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沉默讀後感

沉默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沉默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沉默讀後感1

《沉默》是日本作家遠藤周作(1923-1996)於196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日本江戶幕府時期,講述了葡萄牙傳教士洛特里哥去往日本傳教的種種遭遇,由於基督教在當時的日本幕府的統治下受到強權的鎮壓,洛特里哥受到了嚴酷的刑罰和對其宗教信仰的摧殘,導致他無法承受最終棄教。

這個故事雖然是以宗教信仰和傳教為主線情節,但實際上遠非一部宗教題材小說那麼簡單。它並不試圖去歌頌傳教士堅定的信仰和歷經磨難之後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沒有對日本幕府的殘酷鎮壓一味討伐。在簡練、平實而有力的語言之下,蘊藏著作者對於人性和文化的思考。

1、信仰與背叛

小說的主旨從全書最後一句話可見一斑:“我用與以往不同的形式愛著那個人。為了瞭解他的愛,到今日為止所做的一切都是必要的。在這個國家,我現在仍然是最後的天主教司祭。而,那個人並非沉默著。縱使那個人是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訴說著那個人。”信徒遭受肉體的折磨,精神的摧殘,神卻永遠沉默。他的沉默如同夜晚黑暗而沉靜的大海,沒有一絲波瀾,聽不到一點聲響,看不到任何希望。在強大的敵人面前,信徒們從不敢懷疑神的存在,因為他們的信仰如此堅定,可是一次次徒勞的祈禱卻只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洛特里哥在無數次經歷過這些難以承受的考驗之後,為了拯救信徒的生命,不得不選擇形式上的棄教,“就這樣,司祭把腳踐踏到聖像時,黎明來臨,遠處傳來雞啼。”正如耶穌被捕後,他的弟子彼得為了保護自己而不認耶穌,司祭在眼前的基督徒臨死之際踐踏聖像,不僅是為救活幾條鮮活的生命,更是對自己信仰的一次重新審視。司祭揹負著棄教的罵名,再也無法回到祖國,不可能完成的傳教任務被迫中止,他所背叛的也許只是一種看似華麗實則虛偽的形式,而真正的基督教義卻已經被他的所作所為完美詮釋。甚至,他即是神的化身,他的背叛是神的實體化過程,是神不再保持沉默的唯一途徑。

2、人性與神性

探究人性是這部小說的另一個主題。故事裡的人物包括傳教士、軟弱的告密者、堅定的信仰者、權力擁有者,這些人物構成的整套社會價值體系無時無刻不反映著複雜的人性。殘暴的掌權者並非瘋狂而缺乏理性,卑鄙的背叛者並非墮落到一無是處,即便踏過聖像、向聖像吐過口水的信徒,也不代表他真正放棄了內心的信仰。不論是基督教會還是日本幕府控制下的社會,人在面對榮耀或者遭遇挫折時候的選擇總是趨利避害的,處於不同境遇下的人們無法獲得真正的思想交融。葡萄牙教會在無數信徒的簇擁之中,永遠無法理解萬里之外日本幕府的殘忍;日本統治者也無法理解西方傳教士的執著和堅定,更難以容忍他國教義肆意侵蝕本國政權對人民的控制。我們仍然試圖建造註定無法通天的巴別塔,這些人類統統無法獲得的能力,只有交給神去完成了,當洛特里哥神甫原諒了吉次郎的自私軟弱的背叛,與老神甫費雷拉獲得和解之後,他似乎完成了從人到神的轉變。

3、文化交融還是文化侵略?

當外國文化在本國傳播,並對本國文化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到底應該以一種開放姿態來迎接它還是保守地進行抵制?作者看似並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但小說情節的發展似乎告訴了我們答案,在世界各地經濟、社會、文化都差異巨大的今天,很多事並不能一廂情願,轉變也不發生在即時即刻,而是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息息相關,它的不可預知性也許才是人類歷史的獨特魅力。

存在還是滅亡,神永遠不會告訴我們答案。人類有讓自己興旺發達的本領,同樣也不缺乏自我毀滅的能力。

沉默讀後感2

在批判思維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有感

《沉默的大多數》是一本雜文、隨筆和書評合集,書中的文章多數創作於1995年左右,即便是時間已悄然晃過了20年,那些值得反覆咀嚼的文字裡仍然閃爍睿智、理性、人本和新奇的光芒。

【感悟一】

不必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但要學著體會

“思維的樂趣”

