎樣擺脫貧困,達到小康,不僅是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的,而是社會環境首先要給予的,環境的優或者差,使得個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經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沒有結果,很怕儘管自己努力了,但是還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時會有所保留,不會全力以赴,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點,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現。

表現真實的自己是自己嚮往的和需要的,但是表現真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或者實現的,自己需要在清楚確認自己的需要和目標的時候,以表現真實的自己去做事情,去交朋友,以完全真實的心去感受周圍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3

我的枕邊,近三個月,都安放著周國平撰寫的《人生哲思錄》。睡前翻翻這本書,醒後常常看上幾段,怡然之至,樂此不疲,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寬慰。放在枕邊的書,既無須拿來向人炫耀自己的才學之高,也無須應付名目繁多的考試,便也看得意之所及,隨性之至。有時候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像個趾高氣昂的將軍;有時候推敲揣度、字字深思,似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然而,每次合上書頁,便好似滿腔清氣盈體、精神抖擻,人生的旅途似乎也愈見明晰、愈見開闊。

這個時代愈趨浮華,世界聒噪得不願安靜。世俗的空間避不開嘰嘰喳喳的喧鬧,心靈的窗戶便掩得更加嚴嚴實實。思想掙脫不開枷鎖,生活呼吸不到自由,心靈便時而感到驚慌的侷促,時而感到落寞的寂寥。好在,我的枕邊還躺著周國平的書籍,我的腦海還珍藏著他對我生活的啟示,流動著我對他言語的思考。

金庸先生在小說《神鵰俠侶》中曾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年少時讀來不甚了了,經歷了一些世事之後,深感這輕描淡寫的一句,竟道破了生命的真諦。當抑鬱積胸、無從發洩卻又無可遏止之時,只得嗟嘆身如飛絮,命似琴絃。這個時候,不妨沉下心來,讀讀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看看哲人對日常生活的反思,聽聽思考者對生命理想的追問,往往有助於我們聆聽心籟,拜訪自由。或許,並非人人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但是這絲毫阻止不了我們追求睿智生活的腳步。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瞬時的晴天霹靂讓人無法接受之時,在壓抑痛苦、困頓迷惘中,我摸尋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本質絕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裡奏響生命的凱歌”;當人生得意,意氣風發之際,在順風順水的生命之河裡,我不經意邂逅了這樣一股清流——“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當異鄉求學,深感寂寞,無處話淒涼之時,在冷寂的秋風中,我因緣際會般拾起了這樣一枚楓葉——“靠內心的力量戰勝寂寞的人,必是詩人和哲學家”;當少年萌動,情竇初開的青澀年華,這樣一句溫柔的提醒霎時溫暖了我不知所措的心靈——“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這就是周國平,這就是《人生哲思錄》中啟迪生活的智慧。這種處世的高明來得如此清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言語算不上銳利,但在韜光養晦的世事感悟中,隨處可見作者對人生深刻的洞察,不著痕跡,不露鋒芒,卻含蘊著一股透人心脾的力量。這股力量彷彿挾帶人生大困惑與大情懷而同來,處處動人心魄,卻又似乎只是松間的一縷月光或石上的一溪清泉,像霧像雨又像風,讓人似懂非懂,捉摸不透。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但願,我們都能擁有如此坦蕩的情懷,從容笑對生命理想的追問。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4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這是上海市嚮明中學高三(9)班學生賀志選讀《人生哲思錄》後寫下的感悟《不忘初心》中的一段,他也因此文獲得了“第十六屆滬、港、澳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五地中學學生暨2015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高中組的一等獎。

8月25日是上海書展的最後一天,上述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等出席了頒獎典禮。會上,葉辛先生和獲獎師生圍繞著“經典閱讀與成長”,目前青少年的閱讀、寫作現狀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每年的閱讀報告大賽都會有一個主題,今年中學組的主題是“對話經典”。怎樣的文學作品稱得上是“經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認為,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篩選,流傳下來的都是好作品,比如《紅樓夢》《西遊記》,經歷過幾百年,生活在各種狀態下的中國人都在讀它們,而且都讀出意味來了,這就證明這部作品是有養料的,是真正的經典。

青少年為什麼要讀經典?葉辛說,經典作品不管吃,不管穿,但是久而久之,它會作用於你的身心,改變你對世界的認識。作品裡的精神,作者的情緒,作品描畫的人物個性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對人生的態度,並默默作用於整個人的氣質和素質。

