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專案總結報告
最新專案總結報告1
專案總結(成果)報告格式和要求
一、 專案研究報告中應含專案實施工作總結和技術報告兩部分。
其中, 專案實施工作總結應含專案實施階段、研究中碰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以及專案實施的組織管理情況;技術報告中應涉及研究的主要內容,採用的技術方法,技術的主要引數、實驗資料、實物照片等;創新創業孵化專案需要說明市場分析、創業情況和取得經濟、社會效益;科技推廣專案要說明推廣應用途徑、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 研究報告書寫要求
1、字數約為5000——6000字,內容要求結構清晰、語言精煉。
2、研究報告須附有摘要。摘要應能客觀反映課題主要內容的資訊,具有獨立性。一般每篇不超過200字,排在文章標題與關鍵詞之間。摘要兩字採用黑體小四號;具體內容的字型採用宋體小四號。行間距為固定值20磅。
3、研究報告須附有關鍵詞。關鍵詞是反映課題主體概念的詞或片語,一般可選3-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關鍵詞空一行頂格書寫,字型為黑體小四號;行間距為固定值20磅。
4、正文。文內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問號、歎號、省略號除外)。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5級。正文采用四級標題,層次序號可採用“一、”,“(一)”,“1.”,“(1)”,“1)”(不包括雙引號);文中應做到不背題,一行不佔頁,一字不佔行。一級標題字型採用黑體小三號,二級標題採用黑體四號字型,三、四級標題採用黑體小四,均左對齊空2字。正文正文中文采用宋體小四號,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號,行間距統一為固定值20磅。
5、插圖應表明圖序和圖題,序號和圖題之間空1字;圖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僅有1圖者於圖題處表明“圖1”;圖題一般居中排於圖的下方,字型採用宋體11磅字型。
表格應有表序和表題。序號和表題居中排於表格上方,兩者之間空1字。表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僅有1表者,於表題處標明“表1”。表題一般居中排於圖的上方,字型採用宋體11磅字型,其中表頭加粗。
6、研究報告須附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與正文空1行;參考文獻列表時應以“參考文獻:”作為標識,標識左頂格單獨一行,字型採用黑體小四;
最新專案總結報告2
實踐是大學生活的第二課堂,是知識常新和發展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大學生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大學生成長,就要勤於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一起,在實踐中繼續學習,不斷總結,逐步完善,有所創新,並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由知識、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自己事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學科、技術和工程的總稱。它既指與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有關的各類工程設施,如建築公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鐵路工程、橋樑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應用材料、裝置在土地上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等工程技術活動。土木工程是社會和科技發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專業知識的大學生來說,如果在學習專業課之前直接就接觸深奧的專業知識是不科學的,為此,學院帶領我們進行了這次實習活動,讓我們從實踐中對這門自己即將從事的專業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為今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今後書本與實踐的結合打下基礎。
緊張的兩週的實習生活結束了,在這兩週裡我還是有不少的收穫。實習結束後好好總結一下。在實習過程中我們共進行了七項工地參觀,包括故宮博物院,首鋼液壓車間,學校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兩處住宅小區工地,和豐臺構件廠共七天的參觀。在每次參觀結束後我們都做了很認真的總結,把自己在參觀時學到的,瞭解到的知識進行梳理,也同時為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明白老師講解的所有知識,但終歸是學習的過程,不同程度上都會有收穫。而實習的意義也在於此。
首先,透過實習,透過實踐,使我學到了很多實踐知識。透過參觀,使我近距離的觀察了整個房屋的建造過程,廠房的結構,學到了很多很適用的具體的施工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我在學校很少接觸,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礎的知識。比如,鋼筋的綁紮,底層基礎鋼筋的綁紮首先要放樣,每一跨度裡鋼筋的接頭數只有25%,即4根鋼筋裡只有一個接頭,另外,接頭要儘量放在受壓區內。
在砌牆的過程中,如遇到牆要轉角或相交的時候,兩牆要一起砌起來,在留槎的過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則必須留陽槎,且要有拉結筋,不能留陰槎。在進行混凝土施工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天熱的時候要注意養護。其次我們還對一些細部的作法有所認識,瞭解了設計與施工間是有距離的,要靠施工工程師在技術上給予合理設計才能保證施工的順利和高質量。針對每次的參觀我做了以下的總結。
對於像故宮一樣古老的建築在施工上可以算是大興土木,但以後使用的機會較少,但針對對古建築的修復這一需要,為儲存祖國的文化,古國風貌,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研究古建築的構造是有必要的。對於廠房,我們今後會有單層廠房這門課程,以後走向社會我們或許現場房建設方面發展,而且本身各種建築理論的基礎知識本都是相通的,因此無論是為今後的學習還是以後投入社會的需要對廠房的認識都是必不可少的。廠房由山牆,梁,柱,屋蓋,水平支撐,豎直支撐組成。