對被設定的生活不喜歡,不喜歡又能怎樣?作者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講了一隻自己在插隊時餵過的與眾不同的豬。這隻豬主要有以下事蹟:它能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圈一跳而過;它跑起來像顆魚雷,能把狗撞出一丈開外;它會模仿各種聲音,汽車響、拖拉機響、汽笛聲,學得都很像;它聰明的逃過了人類對它的宰殺,跑得瀟灑至極。總而言之,這隻豬無視生活的設定,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我認為這隻特立獨行的豬改變自己的命運依靠了三個特質:超豬的能力、超豬的智慧和超人的膽量。儘管我很佩服這隻特立獨行的豬,嚮往它衝破設定後自由的生活狀態,但也知道我們不可能都去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那樣的勇氣,更重要的是,作為社會中的人身上擔負了太多東西,不可能像豬一樣單純。

。面對生活的設定和思想的灌輸,我們可能已經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習慣於被動接受;我們可能已經失去了平和自由的心態,而是習慣於用自以為是的善惡標準來評判別人。《思維的樂趣》啟發我們,要善於進行批判思維,用獨立思考去發現新奇、頭腦開放而不盲從、自信並尊重他人。要學著對自己不贊同的觀點報以理解、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報以寬容。

【感悟二】

“沉默的大多數”也有權拒絕“人性的逆轉”

“在喧囂的話語圈下,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它是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在作者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完成20年後的今天,網路之發達讓更多人有了說話的平臺,草根階層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他們喊出了自己的聲音,並且影響了公眾。彪悍一點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路辯論節目“奇葩說”, 活躍一點如遍佈民間的網路意見領袖,美好一點如寫出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的女教師。總之,如今說話的人比以前多了,聲音也響亮了。

但僅憑一場場網路論戰和網路狂歡,始終決定不了話語權的歸屬,真正擠進話語圈子的仍然只是少數人。大部分人還是或因為沒能力,或因為沒機會,或因為有隱情,或因為對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沒有在彷徨中吶喊,而是依然選擇在沉默中靜待其變。

然而,即便是沉默的大多數,也會有趨利趨樂、避害避苦的本性,不會接受無價值的吃苦和犧牲,當然也有人願意做出一份犧牲,從而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更多幸福,但這是有價值的犧牲,叫做崇高。作者在《人性的逆轉》中描述了上世紀70年代,自己在農村插隊時遇到的'一種受虐的品行。在學大寨的口號鞭策和階級鬥爭的陰影下,勞動強度超過了人類所能忍受的極限,但結果卻是大家變得更加貧窮,他們吃的苦、作出的犧牲是無價值的,違背了人的本性,作者稱之為被逆轉的人性,並認為逆轉人性必須具備三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暴力的威脅和人性的脆弱。

人有權拒絕虛偽的崇高,正如他有權拒絕以生命為代價下水去撈一根稻草。《人性的逆轉》啟示我們,人的本性是改變物質生活的原動力,值得尊重。要從人性角度出發構建理想的道德標準,充分體現對不掌握話語權的“沉默的大多數”人的關懷。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重視對“沉默的大多數”人的關懷也正是法律的生命。

沉默讀後感3

一看書名,大家可能認為這是一本抨擊沉默的社會議論性書籍,其實不然——“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這是不對的。沉默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那麼它是一本褒揚沉默品行的書嗎?亦不是——“不說話的人不僅沒有權力,而且會被人看做不存在,因為人們不會知道你”。

沉默的意義到底何在?

作者王小波青少年時期,因為家教,文革,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等原因,養成了沉默的習慣。對當時有先進思想的人們來說,長期的沉默未必是件壞事。那些積極發言的,積極參加活動的,都是所謂的“積極分子”,滿嘴皆是“五講四美三熱愛”。進了話語圈就必須說那種話,當時言論的貧乏性可見一斑,更何況要靠話語來思索的人們!“好在人不光是在書本上學習,還會在沉默中學習。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作者如是說。在當時,懂得從沉默中汲取養分,積蓄思想力量的人,才是識時務者。其實不單單在那特殊的時期,現在的我們難道不是在沉默中閱讀,在無聲中思考的嗎?沉默是一片虛無,卻包容永珍,它接納龐雜的意念,悄悄沉澱出支撐人生的、屬於個人的信仰與思想。把嘴閉上,就把自己的宇宙打開了。

等到王小波那一輩的人生活恢復正常,他也開始在會上發言,寫寫稿子,踏入喧鬧的話語圈,不再屬於沉默的大多數了。卻是一鳴驚人!王小波發現社會上種種“弱勢群體”——“我忽然猛省到: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既然看出別人錯誤,疏忽,何不大膽的說出來?為什麼不讓別人看見你的存在,尤其是你的思想大放異彩的時候?我想,這也是魯迅當年棄醫從文的原因之一吧!