廣泛的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作品,還可以幫助讀者學會獨立思考。婁山中學語文教師湯雅華認為,當下人們熱衷於刷微博、微信、QQ空間,收穫了巨大的資訊量,但這些碎片化知識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對人益處甚微,甚至會阻礙我們深入、獨立思考,而經典閱讀才能讓我們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擁有獨立的靈魂。

透過這些讀書報告,葉辛等評委也發現,當今中學生的思考力大有提高的空間。對於缺少生活體驗的中小學生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評委們給出的答案是:閱讀,廣泛地閱讀。

“一篇文章寫得好與否,關鍵是什麼?”在互動環節,針對讀者的這一問題,評委們一致認為,獨特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

有評委表示,好文章往往在樸實的語言中,蘊藏著作者的觀點或感受。而辭藻華麗但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正是當下不少學生寫作的“短板”,解決辦法仍是多讀書、讀好書。

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由上海作家協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圖書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日報》等聯合主辦,《少年日報》《上海中學生報》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旨在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小學語文教育活動的交流,引導更多的青少年親近和熱愛華文母語,多讀書,讀好書,養成閱讀習慣;促進中小學校形成良好的閱讀風氣,以及全球華人中小學生的文化交流。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5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著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它讓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複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讓我知道人生的短暫,要合理利用時間。迴歸簡單的生活必須有一顆淳樸的心,它讓我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們淡泊名利沉澱自己。

《智慧》中告訴我們智慧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聰明是指一個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質,如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足夠的勇氣和敏銳的眼光,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這就教會我們大學生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更要有智慧來分辨二者的區別。

《真實》中告訴我們,人活的獨特、瀟灑一定要發自內心。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實的性格,那麼,你愈是表演的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謹。大學生正處於性格養成的關鍵時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無益於我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周國平一直著重於內在和靈魂的超脫,不難從《真實》中看出他強調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一個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現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方面。

讀《安靜》時想到,現時社會上一些世俗觀念也進入了學校。利益的驅動超越了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了精神的愉悅。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環境中我們又如何做學問?擺脫外在的虛名、浮行,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沉澱自己,積蓄力量,成就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大學生正確的選擇。

《讀書》中周國平認為,讀書不在於破萬卷,重要的是讀書時的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破萬卷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是在於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豐富和成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就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要有從容的心境。大學時期是我們養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培養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習慣和無師自通的能力。同時讀書也提高了我們的覺悟,進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中得到某種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學讀書的多少決定我們以後發展潛力的大小。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發展潛力就越大,因為我們有厚度,這個文化底蘊的厚度,也決定了我們發展潛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錄》的積極思想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訴你——世界,我追求過,奮鬥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停止過拼搏,而這個造就了萬物的世界也將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6

喜歡周國平的思想文字,他的哲學觀有很多讓我產生共鳴,也有很多讓我開始思考。既簡單純粹,又有深度。

讀完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讓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或者說,之前沒有穩定的價值觀,現在開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態度。時不時翻翻這本書,讓我在快速前進的節奏中,慢下來沉澱一下,獲得內心的一種淡定的滿足感。

生活態度

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義,在世俗層次上即幸福,在社會層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層次上即信仰,皆取決於對生命的態度。我想,我還算是個幸福的人。這種幸福,僅僅是因為內心覺得,我熱愛生命,而跟外在的物質、標準等無關。因為熱愛生命,對這個世界仍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歡去發現身邊的美,而不是熟視無睹,覺得生活如死水一般沒活力;關於同情生命,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顆感恩之心,覺得能活著已經是人生的萬幸,繼而要努力地好好的活著;關於敬畏生命,是我一直要學習的東西。有信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尤其在普通這麼浮躁的大環境中,能夠獨善其身,按照自己的節奏步伐來前行,若沒有內心的信仰,是根本做不到的。信仰,並不只是宗教的信仰。比如堅持跑步,堅持早睡早起,堅持自省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信仰。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到這些表面上的痛苦而實際上的美好。

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他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裡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不知是因為敬畏生命而喜歡親近大自然,還是因為喜歡親近大自然而敬畏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無非空氣、陽光、健康、營養、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驕傲的人啊,拋開你的虛榮心和野心吧,你就會知道,這些最簡單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的確,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簡單的、免費的,卻也是無價的東西。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讓我們都安靜下來,每個人都向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內部傾聽,聽一聽自己的生命在說什麼,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麼。靜坐兩分鐘,看看自己在想些什麼,聽聽自己的內心說些什麼。