整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樑上設有吊車的槽鋼軌道,為了使整體結構穩定,在廠房的第一段,最後一段是有行家結構的水平支撐,在進深超過六十米時,中間的某一關也要加上水平支撐。豎直支撐則是在沉重的樑上起加固作用。而對於建築工地,我的體會就更深了,無論是對施工過程還是對施工工藝我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當今的不同建築多采用橡膠混凝土的方式,結構殺害能夠多為框架剪力牆。
對於鋼筋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範,從配筋到綁紮,到架模板,再到灌漿,這一系列的工作,一項都不能出錯,小小的偏差可能會釀成無法收拾的嚴重後果。而在施工工藝方面,腳手架,模板,包括新材料的使用都更加直觀的展示在我們面前。
最新專案總結報告3
課 題 類 別 青年課題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 科 分 類 教育資訊科技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 題 名 稱 農村小學遠教資源的整合與運用 課 題 負 責 人 負責人所在單位__山西省祁縣城趙鎮中心校 專業技術職務編號:4296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農村小學現代遠端教育資訊科技的運用。
2、資訊科技對學生學習所起到的作用。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方法
經驗交流法、行動研究法、典型事例研究法、調查問卷法等。
(二)課題操作的策略與措施
透過多種教研形式加強課題組成員和實驗參與教師的理論學習,依託新課程實驗教學研究的優勢,積極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以“案例研究、教學反思”為載體,保障課題研究工作的切實開展並取得預期成效。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在近三年的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在省市專家老師的引領與幫助下,在縣教研室領導的關心與支援下,在學區、學校領導的直接指導與培訓下,在學區教師的積極配合下,課題組成員們持之以恆地開展著課題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成立組織保障機構、配備硬體保障設施
我們認為,一項課題要順利地進行下去,必須取得領導的大力支援,所以自課題立項通知下達後,課題組立即著手成立課題教研大組,制定了課題領導組和課題實驗組兩個分工不同又互相依託的大組。成立了由老、中、青三代精幹教師組成的實驗組。並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和方案。為以後的課題活動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我區藉助“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專案工程”專案,擁有多套遠端教育衛星地面接收系統。遠端教育資源庫初具規模,能及時更新遠端教育資源。學校建有微機室、電子備課室、多媒體電教室、語音室、實驗室,都與遠教接收機房聯為一體,遠教資源透過WEB伺服器在校內實現了資源共享,方便師生學習、瀏覽和應用。
2、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
自學校安裝了遠端教育接收系統以來,領導們充分認識到遠端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廣泛運用遠端資源為各學科教學服務,讓師生學習遠端教育技術,運用現代遠端教育資源,發展校園網路化建設,使學生擁有上網獲取資訊的能力,使教師能找到最優的教學資源,滿足了對高質量教學的要求。
我們的遠端教育資源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遠教工程配備的遠教接收系統,透過衛星接收到地面接收機上。我們有專門用於接收資料的電腦,並配備有燒錄機,對資源我們專人進行管理、下載。現存入電腦,然後在有選擇性地刻成光碟。
第二方面是網路下載與教師自己製作。對此資源我們主要是存在電腦中,特別是教師自己製作的課件、檔案等,我們專門把資源集中到一臺計算機上,以學校老師的姓名為名字建立各自獨立的資料夾,每位教師製作和使用的課件、檔案等資料全部儲存到自己的資料夾中,這樣有利於教師參閱和使用。
第三方方面是購買中央電教館的教學光碟以及電教館下發或者其他一些社會人士和單位贈送的教學光碟。對此我們專門造冊、整理、入櫃。學校設立專門的電教裝置賬本,並將這些資源歸類入檔入櫃,方便教師借閱使用。
隨著學校教學資源的不斷增加,我們有選擇性地選取資源,初步建立起了適合本地教學要求的資源庫。現在學校的教師自制課件已經達到了10G,光碟資料達到了500對張。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水平,促進了學校教學的穩步提升。
3、合理整合利用資源
對遠端教育資源的運用,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不是照搬硬套。我們指導教師要學會整合。
在課題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平時上課所使用的課件基本上都是從網上下載後不經過任何修改直接用於教學。這樣就是我們
的教學主次發生了顛倒。我們都知道,要上好一節課,首先是先備好一節課,然後再根據備課的需求選取相應的教具、學具及其它的一些輔助材料。而如果我們直接照搬下載的課件,這就勢必使我們的教學計劃產生混亂,我們的教學就勢必會遷就課件,課件成了課堂的主體,教師從課堂的主導地位成了被動的實施者,成了課件的“奴隸”。這樣就根本達不到教師最初對本課教學所想要達到的目的。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我們發現有的教師整節課都是在放課件,一節課下來基本上就沒有幾句話,只是在課件的中間穿插了幾句過渡語。教師從教學的傳授者直接變成了“電影放映員”。學生在課堂上因為沒有了老師的引導,有原來的學習者變成了“觀眾”,整節課下來只是看了熱鬧,沒有學到任何知識,這樣的教學流於華表,華而不實。可以說是無效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們培訓教師對課件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培訓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合理的使用多媒體資源,首先是先從備課開始,透過備課瞭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構思自己教學這節課時的各個教學環節以及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判斷主使用何種教學資源作為合適。然後再製作課件,進行教學。
我們拿二年級數學數學廣角中的“平移與旋轉”舉例來說:我們在講授之前先組織教師集體備課,集體分析教材。透過分析教材找出本課所要教學的知識內容,找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後根據備課內容來製作課件。我們先從學校資源庫中調取了有關這一課的教學
資源。然後利用這些資源來進行整合。為了解決“平移”和“旋轉”者兩個概念,我們在課件中使用動態圖片,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