在我看來,作者用如此長的篇幅,無非是想對“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滅亡”這個略微極端的言論進行補充。人總在沉默中學習,發問是偶然的,內在的消化和昇華都是悄無聲息的。你可以大多數時候都在沉默,像大多數人一樣,也可以選擇講話,但並不一定要爆發,更不會滅亡。有說有聽,才為社會。沉默固有它的價值,但話語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大多數都在沉默,也就必須有人站出來呼告、叫喊,否則社會就不成社會。

王小波做到了。他選擇安靜地爆發。

他運用大量生動的事例,各種誇張的語言,把他奇異的思想演繹的活靈活現。他腦子所想的東西是多麼與眾不同,但往往帶來令人歎服的正能量。他的小說、雜文恣意揮灑,又含蓄婉約。他用直白露骨的言論,批判文革,批判社會,批判思想;同時含蓄委婉地觸及那些敏感的核心。語言詼諧幽默,毫不枯燥,他以寓言、戲謾、反諷的修辭方式寫作,筆下的文字看似沒有邏輯,話語和話語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具有很強的跳躍性。但是,當你靜下來,跟著他的思路一步一腳印的走,摸索他想揭示的觀念,一句一回首地反覆品讀,你就會被他震驚!接著是被折服!

。李銀河評論王小波說:“我對他的思路老有一種意外驚喜的感覺。這是因為長這麼大,滿耳聽的不是些陳詞濫調,就是些蠢話傻話,而小波的思路卻總是那麼清新。這是他最讓人感到神秘的地方。”

王小波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閱讀此書,我們要親手引爆沉默與話語的原子彈!

沉默讀後感4

(一)

《地球科學》這本書共有四個章節,由十四課組成,我最喜歡的是第三章《地球上的天氣》。這章有三課:第一課是《天氣》,第二課是《水迴圈》。第三課是《描述天氣》。

我喜歡的是第一課,因為這裡講到說“地球的在氣層裡面還的四個層”。這四個層分別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和熱層。

對流層是離地球最近的層了,雲、雨、雪、雷電都發生在這一層。

平流層中,空氣並不是不動的。一種被稱為“急流”的強風就在這一層。

中間層位於熱層和平流層之間。

熱層是大氣中最上面的一層,被稱做“極光”的光學現象就發生這裡。

我長大要做科學家,要幫祖國找到更多的科學寶藏!

(二)

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知識。其實,我們有些知識是不對的,比如:地球根本不是圓的,而是梨形的;太陽根本不是東昇西落的,只是地球在自西向東轉的時候產生的錯覺,因為太陽是不動的。

我還知道了銀河系的九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我來給大家說說美州野牛的故事吧!從前,美州有許多野牛,但人們為了獲取食物和皮毛而大量獵殺它們,許多人甚至只是為了消遣而捕殺野牛。直到一九零零年,野牛已經所剩無已了。威廉。霍納迪想要救助野牛。一九零五年,他倡儀成立了美國野牛協會,致力於恢復野牛群。今天,野牛又開始在野外生活了,而且人們仍在努力拯救它們。

我不但知道太陽是顆恆星,而且還知道它有上萬的高溫。我們看到太陽似乎每天都在天空中移動,但實際上並不是太陽在移動,而是我們的地球在繞太陽公轉。地球同時也在自轉,它每自轉一週,我們就有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我們千萬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太陽,觀察太陽一定要用太陽濾光鏡。

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月亮吧!在夜晚,我們能看見月亮。有時候,在白天的空中,我們也能看見月亮。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是太陽照亮了它。月亮繞著地球轉動。隨著月亮的公轉,它的形狀看起來不斷變化。大約二十九天,我們就能看到這一相同的變化過程。月亮一開始很窄,接著變得越來越寬,直到變成一個圓,之後又越來越窄。

怎麼樣?神奇吧?還有更多知識等你去發現!

(三)

這本書的知識極為豐富,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

我知道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特點。金星:金星表面覆蓋著厚厚的黃色雲層。這些雲層阻擋了太陽熱量的散發,使金星成了最熱的行星。木星: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有厚厚的大氣層和許多由塵埃組成的光環。據科學家觀測,木星有六十四顆衛星。水星: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它是由岩石組成的,像月球一樣,水星表面有許多環形山。火星:火星的表面是由岩石組成的,呈紅色。它有兩顆衛星,人類已發射了許多艘宇宙飛船到火星去探測,以尋找那裡的生命跡象,土星:土星幾乎和木星一樣大。它有很多由岩石和冰塊組成的巨大光環。土星可能有六十顆衛星,或者更多。地球:地球是人類居住的行星,它有水和空氣。地球是我們目前唯一有生命的地方,此外,它還有一顆衛星。王星:天王星呈藍綠色,非常寒冷。天王星有許多冰塊和塵埃組成的細長光環。目前已知它有二十顆衛星,可能還有更多。海王星:海王星是一顆藍色的行星。它有許多細長的光環。海王星至少有八顆衛星。