長年累月關閉在窄屋裡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屬於他,不可能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想象力。對於每天夜晚守在電視機前的現代人來說,頭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給予先哲的偉大其實已經成為失落的遺產。總是宅著是會禁閉自己的,要增長見識和開拓視野,必須要走出去和現實接觸,才能體味到世界如此之大。人,要自己親身經歷一些事,學會思考。

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看海,必須是獨自一人。和別人在一起時,看不見海的真相。那海灘上嬉水的人群,那身邊親密的同伴,都會成為避難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裡面,逃避海的威脅。你必須無處可逃。作為一個喜歡看海的人來說,我覺得跟朋友們一起去和自己一個人去看海,都是有必要的,有不同的意義所在。有時,我們的確需要一種無心無肺,跟夥伴們一起放鬆一起瘋的節奏;有時,我們也的確需要獨自一人面對寬廣的大海,真實面對海,傾聽自己的心聲,讓大海把自己的情緒沖洗乾淨。

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很好的詮釋了對幸福的理解。

人生有兩種快樂,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快樂觀,大抵如此!同樣的東西,悲觀和樂觀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此快樂觀跟王爾德的悲觀理解都是基於同一個事實,卻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待,境遇也就大不同。王爾德認為,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我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裡面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遊戲。博大的深刻不避膚淺。走出深刻,這也是一種智慧。需要在簡單和深刻中找到一種平衡。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自己。一個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個可靠的測試標準,就是看他能否獨處,獨處是否感到充實。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於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度關愛著那個在世上奮鬥的自己。

獲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歡樂。然而,一個孜孜以求理解、沒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卻是個可憐蟲,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並無價值。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人修行的路,自我理解最重要。

對於自己的經歷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一是儘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做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儘可能地超脫,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經歷當做認識人性的標本。去經歷,再總結,提升自己。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邊的什物,手上的事物,很容易獲得一種支配我們的力量,奪走我們的自由。我們應該經常跳出來想一想,審視他們是否真正必要。還是得多自省。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7

當今世界,用酒池肉林描繪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並不為過。人們追求的是速度、效益和規模;談論的是票子、房子和車子;愛讀的也大多是能給自己帶來成功和利益的諸如《制勝之道》、《攻心為上》《處世經典》之類的書籍。筆者早已步入不惑之年,在懶散中也讀了一些書,但能給自己帶來深深觸動的則是近期所讀的一本哲學書,書名叫《周國平人生哲思錄》。

讀哲學書籍自然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提起哲學,總覺得晦澀難懂,枯燥無味,讀哲學書不會為自己增強處世技巧和本領。但自從讀了李瑞環同志的《學哲學用哲學》一書後,原來哲學並不深奧,也不神秘。李瑞環同志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與實際相結合,由事入理,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加上本人仍然喜歡思考一些人生問題,於是在我院今年開展的讀書活動中,就選擇了一本人生哲學書籍。

朋友,在我們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您是否真正靜下來去思考過關於精神和靈魂的問題呢?這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東西就是藏於喧鬧生活之下的哲學。我們的情緒會隨著我們所經歷的事情不斷變化。當遇到難題和挫折,情緒低落甚至沮喪;遇到幸運的事,興高采烈甚至忘乎所以。那麼我們怎樣去調控自己的情緒呢?又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情緒呢?也許《周國平人生哲思錄》能幫你找到答案。周國平關懷的是當前世界中人的境遇和人的精神狀況。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人生,《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就是帶你去感悟人生、體會人生。

《周國平人生哲思錄》作者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他的文筆隨意、簡單,卻連貫得像是面對面的交談。他的文字像是清涼的薄荷葉,撫慰我們的心靈。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關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你都能從他的文字中獲得智與美的啟迪。

《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包括“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四部分。這本書作者用他的經歷,他的思索,他的沉澱,表達出他自己對人生各種問題的看法,而其中總會有某些問題是你曾經遇到過而困惑不解的,或沒有再繼續往下探究的,你會突然在他的解讀下豁然開朗。比如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問。偶爾我們會想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呢?是成功?是佔有?有錢地位?好像都不是,因為作為我們個人,最終都逃脫不了死亡,而地球乃至宇宙也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最終也逃脫不了毀滅的可能,最終一切都歸於零。那麼我們今天的一切是否有意義呢?

