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普知識

中班年齡特點分析

中班年齡特點分析

幼兒園中班是幼兒三年學前教育中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有他特有的年齡特點。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中班年齡特點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 有意性行為開始發展

4——5歲兒童在集體中行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從事某種活動的時間也較以前延長,小班集體活動15分鐘,中班為25分鐘左右。他們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在幼兒園裡,可以學當值日生,為班級的自然角澆水,幫助老師擺放桌椅等。在家裡,能夠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並能幫助家人收拾碗筷、摺疊衣服等。表明此時幼兒已出現了最初的責任感。

二、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4、5歲兒童的情緒較之3歲兒童更穩定,他們的行為受情緒支配的比例在逐漸下降,開始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商場,當他們看到喜愛的玩具,已不像2——3歲時那樣吵著要買,能聽從成人的要求,並用語言:“家裡已有許多玩具了,我不買了”。在幼兒園裡,同伴間發生爭執時,有時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當然,他們並非對所有的事都能調節好,對特別感興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緒支配,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失控”現象,遇到不順心時仍會大發脾氣。

三、規則意識萌芽,是非觀念較模糊

在集體生活中,4、5歲兒童不僅開始表現出自信,而且規則意識萌芽,懂得要排隊洗手、依次玩玩具等。當他們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有禮貌了,會主動說“謝謝”、“對不起”等,此時兒童的是非觀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揚的是好事,受指責的是壞事,懂得喜歡受表揚,聽到批評會不高興或感到很難為情。

四、在活動中學會交往

4、5歲的兒童喜歡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動中他們逐漸學會了交往,會與同伴共同分享快樂,還獲得了領導同伴和服從同伴的經驗。此時他們開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強烈的憤怒與挫折。有時,他們還喜歡炫耀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當然,在集體活動中他們也瞭解和學會與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五、動作發展更加完善,體力明顯增強

4、5歲兒童精力充沛,他們的身體開始結實,體力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動作更為靈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單足站立,會拋接球,能騎小車等,手指動作比較靈巧,可以熟練地穿脫衣服、扣紐扣、拉拉練、繫鞋帶,也會摺紙、穿珠、拼插積木等完成精細動作。動作質量明顯提高,既能靈活操作,又能堅持較長時間。

六、活潑好動、積極動用感官

隨著身心的發展,兒童對周圍的生活更熟悉了,他們總是不停地看、聽、摸、動,見到了新奇的東西,總愛身手去拿、去摸,還會放在嘴裡咬咬、嚐嚐,或者放在耳邊聽聽、湊到鼻子前聞聞,他們會積極地運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鮮事物。還常常喜歡尋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麼”而且還要探究“為什麼”如為什麼鳥會飛?為什麼不這樣?

七、思維具體形象,根據事物的表面屬性概括分類

4、5歲兒童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在理解成人語言時,時常憑藉自己的具體經驗,如教師說“一滴水,不起眼”,兒童則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臍眼”。這時期的兒童在已有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開始能對具體事物進行概括分類,但概括的水平還很低。其分類是根據具體事物的表面屬性(如顏色、形狀)、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蘋果、桃、梨歸為一類,認為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來水分多;把太陽、捲心菜歸為一類,認為這些都是圓形的;把玉米、香蕉歸為一類,認為這些都是黃色的。

八、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

4、5歲兒童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開始增強,在時間概念上,能分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在空間概念上,能區別前後、中間、最先、最後等位置;在數量上,能自如地數1—10。對物體類別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認識,會區別輕重、厚薄]粗細等。部分兒童還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從大到小擺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圍世界中,表面的、簡單的因果關係,如能夠明白種花若不澆水,花就會枯死的道理。

九、能獨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種事物

4、5歲的兒童已能清晰地談話,詞彙開始豐富,喜歡與家人及同伴交談。能夠獨立地講故事或敘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但有時講話會斷斷續續,因為兒童還不能記清事物現象和行為動作之間的聯絡。他們還會根據不同物件的理解水平調整自己的語言,如對小妹妹說“爸爸走了”,對媽媽說“爸爸去商店買吃的東西了”。有時他們也能表述相當複雜的句子:“我還沒來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紅就把它吃掉了。”

十、具有豐富、生動的想象力

4至5歲的兒童活潑、好動,並且富於想象,難以分清假想和現實,他們常常會把看到的內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當兒童站在陽臺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當心,他會說:“沒關係,我會飛。”他們還喜歡假裝做什麼,常和想象中的夥伴一起玩,他們有時會“撒謊”,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撒謊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實。

十一、透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與創造

4歲的兒童喜歡唱歌,會拍打較容易的節奏,他們能說出至少6—8種顏色,喜歡塗塗畫畫,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狀和物體,如圓形、方形、西瓜、蘋果、香蕉等,有時還會捏出人像或動物的形象。這一時期的兒童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經常要用手勢、表情一起幫助表達與創造。

拓展內容: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

教育教學工作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的成效直接關係到幼兒園的教養質量。因此,必須努力、認真地做好這項工作。那該如何使教育教學工作得以提高呢?