我再解釋一下恆星吧!恆星是由織熱氣體組成的球狀天體。恆星本身會發光和發熱。它們之所以看起來很小,是因為距離我們太遙遠。最大的恆星要比我們最大的恆星――太陽大很多。恆星總是會出現在天空中。由於地球是自轉,恆星看起來好象都是自東向西移動的。恆星的數量數也數不清!科學家是透過一種叫望遠鏡的工具來觀察它們的。恆星有不同的大小和亮度,有些恆性看起來很亮,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比周圍的其他恆星更大或更熱,也可能是因為它們離地球比較近。

我以後一定也要成為一名科學家!

沉默讀後感5

讀完《無語問上帝》這本書後,心中充滿的是感恩,感謝主在我需要信心的時候使我能夠閱讀這本書。在本書中作者以三個問題“上帝公平嗎?”、“上帝沉默嗎”、“上帝隱藏了嗎?”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幫助讀者面對信仰的困境,重建對上帝的信心。

每一個誠實面對信仰的基督徒都承認,在我們向上帝禱告的事情中,很多事情神沒有給我們成就,包括我們向神祈求病得醫治、求神給我們成就美滿婚姻、求神給我們一個好工作等。我們想以禱告阻礙事情向壞的方面發展,但是事情還是向壞的方面發展。我們想以禱告促進一件事情的成功,但是禱告後事情還是沒有成功。我們認為神成就某一件事情對各方面都有好處:榮耀神的名,使我們能夠對神建立信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益處,成為未信主人的見證。但是使我們困惑的是,向神禱告後,甚至禁食禱告後神還是沒有醫治我們的疾病或者神還是沒有成就我們的事情。怎麼回事?難道我們的禱告不符合神的旨意嗎?我們的祈求是妄求嗎?我們向上帝禱告的確實是實實在在的難處啊!

就如作者在書中所舉的一個例子:在一個冬天天寒地凍的晚上,颳著大風並且路面上因下雪結滿了冰,作者的汽車突然拋錨了,他修理了半天,車子還是修理不開。他禱告希望上帝能夠幫助他,但是當他禱告了又禱告,車子還是發動不起來,上帝也沒有派別的人來幫助他,最後他不得不在一件破舊的餐車裡面等拖車把他的車子拖走,然後在汽車修理廠修理了幾天才修好,此次車的拋錨不僅花費了他的金錢,時間,還耽擱了他參加聚會。作者問:“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費這麼多的精力和金錢?”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面對親人的病危,我們祈求上帝醫治;面對就業,我們祈求上帝給我們一個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夠給我們一份穩定的工作等,但是當我們苦苦向上帝禱告後,上帝卻沒有垂聽我們的禱告,我們信仰的上帝在我們需要他的時候,他好像隱藏了,不幫助我們了,這個時候就會對信仰失望,就像本書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對信仰失望的時候所說的:“每當我面對重要決擇時我都會讀經、禱告求上帝帶領,我想你也是。

《無語問上帝》這本書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兩個方面探討上帝的“不公平”、“隱身”和“沉默”問題,從而使我們有新的發現。當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來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看到上帝對待我們稱為信心偉人的亞伯拉罕、約瑟、保羅等信仰偉人的時,上帝對他們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隱身”、“沉默”。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學會了對上帝的順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歷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隱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為憐憫,神不願意立刻懲罰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隱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導;在以色列民被虜異邦,受苦的時候上帝“沉默”,其實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後來上帝以人的樣式來到人間,上帝不再隱身和沉默。按理說,這個時候的人類應該全部都相信和順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現身和說話並沒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時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擋,和他在“隱身”和“沉默”的時候一樣!所以人對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隱身和沉默,乃在於人是否有一顆願意信靠他的心。

總之,《無語問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屬靈方面的書籍,使我們在上帝隱藏、沉默的時候,我們同樣能夠對神信靠和仰望,與神建立良好的關係。

注:作者簡介:楊腓力(PhilipYancey),當代美國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也是著名福音派雜誌《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的主編。楊腓力曾12次獲得美國ECPA(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聯盟)年度圖書金獎,代表作有《無語問上帝》、《有話問蒼天》、《恩典多奇異》、《耶穌真貌》等。著名的佈道家葛培理曾評價說楊腓力是他在福音派中最欣賞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