《人生哲思錄》告訴我們生命的終極意義問題是無解的、沒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這些問題才可能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周國平做了一個比喻,人生即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當作家,讓心靈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讓心靈有超越的追求。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麼只要活著,我們就在旅途上,人在旅途上,怎能沒有鄉愁?鄉愁使我們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終極目標和靈魂的永恆故鄉。各位教師朋友,我們不正是靈魂的工程師嗎?我們所從事的'職業不就是引領著同學們不斷追求和探索真善美嗎?也許我們清貧,但是我們充實。周國平懷著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和人生的境界。他說,生命神秘而珍貴,我們要懂得大自然的生命現象,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一棵樹、一隻昆蟲,從心底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博愛之心。

前段時間網路熱議道德滑波,事因是從老人倒地沒人敢扶,小女孩被車碾壓幾十人圍觀說起的。如果你見利忘義、袖手旁觀,就不要怨怪這是一個道德滑波的時代。如果說道德滑波,也許我們都有一份責任。倘若我們每一個人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會化作美麗的風景。還有誰不願生活在美麗的風景中呢?

追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為周國平難解難分的情結,他在追索中體驗著人生的樂趣和心靈的欣慰。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上,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周國平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頹廢者會把人生當成零,墮入悲觀的深淵,執迷者又會把人生看作全,激起佔有的慾望。其實人生既是零又是全,用全來否定零,反抗虛無,用零來否定全,以約束慾望。能達到零和全的統一,就是超脫。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煙雲,最後無論你是否如願以償,都要及時從中跳出來。只要擁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你得到了不會忘乎所以,沒有得到也不會痛不欲生。

《周國平人生哲思錄》這本書跟我們的生活那麼貼近,像作者自己所說的,“為自己寫作,也就是為每一個與自己面臨和思考著同樣問題的人寫作”。作者既不盲目傳達樂觀的情緒,也不憤世嫉俗地對現實進行無情批判,它是理性的,積極的,而且這本書有些內容可以隨時讀,反覆讀,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當然《周國平人生哲思錄》並不是十全十美,句句錚言。書中觀點畢竟是作者的個人體驗,某些內容顯得晦澀,一些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本人周國平反覆提倡一種活出真性情的人生態度,筆者就不敢苟同。他狹隘地定義了活出真性情,就是自我主義的表現。又如他總是試圖蔑視成功,只不過是在以另一種姿態定義成功,不具有廣泛的普遍意義。周國平有時太極端,遠離社會,追求內心,本人認為這樣可以是他自己的合理人生,但不適合所有人。總之,我們就是讀一本好書,也要帶批判的眼光去讀,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8

周國平先生說,他的人生觀若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真性情。他覺得成功並非人生的主要目標,只有活出真性情才算不虛度人生。對此,我看法略同。

現代社會爭名逐利的風氣很成問題,人們總圍著錢轉,迷失了單純善良的本性。如今的綜藝選秀節目鋪天蓋地,平凡人老想著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殊不知那些光鮮亮麗的名人的內心掙扎。

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對生活強加抱怨,總覺得活著太累。可是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活得這麼累?別人不能左右你的思維,你卻總模仿別人,追隨大眾的腳步。正因如此,你才會漸漸地迷失自己,你痛苦地掙扎著,漫無目的地追尋著慾望。但當你得到那些曾經夢寐以求的東西時,你真的快樂嗎?

最近層出不窮的明星吸毒案便暗示了答案。他們的生活都很優越,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壓抑感和憂鬱情緒。他們難道活得不精彩嗎?也許是我們認為精彩。周國平先生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那樣他的人生才有意義。難道那些吸毒的明星們起初並不想當明星,只是迫於無奈?我覺得應該不是,而是他們走在明星路上的時候,碰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們變得迷茫不知所措,選擇了逃避退縮。那麼既然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什麼不能憑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種種困難,而非要用極端的方式來發洩呢?也許是忘了最初的單純夢想。

