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精選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失敗的邏輯讀後感(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1

《失敗的邏輯》真是一部迷人的讀物。

的確,德國人迪特里希。德爾納在《失敗的邏輯》中從不同視角出發向人們指出種種失敗的原因,這些原因是人們在日常行為中少有注意到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書中提到這樣一個例子:"物理學家笑著講他的故事:“對提出的計劃,人人贊同。市長得到市民和市政議會的一致擁護。因為城裡擁擠的交通及其所造成的噪聲和空氣汙染,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人們把車速閒置降低到每小時20英里,而且為了防止超速,又在多處設定了水泥的限速顛簸路障。"

這樣一個提議,讀者很容易看出它的破綻——不可實施性。也就是說雖然提議對於解決問題非常有用,但是這是一個沒有可行性的提議,因為車速限制過低對於市民而言是難以接受的,於是大家往往把這樣一個模型定義為理想模型。

然而,德爾納的見解並非如此。模型的不可行是一致認定的,但他並不認為這是一個理想模型。所謂理想模型,應該是在該模型得以實施的時候問題能得以圓滿解決。對於這樣一個解決汙染的方法,作者看到的不僅是其可行性的缺失,更是該方法造成的後果。

"但是,結果並不像規劃者所期望的那樣。車速較低,迫使車輛總掛著二檔而不是三檔行進,以致噪聲更大,產生的廢氣更多。去商店買東西,過去只花20分鐘,可現在得花30分鐘。這樣,市區汽車的數量,無論何時都比過去明顯增加。這是一場災難嗎?"看到這裡,大多數人或許都會點頭,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並深深感嘆作者思考的深刻和縝密。

然而德爾納的思維也並不止於此。"不——由於進城買東西如此麻煩,結果進城的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少。如此說來,總算達到了預期結果?"隨著他的文字,讀者的思維又體驗了一次轉折,接下來,又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思維旅行:"不盡然,《失敗的邏輯》。因為即使交通量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可噪聲和空氣汙染依然相當嚴重。在交通量增加的時段情況還會更糟。到處傳言說,臨近的城郊有一個購物大商城,每週一次去那裡遠足購物,既實惠又省時。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便開始採納這種購物方式。這給市長造成的困擾是,市區一向繁榮的商業,現在紛紛開始搖搖欲墜,瀕臨破產,政府的稅收也銳減直下。原先的周到計劃演變成一個大失誤,它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將給該社群造成沉重負擔。"

就這樣,在作者假設的一個個情景中,讀者在思維的不斷跳躍中享受著讀書的奇妙樂趣,並從中學習到正確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可以幫助讀者更有能力更明智地開始,中途及時進行修正,最重要的是,從未能避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到這裡,很多讀者已無法自拔地沉迷。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2

人的一生,失敗可謂無處不在;即使是一件擠盡完美的事,也必然有其失敗的一面。用馬克思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來看,“成功”與“失敗”天生就是一對矛盾,卻必然統一地存在與事件之中。

《失敗的邏輯》作者德爾納致力於研究失敗的產生過程,並極力尋找一種打破失敗邏輯的方法,但作者也從未否認失敗的必然存在性,他透過研究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是如何將失敗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失敗的邏輯》不同於其他學術著作,沒有艱澀的理論文字堆砌,作者透過新穎的研究方法——計算機模擬向讀者清楚直觀地展示了一系列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並且全書貫穿了古往今來諸多例項,圖、文、例並茂,深意自現而簡明易懂。

本書開篇就為我們闡明瞭失敗的邏輯——我們的失敗並非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思維過程的某些不恰當的傾向的產物。假設我們具備所有的智慧、條件或經驗,失敗仍然不可避免。拿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中國的計劃生育來說,領導人為了降低本國的人口壓力,以及由於人口過多引起的經濟發展吃力,住房、耕地不足,糧食供應困難等等問題,做出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施行計劃生育的決策。無疑領導人的意向是好的,也不可否認這項決策之後,人口增長過快的一系列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是,這項決策讓今天的我們面臨著另一個棘手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現在,我國又開始有計劃地放開計劃生育的.政策,事件最終將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已經走進了德爾納失敗邏輯的其中一種情形——問題迴環往復。

因此,一件正確的事情的失敗往往不是源於粗心或者忽視。德爾納指出,在未了解一個複雜系統中所有的連鎖因素之前就採取行動,即使我們懷著善良的意願,也難免鑄成大錯,小問題積累起來就可能釀成大失誤。“蝴蝶效應”也算是失敗邏輯的一個典型。蝴蝶震動翅膀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並且沒有任何好或壞的意向,卻無辜成為了一場龍捲風的始作俑者。

