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1

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的品讀一本好書,這段忙碌的時間罅隙裡錯過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開《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這麼多的文字敘述,怎麼讀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談,豐富的閱歷,不知不覺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無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點深深地打動著我,讓我那麼直接地感受,生命與生命直接的觸動。

一,“應該靜下心來,聽一聽你生命的聲音,聽一聽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當這樣一句話直躍眼簾時,只有我自己知道,內心的觸動有多深。捫心自問,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麼?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師,因為真正喜歡,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為這個偉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豐富自己。終於經過披荊斬棘,我進入了教師這個偉大的隊伍裡。可是,當理想與現實不斷地產生衝擊時,我又該如何地除錯自己?

生命需要什麼?一直以來,我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上學,讀書,找工作,工作,從沒有想過這是不是我要的。顯然的,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覺得周教授的話很對,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用它來養活自己”。撇開第一點不講,我覺得第二點我已經做到了,可是我並沒有如想象中的那樣幸福,為什麼呢?

未工作之前,讀了很多偉大的教育理論,也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優生,很多東西是因為有了比較才有了差距。可是,當生活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用自己獨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屬於自己的與眾不同時,我赫然發現,以前所學的理論,以前淡然的心態,在他們面前全然崩潰瓦解。我還沒有找到驗證真理的方式。或者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需要一個獨立的教育理論,他們之間有相同之處,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這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一個孩子,用心去問問他們需要什麼,想要什麼。而這,幾乎透支了我所有的體力與精力,讓我幾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愛的,而不是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只把我所愛的事業當成了工作,機械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才一年的時間,是什麼讓我失去了當如的熱情?

我想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讓我還沒有調整好自己,讓我忘記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業,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麼,無疑的,需要滿滿的愛,需要和愛的人在一起,做自己愛做的是事,並透過它來養活自己,我覺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當讀到這句話時,我就想到了一個孩子曾給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們正在做課間操,二樓辦公室空調的外機正在滴水,我們班的小朋友指著天空,告訴我“老師,你看,天上有個水龍頭!”多麼美妙的童趣,多麼純潔的心思,至今想起來都會開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非常豐富的,我不要也不願意做“阻擋他的陽光”。

記得上初中時,我的老師曾和我們說過,“你們的小學老師把你們送到我的手中,你們都是半成品,是誰扼殺了你們的想象力?”至今這句話我還記憶猶新。

現在我也是小學老師,還是一年級的老師,對於純潔如白紙的他們,我真心不想給他們抹上任何顏色,我想讓他們像一顆小樹一樣,按照他們的方向,找到屬於自己的陽光,自由地生長。於是,我就遇到了一個問題,我該以一個什麼樣的規矩去圈住他們,才不至於阻擋他們的陽光。我想,這大概需要用盡我畢生的年華去慢慢考證。

“城市裡的孩子沒有童年”,他們每天都奔赴在各個補習班之間,很辛苦,幾乎享受不到童年的樂趣。有時候,我就想,他們還很小,儘管升學壓力很大,但是,我們不應該過早的把這種屬於成人之間的競爭壓倒他們身上,他們該花更多的時間走出房門,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這個時間的美好。“無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我的童年就是玩過來的,沒有書本,沒有壓力,有的是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清澈見底的小溪,樹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們摸蝦捕魚的身影。很快樂,很美好,以至於在那之後的求學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筆很大的財富,是我靈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長送孩子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時,我都很惋惜,現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時的青蔥歲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讀者”

在讀書節期間,學校門口掛上了“讀書,是對孩子最智慧的撫養”。每次見到,我都感慨萬千。這句話很美麗,在於它的“智慧”。讀書,可以讓人心靈寧靜,可以讓人精神充沛,對於孩子來說,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學到很多我們大人教不會的東西。不知道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我想想到的,應該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現在的遺憾就是我以一個數學老師的身份帶六班的班主任,我總覺得我在班級的時間太少,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太低,孩子們背得古詩太少。我正在慢慢改變這個現象,一有時間,我會帶著他們和我一起讀書,可是往往我讀到入迷處時,會被他們吵鬧的聲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以至於他們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跡》吸引不了他們。可是這些書本,幾乎伴我走過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個時候,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所有我覺得一本好的啟蒙書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親,我會在他識字之初,每天都手捧書本,讓他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四,“永恆是一種從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數學老師,她總是面帶微笑,和藹慈祥地看著每一位學生,我從來沒有看過她大聲的發過一次脾氣。我之所以會選擇數學教師這個職業,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奮鬥的目標。