正如周國平所說:“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點頭微笑;我舉起酒杯,聽著應酬的話,用笑容答謝;我坐在一群妙語連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說著俏皮話,讚賞或得意地大笑……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心中會突然想起一個聲音:‘這不是我!’於是,笑容凍結了。”生活中,我也時常有這樣的經歷:身在其中卻不知道自己是誰,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會不自在,只知道要這麼繼續下去,就像被上了發條的鐘表,不分日夜地走著。

一個人安靜的時候,靜靜地想著心事,會覺得並不那麼孤單。“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彷彿是這另一個自我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身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拉回它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至於無家可歸。”每個人可能都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惑,也曾思索卻不得其解。我想說的是,若想不被現實所牽絆,就必須有自我意識,不能什麼事都被現實牽著鼻子走,而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決斷力;同時,也要有定力,經不住誘惑,便會喪失自我。

人本身無貴賤之分,但是慾望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們總喜歡和另一群人比,這群人名字叫“別人”,處處都要拼個高下,不然心裡便不痛快。但是越比下去,就越不可收拾,虛榮心也隨之不斷上升。可你有沒有想過,比的意義在哪兒?競爭本身沒有錯,但是競爭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貶低別人吧。不忘記自己的初心,才能使你的人生過得充實有意義。

人生如戲,今天的你是否在為明天而堅持?夢想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夢想不懈地奮鬥。如果你止於哭喊而不付出行動,那夢想不過是天方夜譚罷了。你應該時刻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並堅定該去做什麼。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要成為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自我’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你的人生由你來定義,你執著堅守,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不管它是否輝煌,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就是你的人生,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9

年初的時候購得此書,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這本書一直在我床頭陪伴著我,每天或每兩天讀一篇。漸漸地,這種閱讀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閱讀對於生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洗禮。曾經看到有人給這本書這樣的評價“讀了這本書,她使粗暴的人變得溫柔;使懦弱的人變得堅強;使無主心骨的人變得有主見;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雙方重新言歸於好;使……”的確,《人生哲思錄》就是有這樣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書的封面所吸引——簡約,淡定從容的風格,讓人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平靜與充實。開啟書本,周國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語言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

在這麼短短一篇中要細談此書給我的震憾與感動,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這裡我只能挑幾個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詞,也是書中的幾個短篇書題,來談下自己的感受。

《獨處》——“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出身來,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歡一個人週末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裡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待著的感覺。在家的時候,喜歡經常體會外面下著雨坐在窗戶下,看著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可是現在的生活總體來說還是一種群居生活,現在的人們總是缺乏了些許獨處的機會,我總覺得這是很大的遺憾。正如周先生在書中所述“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佔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只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當時念到這段話時的震驚。

《溝通》——“我相信,一顆優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類和人類精神的存在,人類精神的基本價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於人類中,你才能堅持對於人類精神價值的信念,從而有精神上的充實自足。優秀靈魂的自愛其實源於對人類精神的泛愛……”

這是《人生哲思錄》第259頁關於“溝通”這一主題中的一段話,我想這裡談到了,人離不開人類,一個人再獨特,再獨立,你依然離不開人類這個種族,因為個人的精神的獨特都緣於對人類精神價值的追求,離開了人類群體,你的獨特的精神價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雖然,有很多人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特精神,正是依賴於它對人類精神的不斷探索,誰也不能保證你找到了人類精神的全部,人類的精神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去展現。

一個人的價值與整個人類的價值連在一起,才能散發出其魅力。只有一個個獨特的個體精神才能豐富和完善整個人類的精神領域,所以,個人的存在依賴於整個人類的存在,依賴於整個人類精神價值的存在和認同,人類的精神價值同樣離不開獨特個體的價值的展現和發揮,試想如果沒有諸子百家的百花齊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領域。怎能啟發我們後人、沿著不同的方向去發現人類精神的秘密。誰又能保證或預言你就是人類全部精神的發現者。既然無法保證,任何人都有權利也有可能透過不同的視角尋找人類精神。所以,你再優秀,也不要以為自己是上帝,是如來,是天神,懷有你自己的獨特性就足矣。尊重別人的獨特性。

《超脫》——周國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佔據。他不反對事業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

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於深刻,完全脫離於忙碌和世俗,遊離於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

閱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在和一個靈魂溝通。很多特立獨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啟迪著後人,我想即使在當代他沒有感覺到它的思想被認同,但他仍然堅信,仍然有一種期望,有朝一日,能與人溝通。書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讓自己更有思想。

最後想以書中這樣一段話來結尾:“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不斷豐富自己的靈魂吧!你會享受到最大的快樂!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0