一. 必須明確幼兒園教研工作的任務:

首先,組織教師們學習有關幼兒教育教學方面的政策、法規、理論以及實踐經驗,並組織討論以加深認識。例如:分組學習以及各種觀摩等;

其次,針對幼兒園的實際,尤其是針對存在的問題,選擇研究課題,邊實踐邊研究,使教研工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這是教研工作的一項重點。如:我原所在的幼兒園的區角的佈置及利用一直沒有抓好,搞了幾年總是一個樣,利用率不高,近乎擺設。針對這種情況,園領導選擇了對區角活動研究的課題,讓教師們去探索活動角的分類,每個角佈置些什麼,哪些材料使有利於促進幼兒發展的,怎樣指導活動角的活動等,並歸納出相應的經驗或認識。

最後,組織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深入系統的總結。深入於實踐之中,是教師們的優勢,那麼如何使教師不斷地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呢?這就要組織教師們進行深入系統地總結,邊總結邊研討,相互促進,這種總結也是一種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審視。在總結中,能發現自己的長處及不足,尋找出一些工作規律,以便更好地工作。

二. 業務學習是提高 教師業務水平的有效途徑和必要措施。

搞好教師的業務學習,要做到“三有”,即有目標、有內容、有步驟,使教師人人心中有數。

1. 將專題研究的理論學習融入其中。以往開學時老師自己訂計劃,學期結束時寫總結,結果每次我都感到沒什麼可寫,也不知怎麼寫。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搞專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二是平時忙於日常工作,無暇顧及專題研究。因此有計劃地安排一些專題理論學習,一方面可幫助教師學習和掌握一些教科研地方法,同時透過定期學習交流,瞭解教師的難點所在,操作的困難之處,在此過程中,有的放矢補充理論,指導實踐,另一方面也敦促老師把專題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使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實施自己的研究計劃,不斷地收集、積累、分析專題素材及資料,使專題落在實處;

2. 將對外觀摩教學內容及日常教研活動內容融入其中。把學習和操作研究結合起來,才能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如:每次設計家長開放日,常規開課、半日活動的要求及具體教案,都可以作為業務學習的內容,這樣的學習看的見,摸的著,也起到了為實踐服務的作用,發揮了業務學習的實效性;

3. 將有關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和文化修養的內容融入其中。針對教師業務素質中的薄弱點,安排相應的學習內容,做到有的'方矢。如:園內為了提高每位教師的各方面技能技巧,組織老師們進行各項園本培訓,開展各種競賽,透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提高每位教師各方面的技能技巧。

4. 在教育的內容上,應提倡以遊戲為主,在玩中學,而不是強調識字、做數學題;在教育形式上,要多一些肯定和期望,少一些訓斥和冷落;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以身作則,給幼兒做出榜樣。

三. 長期以來,不少幼兒園一直把教育工作看做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研究工作。

因此,研究的內容只限於教育方面,忽視了對保育的研究,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而事實應是研究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是既要研究教育,也要研究保育,這與幼兒園保教結合的工作原則是一致的。

1. 要充分認識到做好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把幼兒的保育工作落到實處,使我們的接班人能夠健康成長。幼兒年齡小,生活能力差,每天的吃、喝、拉、撒、衣、學、住、行,事無鉅細,要做好保育保健工作,教師應該“奉獻一顆愛心,做好三個‘保’字”。“奉獻一顆愛心”就是把自己的愛獻給幼教事業,獻給幼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有一顆博大的心,“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也不能成為教育”。“做好三個‘保’字”,即保衛生,保安全,保好習。保衛生就是對教室和玩具要及時進行消毒,做好進食前後的清潔工作……保安全,就是當發現幼兒帶有彈子等危險物品時,即勸其拿出,讓家長帶回或代為保管;發生突發事件時,立即妥善處理……保好習,就是要求幼兒早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進餐習慣,午睡習慣,言行習慣……

2. 教師還應注意創造良好的集體保育秩序,創設並營造集體氛圍,發揮幼兒群體或集體的影響力,同時儘可能多為幼兒提供夥伴間交往,共同活動和遊戲的機會,發揮幼兒夥伴之間相互激勵促進作用。而且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利於提高幼兒的素質教育,它給予幼兒最直接的感受和體驗,物質氛圍給幼兒以刺激和印象是具體的,而良好的物質氛圍是以安全為前提條件,這一點非常重要;精神氛圍對幼兒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裡,教師之間的親善和睦,敬業愛園,同情助人,便給幼兒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