可是現在想來,我和她之間的距離,總是相差太遠,我總會在不經意間就莫名地大聲地訓斥學生。有時候,我也想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們好好地講道理,可是我總是發現,我說的那些所謂的道理對於他們無關痛癢,他們總是在轉身的下一秒,忘記我講得每一句話。而每當我很生氣的訓斥他們時,他們會哭,會怕,會知道老師生氣了,這樣的行為是錯的.。所以比之前者,後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輩,總是旁敲側擊的或是直接告訴我,要注意教育學生的方法。這個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學生,適合你溫文爾雅如沐春風的教育,而有的學生,藤條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時候,自己發過脾氣,再想想,真的沒有必要和孩子生氣,尤其是這個職業,自己將要做一輩子,難道就打算這一生都這樣度過?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雲捲雲舒”,我想,“永恆,是一種從容的心境”。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2

最近,我一直在讀《周國平論教育》。在這本書的第53頁,周國平老師認為衡量一本書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後,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寫點什麼,哪怕想寫的東西與它似乎全然無關。”這句話真精闢,一語中的。專家就是不一樣,隨便一句話就這麼深刻。

近段時間,我就一直在思忖著想寫點什麼,可是終日忙忙碌碌,總是不得空閒。明天又是週五了,此刻,我停下手頭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梳理連日來反覆在心間激盪的一些感受。

對於這位著名的哲學家在第四輯“哲學與語文教學”裡面所談的“如果我是語文教師”感觸頗深,裡面的幾個觀點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因此,我幾次回過頭來,將第111頁至第112頁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周國平老師在“如果我是語文教師”這一小節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如果我是中學語文教師,我會怎麼教學生?”這個話題。緊接著,周老師憑藉自己的切身經驗談了一些感受。然後談到了語文水平無非就是這兩樣東西,一是閱讀的興趣和能力,二是寫作的興趣和能力。結合我自身的教育人生經驗,一直以來,我也是這樣培養學生的。首先是因為我本人及其喜歡閱讀和寫作,其次是因為非師範院校畢業的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得益於閱讀和寫作。

另外,我還將第二輯“閱讀與素質教育”裡面的“閱讀經典與素質教育”,即《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的第26頁,用心品讀了幾遍。

周國平老師認為閱讀經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教育途徑。在這一輯的扉頁,周國平老師說“把受教育者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裡,讓他們瞭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程序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名副其實也更有效的素質教育了。”

周國平老師用平實的語言從智育、美育和德育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了經典著作是極好的教材。他說,若能從中學時代就開始走近經典,閱讀經典,乃至迷上經典必將終身受益。

我是小學老師,結合周國平老師所談的以上觀點,再聯絡當下所處的教育現狀,我認為有必要引導小學生閱讀經典童話。因為經典是一盞心燈,不僅照亮孩子的童年,還會照亮孩子的一生!每個兒童都是一部童話,每部童話都是兒童成長的小小階梯。許多色彩斑斕的童話向兒童展現了一個個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無數動聽的故事能教會孩子們懂得做人的道理。它像一盞神奇的燈,照亮孩子們的心和他們前進的路,引領他們茁壯、健康地成長。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3

在本書的第一節,周國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認可的有關教育的7條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應該具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和學習價值。反覆思考,確實讓人有一種觸動心靈只感覺,它們是:

1、教育即生長,生長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此論點由盧梭提出,杜威進一步闡述,教育即生長,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一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價值,每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生長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優秀的人。我們的教育真正目的就應該是促進一個人的健康生長,而不是用一個模子製造大量的儀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實是一種拔苗助長的劣習,最終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我們應該放慢自己的腳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讓孩子慢慢的成長,慢慢的長大。你會發現孩子們會給你很多的驚喜!

2、兒童不是尚未長大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長大了怎麼怎麼,為了將來不後悔,你應該怎麼怎麼樣”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長大後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視了孩子成長的過程和當下意義。

書中寫道: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是為另一個階段準備。尤其是兒童期,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應該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給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給他們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而今天,大人們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在名利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後,同年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以怎樣的方式現象出來。

儘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留給孩子一些除了學習意外地記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給孩子慢慢長大、享受成長的機會,對每一個人健康生活的構建,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句話是西塞羅的名言。蒙田也說過: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語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也是這個道理。教育就是應該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

我看後感覺很慚愧因為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看來,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聽來似乎荒謬。如果說教育即生長,教育的使命就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麼事最好的環境?不外乎自由時間和好的老師。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就是閒暇的意思,希臘人認為:學生必須有充足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的發展其心智慧力。

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老師講的再好,說的再多,如果學習不學習,一切都是白費,所以老師的任務不是講課多麼好,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這句話似乎平時聽到過,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現是在愛因斯坦的文章裡。其實有時候想一想還真是這樣,我們在學校了學習的東西,似乎大都沒有了印象,就連大學裡學習的知識,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沒有太大的作用。而對我們有用的都是內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學習得到的,而是本來就是我們的。也許就像書上所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習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課堂上所學習的一切,必須內化為自己一部分才有實際意義,否則一切都會還給學校,沒有實際意義。