“單純的人也許傻,複雜的人才會蠢”。——題記

也許,當你手捧一本好書時,你的心才會靜下來;當你真正地看透了作者的內心,你的精神才會得到提升。我的確找到了這樣一本好書《人生哲思錄》,它以平實的語言,引經據典,道出人生一個個哲學——生與死,愛與孤獨,享受與創造。這些最平凡但又最難理解的東西。

一開始剛看到這本書時,我便盯著這五個大字看——人生哲思錄。提起哲學,總覺得晦澀難懂,枯燥無味,讀哲學書不會有多大收穫。於是,我便帶著這份喜憂參半的心情隨意翻了一下書,本想著一目十行的看完,但卻被一句話打動“如果痛苦,只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這句話,好像並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言語的修飾,卻能字字打動我,令人回味無窮。

也許,我們看過許多高談闊論的書或者文章,作者在書中誇張的寫來寫去,用上高深的道理或虛假的情感,只為陳述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乍讀無趣,細細咀嚼更是乏味至極,但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卻如同一枚青橄欖,初嘗味道酸澀,久嚼後方覺得滿口清香。讀這本書,總會有一種對生命淡然的感覺,很真實,也很享受,字裡行間充斥著是作者獨特的見解和真摯的感情,不浮誇,不做作,但也足夠撼動人心、“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是人生的主要目標,覺的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方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清。”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雖然以我們現在的年齡不足以完全看透,但是對於作者來說,做到這點著實不易,一個人有追求成功的慾望是好的,但不能把它作為生活的全部。因為功名畢竟是件衣裳,穿著它雖然覺得光鮮亮麗,但只有自己知道究竟想要什麼,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還是心靈上的追求,每每讀這本書,都像在和自己的靈魂進行對話,使人愉悅。他的文字像是清涼的薄荷葉,撫慰我的心靈,又像是炎炎夏日裡的一杯可樂,讓我從頭至尾清淡透頂,帶來沁人心脾的快樂。

《人生哲思錄》這本書和我們的生活那麼貼近,像作者所說的“為自己寫作,也就是為每一個與自己面臨和思考著同樣問題的人寫作。”作者既沒有盲目的傳達樂觀情緒,也不憤世嫉俗地批判現實,而且理性的,積極的解釋了人生哲學,讀起來不會覺得乏味無趣。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也許無法對書中的內容做好百分之百的理解,但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資訊來充實自己,因為只有從現在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我們才不會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我們沒有時間等待,父母沒有時間等。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1

不是我們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哲人都說,要為正義而活,要為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能夠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活,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顯得格外晦澀。周國平說,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義,成功基本上屬於稀缺物種。一個人顯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簡單,但要真正出於公平和正義,那就不簡單了。人人都想活出個樣來,周國平卻認為人應該活出個味來。古人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味都有,是否是清靜之味,歡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內心情感,敬畏規則,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淪落為原始狀態。自然之美,美在自然。萬事萬物皆有靈性,於天地間存在。

佛說,人生的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可見,見自己是最為艱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真正的自己。既然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如像李誕一樣,做一個淺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時代,都能專注於自我,專注於靈魂,對於他們來說,乏味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每個人都熱愛生命,但怎樣才算珍惜生命?碌碌無為,得過且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意義不在於外表,而在於我們的心,心往哪兒走,便決定了生命的意義。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2

我敬佩這樣的人,但我並不看好這樣的愛情。太沉重過分,難以承受。

三個主角:達摩石神,湯川偵探,花崗靖子。達摩石神,數學怪咖,包括愛情都一廂情願的將其設計成符合邏輯的樣子;湯川偵探,理科建築與前者不相上下,也就是社會學和文學方面比石神略多的一籌,讓他做了回上帝;花崗靖子,再普通不過的遇人不淑的普通人。

這一切都是天意,也許他們本可以永遠相安無事的平行,可命運偏偏如此。這種戲劇化安排在小說會出來好作品,但攤到誰身上都是悲慘的人生。

他對愛的處理方式,是他本人性格的外現:符合邏輯的即是正確的,哪怕踐踏法律和生命。在他完美的計劃裡,殺人、自首都是合乎邏輯的。我想如果不是命運使然,他也許一生都平靜的在此價值觀下緩緩度過。可是偏偏。

