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總結範文

文學常識戲劇基礎知識總結

文學常識戲劇基礎知識總結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學常識戲劇基礎知識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1、定義: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2、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臺演出。演出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裡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臺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衝突。

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衝突的,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這中衝突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

劇本的情節結構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開端:介紹人物關係和揭示矛盾衝突。

發展:描寫情節的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衝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衝突發展到頂點並表現出急劇轉化的局面。

結局:結局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矛盾衝突的解決。

尾聲:與序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容作些啟示,引起人們的聯想和展望。

(3)、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徵

3、劇本刻畫人物推進劇情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有:

(1)、舞臺說明:包括人物表、舞臺美術、環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2)、人物的對白和唱詞:包括獨白、旁白、對白。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

(3)、結構形式:分幕分場。墓是大單位,場是小單位。

4、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代劇。

(4)、矛盾衝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臺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戲劇知識點

定義: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分類及標準

1.按藝術形式表現手法分:

話劇:以對話為主,如《威尼斯商人》。

歌劇:以歌唱為主,如《白毛女》。

舞劇:以舞蹈為主。

2.按劇情繁簡及結構分:

多幕劇:生活面寬廣,情節較複雜。人物較多,佈景變換頻繁。

獨幕劇:人物較少,情節較簡單。佈景變換少或不變。

3.按題材反映的時代分:

歷史劇:如《打漁殺家》。

現代劇:如《白毛女》。

4.按矛盾衝突性質和表現手法分:

喜劇

悲劇

正劇(悲喜劇):如《白毛女》

5.劇本特點:

必須適合舞臺演出,受時間限制,篇幅不宜過長,人物不宜太多,場景不能過多變換。

必須有情節(即集中尖銳的矛盾衝突),又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時前有序幕,後有尾聲。

語言必須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簡練明確,響亮動聽。

動作必須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6有舞臺說明:

位置-每一幕(場)的開端、結尾、對話中間。

內容-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

作用-幫助刻畫人物性格、展開故事情節。

木偶戲的戲劇種類

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歎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左右。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最多可達三十多條,至少也有十餘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須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木偶人表演各種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藝的水準,完全取決於藝人的操作技巧,這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關鍵。杖頭木偶高於提線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裝有三條操作線,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僅有7寸左右,靠藝人兩手託舉表演,操作技藝特別,不同於提線和杖頭木偶。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託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杆,雙手為側杆,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杆,右手持側杆,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幹,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

杖頭木偶遍佈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杆(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杆(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杆或“託偶”,依手杆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杆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杆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杆,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製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杆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侷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膠-樹脂),手杆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木偶舞臺演出區域擴充套件,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佔據整個舞臺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讚。

鐵枝木偶流傳於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幹,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於偶後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幾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扦位,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餘,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籤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藉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列舉。

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藥發傀儡”顯現,但流佈、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佈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