仔細想來,似乎條條大路都通失敗,因而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將失敗相對於成功的比率降到最低,即打破失敗的邏輯。其關鍵在於:首先,我們要善於應用系統性的思維,避免線性思維。我們擁有一些錯誤的卻不自覺的思維傾向,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只關注因果關係一條線,讓過程中的其他因素引起發散性的連鎖問題。線性思維對於現今這個各種因素複雜交錯,相互影響的世界是不適用的。其次,我們做事要顧全整體,而不要只著眼於區域性——區域性並不等於“小”或“少”的部分,它取決於我們目標的大小,一句話一個動作可以是區域性,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也可以是區域性。

如何建立全域性思維,作者提出了一些要求。

一,瞭解事件的複雜性和動態性;一個特定的系統存在著諸多變數,他們相互間的依賴性越大,複雜性越高。同時,我們都知道,事物的靜止是相對的,我們必須關注系統及其部分的動態。

二,儘可能消除系統的不透明性;系統之有很多特徵都只有模糊的輪廓,給決策填進了不確定因素。

三,避免無知和錯誤的假定,並規劃行動的步驟;要善於預測系統將來的狀態,有計劃的走好每一步。這些看起來都是小兒科的事情,真正落到實處卻是很難的。單在確定目標這個環節,作者就有如下許多要求:消極目標轉化為積極目標,將“不要”做什麼轉化為“做什麼”會更好;一般目標轉為特殊目標;多重目標的安排;隱性目標的處理等,如果你覺得作者的要求很簡單,那隻能說你的認識還在一個膚淺的層面。

打破失敗的邏輯意義或大或小,但一定有百利而無一害。在社會生活中,個體或組織每天都面臨著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將事情處理得更完善,利己利人,減少失敗的機率又何樂而不為呢!

失敗的邏輯讀後感3

《失敗的邏輯》,作者迪特里希德爾納,是認知行為領域的一位權威,1986年度德國最高科學獎萊布尼茲獎獲得者,我倒是挺感興趣,但是豆瓣上都找不到中文版本。

斷斷續續,差不多翻看了這本書的多半,最近有些感悟。本書分析了人們失敗的一些深層原因,其實也是人性吧,主要包括:

1、習慣選擇捷徑,在處理問題時傾向於省略某些步驟、簡化條件與結果;

2、自我保護,即保持我們的能力感;如把一切問題歸為我們熟悉的模型去解決、只解決我們能解決的問題,拒絕不能解決的問題;

3、傾向於不考慮當前不存在的問題,作為當前的俘虜,總是忽略行動的副作用;

4、錯誤或面對不確定而困惑時,最傾向於堅持自己是正確的。

5、面對隨時間結構變化的系統困難;如對過去很久的記憶少,對未來很久的事情認識不足,如忽視複利。

這些我認為類似於芒格所說的人類誤判心理學,芒格總結的要更加全面和具體。

正因為有這些原因,同時還有一個前提假設是,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並不是我們一直以來簡化認知的線性世界,而是充滿了各種相互作用的多變數動態複雜系統,這個假設在今年的閱讀中讓我愈加認同,同時也讓我在認知上陷入困惑,在面對複雜的生活時感到自己渺小和無助,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我一些答案。

作者明確的給出了面對複雜和不確定性的方案:

明確目標→建立模型和收集資訊→預測和外推→行動的規劃決策和行動的執行→審查行動效果和修訂策略。

步驟看起來是很簡單,核心在於,需要一個全域性性的思維,需要克服作為人類固有的一些不足,考慮行動的副作用,平衡好多目標等等,同時要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現在和未來,根本沒有事先準備好的方法教導人們去面對複雜而不確定的現實,所以,我們該怎麼辦?作者認為,重要的是開發我們的判斷力,同時藉助於計算機進行模擬。

《孫子兵法》雲:‘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其實那些原則、方法,知道一點不難,但是怎麼運用,才是關鍵,而對於習慣於想要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來說,最後發現,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世事複雜,從來不會簡單重複,只有在事上練,學會隨機應變,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合適的事情,併為未來的事情發生做好準備。

生活不斷向前,我們所面對的現在也並不僅僅是我們此刻所看到的狀態,它由來已久,不斷的演化到此刻,並將走向未來,具有全域性性思維,期望能看到未來的變化併為此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是充滿希望和意義的人生在當下富有建設性的行動。

大部分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被生存推動著向前,時間、精力有限,路好像越走越窄併產生路徑依賴,想改變越來越難,這似乎就是骨感的現實情況,我想這是作為當下俘虜的結果,覺得走的路看起來好像只有那麼幾條,實際上年輕時就像在一片空地上,最開始覺得四面八方都覺得可以走,慢慢才會有這樣的認識,儘管如此,路依舊有很多條可以走,一切都在動態變化著,但對過去和當下的狀態過於看重則會忽略未來的變化,看不到未來則看不到希望,也就會越來越恐懼和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