6、大學應該是大師雲集的地方,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

對於大學的含義,我不願意多說什麼,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嘗不是如此?每一個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師支援著,沒有名師,也無所謂名校了。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4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整個封面黑色的主體,周國平老師的眼睛純淨,深邃,還有一些淡淡的憂傷,彰顯著內心思想的深沉、寧靜和純粹,對現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字:“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戀,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周國平認為:教育的真正靈魂,在於“守護人性”。守護人性,並由此贏得人生的幸福與優秀。我認為這就是周國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貫穿本書每個章節的主線。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周國平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長”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說,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尊重天性、發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係。

在中國這個唯分數論的教育現狀實際中,對分數的追求是學生、家長、老師的共同認知,學生被天天的考試壓得透不過氣,老師也是天天絞盡腦汁為學生找習題和講解,家長天天回家就問分數。

學生、家長、老師從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麼,什麼是幸福,幸福難道就是這樣嗎,學生沒有了個性的發展,老師沒有了特色,家長沒有了自由。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兒童期是一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為高考論,唯分數決天下的時代,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讓孩子們在童年就失去了快樂,提前進入了廝殺競爭的階段。

不應為這樣,這個班,那個班生意如此紅火,天價的幼兒園會也應聲而出。我不敢說現在的教育是在壓制個性的張揚,是在壓制人性,但是現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儘管我們在不斷改革,但是還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說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

“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為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5

利用過年這段時間,我將《周國平論教育》一書拜讀了一下,作為一個五歲孩子的母親,對於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來粗淺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周老師在書中有這樣的觀點: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當作寵物或者工具,而是視為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疼愛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現在大多數與我一樣的父母在家的時候就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爸媽的呵護中長大,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往往有時就會對孩子過於溺愛,想要什麼有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容易讓孩子形成驕縱跋扈的性格,固執,自我。對於屬於孩子的事情,既不包辦,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

兒子去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對於畫畫和剪紙很感興趣,可是他每次總是纏著讓我幫他剪和畫,我問他自己為什麼不畫呢,他說自己畫得不好看,自己剪紙一剪就壞了,為這事我也很傷腦筋,孩子對於自己完全沒有信心,後來我乾脆買來一大疊畫紙,蠟筆,剪刀,鼓勵他自己隨便嘗試畫和剪,有一天他很開心的拿來給我看他的作品,他把撲克牌裡的圖形很光滑額剪了下來,雖然是有點小破壞,家裡也搞得一團糟,可是兒子這個進步可不小,獨立的完成了開始他畏難的事情。周老師書中也提到,中國的孩子總是在父母的眼神下長大,所以彷彿總是長不大,不論大小事都依賴父母,不肯自己動腦動手,不敢自己做主。這並非是中國孩子的天性如此,這完全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歐洲國家的父母同樣也是愛孩子的,但他們同時又都極重視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簡直視為子女教育的第一義。在他們看來,真愛孩子就應當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作為我們中國的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精神和剛毅的性格,使他們將來有能力面對嚴峻環境的挑戰。

周國平提倡還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的確,很多家長現在的觀點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學下棋,學舞蹈,學畫畫,學講故事等等,孩子這麼小就投入到了可拍的競爭中去,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一路走過去,為了拿到那張最後的文憑,不知道要經受多少作業和考試的折磨。這麼美好的時期,它的價值完全被抹殺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將來謀職做準備,但是,如今中國的教育體制,讓家長和老師不能不這樣去做,很難有其它的選擇。但是對於中國現在這樣的社會體制,這種教育制度是需要改,可是怎麼改呢,有比這樣更好地嗎?高考這個門檻如果去除了就可以了,可是去除了之後怎麼樣去選拔人才,怎麼樣去進一步最佳化我們的教育制度,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作為老師的施教育者可以去解決的問題。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的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年,我覺得作為家長,我們對於孩子的期望應該只有兩點,一是:平安。二是:身心健康的成長。至於孩子將來做什麼,有無成就,我們大可不必要這麼操心,一切順其自然。

這裡還提到了為了孩子的成長,可以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堅持不懈的為孩子寫日記,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這和周國平後面說到的堅持寫日記也是一樣的,這樣做的時候,同時也是在對自己撫育孩子的經驗進行反省和思考,被記錄下來的不僅是我們觀察孩子的學習做人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學習做父母的過程。這一份將來給孩子的珍貴禮物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生命中一段重要歷程的寶貴留念。這個觀點我非常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