“石神嘶吼著好像要嘔出靈魂來”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對小說的結尾印象最深。可是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如果換做是我們,我們也會做出和靖子一樣的選擇,哪怕是看著很豬隊友的行為。

石神的一廂情願,太不平等,無以回報。

愛無論性別。

《斷背山》講述的是同性之愛。我好像非常偏向於這種情節緩慢平鋪的敘事,含蓄內斂的表達讓我十分享受,緩緩積蓄的力量直擊人心,回味無窮。

兩位主角性格不同:一個是轟轟烈烈主動的,他的愛意時刻流露;一個是隱忍的壓抑的,他的愛在心口難開。

遇到最愛的你已是不易,何必在乎性別。

愛是不可掌控。

如何看待《平凡的世界》潤葉和向前健全時鬧彆扭,最後殘疾了才好好在一起?早在一起不就完了。

所以,我在想能不能獲得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免於這種遺憾。實際上,不能,你不能小窺這條件。

有的時候外界條件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表觀遺傳學裡有很多案例。這學期學的,很有趣,大概是環境會影響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完全不同。

薛定諤的貓:無論你以什麼方式開啟黑箱子,在你開啟的那一刻,就會隨機觸發一個讓貓死亡的機關。像愛情一樣,你不去管她,她就在那裡,但誰都不知道她未來是怎樣。你越是想去研究她,那麼研究結果就會受到你本身的影響。

所以我本身的假設,是否潤葉在向前殘疾前就意識到兩人恩愛夫妻的可能性,就像那隻貓,是研究不得的。

雖然聽起來很遺憾,可是就是這樣,沒有一種智慧可以讓自己避免所有的遺憾。必須接受有些事情是利害是權衡不出的,例如愛情。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3

《超脫》――周國平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佔據。他不反對事業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捲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於深刻,完全脫離於忙碌和世俗,遊離於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也經常一個人夜深人靜時在小區的廣場裡度步,任憑思緒萬千,想人生想愛情想婚姻想事業想友情,好像好多問題都在那個時刻想明白。我另外一個習慣是畫和寫,怕自己的腦袋容量不夠用,把困擾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或畫出來,分析權重或排序,將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緊急很棘手的事情透過這種方式取捨掉。

《獨處》—我給屬下經常講的一個詞是“慎獨(慎重獨處)”,和周先生提倡的獨處不是一回事。D教授告訴我安靜也是一種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沒有體會還有惆悵或一絲憂愁和傷感的獨處,我認為是一種缺憾。

我夢想一個人週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裡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待著的感覺。經常體會外面下著雨坐在窗戶下,看著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或想著自己失敗的初戀情人或想著去世的爺爺心裡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悵。

書中有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4

如果說有誰的文字能讓我感到像是在與其安靜地交流,那就是周國平筆下的一段段人生哲思。

我們隨意地生活,也許很多人都不曾真正靜下來去思考關於精神、關於靈魂的問題。而這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就是藏於喧鬧生活之下的哲學。

正如周國平所說的:“每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或說與哲學之關係密切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當我每每反覆問自己無止境的為什麼,在不斷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偶然讀到了周國平的文章。

因為產生了太過強烈的共鳴而使我更加安靜地沉浸在他的話語裡。品味著,思索著。

他的文字像是清涼的薄荷葉,安撫隱於我心中,摩挲過久而日益焦灼的疑問,這讓我更加體會他所說的:“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

從周國平的文字裡,不僅能讓我感到撫慰人心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他性格中的內斂,心底裡的喜靜。

“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嚮往看到我的同類。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多麼平和的文字,安靜地滲入我的心,感覺就像闔著眼坐在作者一旁,聽他慢慢道來他的感受,浸潤著我太過相似的同感。他教會了我如何去真正體會自己的所感所受。他沒有平鋪直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他對自己心中所感的真實寫照,所以我總是能在他的文字裡尋得一份心底的寧靜。

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周國平的文章裡讓我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安靜的心境,這種安靜包含了很多東西,也被容於很多不同的方面,比如:孤獨、寂寞、獨處,那幾處最為強烈的地方。

這些透著冷冽氣息的詞語興許會讓人退避三舍,會被認為是一種糟糕處境的象徵。其實不然,能夠真正體會到獨處背後的深義者,實則已達到了一種別緻的心境。有些特殊的感受不易於傳達,有些因為內容獨特而不能交流。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看到周國平寫下:“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這樣的語句時,會有如會舊友,如逢知己的思緒激盪的感慨。他的文筆隨意、簡單,卻連貫得像是面對面的交談。

