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大學讀後感

大學讀後感(通用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後感(通用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讀後感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每當看到這句話就想起要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所作為的人。最近又讀《大學》,對《大學》的感悟更加深刻。

《大學》給了我們一個做人的目標: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於這三個要求每一項都如大山一樣讓人望塵莫及,把這些大山作為自己的追求也是未嘗不可。對於道德的要求,對於自己每天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要求,對於自己不斷完善達到完善的要求,都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對於我來說我特別欣賞:《大學》裡引用《盤銘》裡的一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追求,每天的生活都會稍微變化一點,怎麼會有年復一年的別來無恙?把每一天的一點點的出新,都當成禮物一樣珍惜收藏。我也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寫下來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回顧一下今天的事情完成了嗎?這樣我就感覺時間不知不覺過得很充實,似乎連以前最喜歡的習慣——喜歡評論是非,得理不饒人等一些愛說閒話的習慣,慢慢的改變。因為感覺到了時間的緊迫,感覺到了說著無意義的'話就是浪費生命。我就由此改變了這個習慣,也許就是讓自己每一天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同時這句話讓我也改變了自己,以前總是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也總害怕去改變自己,遇到問題了總是想著求助於他人。讀了這句話以後,我再遇到問題,自己先想辦法解決,解決了,不就是“日日新”了嗎?別人能夠解決的,為何自己不能想辦法解決的。也許這句話背後暗含的就是讓我們學會獨立思考,獨立面對生活的一切。當我們能夠心態愉悅的把每一天遇到的紛紛擾擾的俗事能夠以“日日新”的態度去處理,也許就沒有了牢騷太盛。

達到至善也是每天不斷的完善自己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至善的人。到達至善之路坎坎坷坷,需要我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果能夠做到這些也許就逐步達到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需要我們:能夠確立目標,堅持不懈,不驕不躁平心靜氣,隨處安穩,深思熟慮,最後就有所得。

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覺慚愧,好像以前那個無目標,不能堅持,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不三思而行的我又浮現在我眼前,經過歲月的洗禮,我漸漸明白自己的錯失。以後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先從每一天開始,確立目標,堅持一天,不驕不躁,慢慢做好,遇到事情能夠深思熟慮,減少衝動的決定。然後逐漸再一個月的要求,再一年的堅持,其中堅持以及平心靜氣真的很難,但是仍然要克服自己思想中的“小我”,慢慢變成一個“大我”。

也許在堅持的過程會有懈怠,會有迷茫,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都仍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一遍遍提醒自己。

《大學》裡面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普通的我而言,我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幾個方面尤為關注。

格物致知對於我來說就是對於自己從事的職業要能夠專精一樣,也能博觀約取。這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學習。如何格物致知這需要我用一生來回答,因為活到老學到老,我不知道答案在哪裡,用一生來探索,也是其樂無窮。

我尤其看中的就是“正心”,也許長期以來總感覺心無處安放,總感覺自己的心定不下來,也不知道安放在哪裡,沒有標準,總是言不由衷或者身不由己,也許就是沒有正心。

如何正心?就是不讓一些負面情緒(發怒,恐懼,好惡,憂患)左右你,反觀自己也是經常被這些情緒所左右,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是怨天尤人,遇到災禍臨頭也總是惶恐不安,遇到自己喜歡別人不喜歡的也不能剋制自己等,也許長期以來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心逐漸不正了,逐漸被情緒所控制,漸漸的越來越情緒化。做事情要日日新,同時正心也是如此,逐漸把負面情緒漸漸減少,讓正心逐漸顯露,或許就少了很少言不由衷或是身不由己。

同時正心還要明白: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每個人能夠客觀的看待自己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能夠時時刻刻用旁觀者的眼光來看當局者的人與事,需要的也是正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廢也許就是正心最好的解釋。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生活開支以及消費,如何讓自己的生活不斷活水來。讀了《大學》就明白:生之者中,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也。也就是讓我們能夠生產大於消費,間接告訴我們要勤勞致富,不要妄想一夜暴富,不勞而獲。

《大學》裡面的精神財富遠不止我提到的這些,每個人閱讀以後都有不同的體悟,只要能夠把這些體悟能夠身體力行,讓生活日日新,又日新,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更加美好。當我們每天變化,每個月變化,每年都變化,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許我們就逐漸到了至善的地步,就與凡塵俗世一些負面情緒告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清淨與平淡。

大學讀後感2

一直以為,作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閱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

“修、齊、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係,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後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範圍未免大了些。現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裡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透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透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除了修身,《大學》中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讀後感3

讀完《大學》之後,我的內心踏實了很多,原本複雜煩躁的心慢慢隨著閱讀被潤了一遍。客觀地講,一切單單用文字去解釋《大學》這些抽象,虛的文化,我覺得都不能解其味,總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準確的言語去描述,總也表達不盡對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閱讀這些國學文化的感受一一詳細記錄下來,一點點滋潤我的心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閱讀《大學》的感覺是踏實,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愛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生平的智慧,給我們無盡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