他的文章並不旨在給我們的哲學問題一個標準化的答案,而是讓我們隨他慢慢地走完這個發問和探究的過程,我們在此之中漸漸平靜,思緒更為清朗,同時始終處於對根本問題思考的活潑狀態。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是樸素的,他在給我們帶來安靜的思考的同時,也同樣告訴我們哲學並不是深不可測的東西。哲學永遠是單純的。正因如此,哲學才會被賦予終極與永恆的定義,才會成為對永恆之謎的永恆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唯有安靜地思考與體驗才能引導我們踏上各自中的朝聖路。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5

澄澈的月色,從高大的洋槐樹濃密的枝條間流瀉而下,潑灑在大地無垠的遼闊裡。那些隱秘草葉深處的蟲鳴,於幽靜裡說著六月的情話。風邁著細碎的腳步,像一個隱藏身份的夜行人,在視窗的不遠處,走來走去。

此刻,惟有遠山,在靜謐中,突顯著健壯的骨骼,和著寺院遼遠的鐘聲,諦聽蒼茫天宇裡星子明滅有致的對話。

而我,就深陷在臨窗的藤椅裡,藉著這天宇點亮的星燈,讀一本書——讀暗藏在一個人內心深處躍動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間的奇蹟,它的來源神秘莫測。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上帝的創造?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蹟。於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裡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

多麼令人感動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流淌在這滌淨浮華的暗夜,流進你我安靜的內心。真的,擁有生命多麼美好!不管這生命起源於何,終歸於何,而現世的擁有,就讓我們足以自我安慰於這茫茫天宇之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心懷善意,看眾鳥翻飛,閱春秋冬夏,聆聽季節吟唱,感念時序更替,從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感知萬物靈動,生命崇高……

因此,心懷善念,是我們在塵世最好的詮釋。沒有人能夠遠離生老病死,但我們一定能夠遠離暴力與邪惡,珍愛自我,用心中無垠的愛溫暖塵世的每一個黎明,用呵護春天的手呵護每一朵花葉,用熱愛陽光的心情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歉疚的時候學會理解,在失意的時候學會寬容,在放縱的時候學會內斂,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時候,學會牽念,畢竟在有限的年月裡,活著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舊如水地流淌。聽,低語的蟲鳴依舊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寧。曠野安詳。一顆劃過天際的星辰,向著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靜美的弧線,童話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記!

這夜,月色澹澹,書香淡淡……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6

初識周國平,是透過他的散文集《安靜》;真正欽慕周國平,是因為他的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和隨感集《人與永恆》。就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人生哲思錄》能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源於周國平對人生和寫作的態度:“靈魂是一片園林,不知不覺會長出許多植物,然後又不知不覺地凋謝了。我感到惋惜,於是寫作。”“凡是我不屑於放進自己的精神倉庫裡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品質,使他永遠散逸著自己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薰陶漸染了一批靈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無當與隔靴搔癢的看似精深實則空洞的論說,而親近明白如話與曉之以理的貌不驚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懇切的態度與最誠實的思考,他們是真正的朝聖者。生命綿延永續,人類的精神追求之路將會永遠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群裡的朝聖者,不管世風如何浮躁,他們始終存在著。我把周國平看作是他們的公開發言人。

這本書被分為四編: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分類是一項頗費斟酌的工作,但周國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細推敲,人生的價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國平說自己的寫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尋求覺悟和走向超脫的心靈之路。若要深究,此話未必確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試圖解釋困惑云云者,無一能夠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從而獲得一種上帝視角,以客觀和公正的心態對這一切作出評判。這時的人離動物性遠了,離神性近了。那些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正是人的精神積澱量變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這關係到語言與存在的問題,在這裡不多談。就像王安憶說的,讀書是“在持有自己的經驗與結論的同時,善解並誠摯地去觀看別人的人生所得。”好書常讀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脫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在並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裡,並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願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說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問題。“我思故我在”這樣的經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小王子》裡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一口水井。”或許懷揣著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於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著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說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麼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心的平靜,那麼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裡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著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章節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思想,那麼你可以在裡面吸收一部分精華。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麼,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說是本書,不如說是本人生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