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1

透過學習我對教師這一專業的發展階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國內外學者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與研究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教師發展階段論。這些教師發展階段論所奉持的基本觀念和立場是:每一個教師都是在不斷成長與發展中後面的發展階段通常比前面的階段要成熟。教師一般是從新任教師時的彷徨恐慌缺乏經驗與技巧缺乏穩固的專業地位逐漸在現實的衝擊中鍛鍊成長從而不斷走向專業成熟的境地。有的將教師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形成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完全專業階段;也有將教師發展分為四個階段:過渡階段、探索階段、創造與試驗階段、專業教學階段;還有一種認為教師的專業生涯包括下列五個階段:師範生、初任教師、發展中教師、實踐教師、資深教師;金樹人的教師發展四段論包括入行階段、表現階段、中年生涯階段、交棒階段;蔡培村的五階段論分為:適應期、能力建立期、成熟期、穩定期、後發展期。

歸納另外一些教師發展階段的研究可發現:從發展總趨勢來看教師是能夠不斷追求自我實現和專業成長的人但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其間很多教師可能會遭遇挫折、沮喪而停滯不前需要多方的幫助。例如“職業挫折階段”。這是教師職業生涯的中期階段經常出現的現象。在這一階段教師在教學中遭受挫折灰心沮喪心力交瘁教學理想幻滅教師的職業滿意度下降對教學生涯的意義和重要性感到懷疑。這時也意味著“重新估價期”的到來。年復一年單調乏味的課堂生活或者連續不斷的改革後令人失望的結果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生涯產生懷疑並重新估價嚴重者可表現為職業生涯道路中的一場危機。在這一時期教師在實際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面臨的現實壓力越來越大逐漸感到力不從心;面臨著自我成就水準與現實危機衝突的情況;面臨太多與專業理論及理想的專業自我形象不符合的事實要求感到無所適從。合格教師階段的第三個時期為厭倦期在這一時期有些教師經歷多年教學生涯後產生一種奉獻教育的內在化價值而以教書為終生的事業;多數教師因為教材已教得滾瓜爛熟或因校長領導非專業化學生表現太差工作負荷太多等等開始厭倦教學;有些教師因社會變遷教材改變很多新知非資深教師所能勝任因之產生不勝負荷的倦怠感。研究表明多數教師要經歷一個自我懷疑、放棄幻想和重新評價時期;在這段時期裡他們會分析並決定自己是繼續做一名教師還是放棄這一職業。

在傳統的教師在職教育中教師是被動發展的。這種教師教育的基本假設是:教師在教學理論與專業知識等方面是需要提升的是受教導的物件需要向擁有特定知識與技能的“專家”學習。學習的方式通常有參加短期教師進修班、接受繼續教育培訓、參加研討會、聽專家針對某一主題的專題演講、進行教學錄影觀摩等等。在這些專業發展活動中專家只管介紹自己的理論缺乏和教師的互動與交流教師日後很難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卻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教師對這些專業發展活動失去興趣與信任感到缺乏有效的專業發展途徑從而陷入專業發展的“危機”。

許多研究也認為教學是一門相當孤寂的行業教學工作所能得到的專業支援十分貧乏。教學和其他專門行業不同教學人員不曾形成某些共識或是根據知識經驗形成一致的統一文化。這使教師們普遍採取一種退縮保守的、自我防衛性的策略教師受到現實情境條件的限制較多教師們會盡量避免創新和突破儘量避免爭議較多的問題。華勒的古典社會學觀點認為在教學中日益因循守舊的教師往往自己的學習能力亦日益衰減。另一方面教師角色的孤立還體現在社會、家長、專家學者、教師管理者等等不斷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時間要求教師提高教學品質與績效還要尊重學生的需要與興趣要求教師不斷檢討反省和革新。而很少有人關注教師的生存環境意識到教師渴盼得到了解和支援需要種種的幫助來改變孤立無助的狀況。

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關注教師專業成長曆程中的各種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及發展需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工作、學習方法從而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2

最近有幸認真研讀了鄒尚智的《教育科研與教師自主專業發展》一書,本書系統地論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論,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內涵、必要性、動力和影響因素,探討了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過程和途徑,反映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闡述了教育科研的特點、原則、過程、方法和教育科研的策略,重點介紹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及要求,並舉以例項說明便於我們教學時學以致用。

學習第一部分後,我瞭解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內涵、特點及意義。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簡稱,是指人們運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和性質,摸索和總結其教育規律,並取得科學結論的研究活動過程。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現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規律,以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務。

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特點,是開展教育科研的基礎,有助於教育工作者全面正確地認識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它具有以下特點:(1)創新性。教育科研不能走別人走過的路,重複別人已經做過的研究,複述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而是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礎上,要進入前人沒有進入或者沒有完全征服的領域,解決前人沒有解決或者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2)實踐性。教育科研只有置身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面向實際,面向教育改革,面向素質教育,著眼於實踐應用,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實踐證明,只有當教育科研與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密切聯絡,這些研究才能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歡迎和支援。(3)、長期性。教育科研的成果的顯現以及在實踐中的推廣運用,需要有一個過程,不是立竿見影,而是一個長期的顯現和持續發揮作用的過程,教育科研是具有超前性的,因此不能因為近期效果不顯著就否定其價值。(4)、群眾性。教育教學研究決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事,而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必須充分調動廣大校長和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開展教育科研必須依靠三支隊伍,一是專業理論隊伍,一支是教育行政人員,另一支是廣大校長和教師,他們工作在教育實踐第一線,是教育科研的主力軍。

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只是學生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教師的發展。學習本書的二、三、四部分後,我更加深入第認識到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必要性。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重心是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接受新知識、增強專業能力,教師的態度、情感、各種能力等不斷成熟、不斷提升,自信心不斷增強,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實現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策略包括八個部分:

一、更新教師信念,提升自主專業發展的內驅力。首先,確立科學的教師信念核心,要使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新課程相吻合,要以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論為中心,學習建構主義、多元智慧等理論,做到教師信念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統一。其次,還要透過教學實踐來分析自己的信念與新課程理念的一致和分歧之處,進一步領悟心課程理念。

二、制定專業規劃,激勵自主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是一份個性化的“專業導航圖”,應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興趣,定位自己的位置。這主要包括有自我認識與成長環境評估、檢測自己所處的專業發展階段、選擇教師專業發展路線、確定專業發展目標、設計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評估與反饋等六個步驟。

三、堅持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所謂反思性教學實踐,是指一種回憶,思考、評價教學經驗的活動過程,它是對過去經驗的反饋,同時又是做出新的計劃和行動的依據。它要求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實踐的內容和結果,分析其背後蘊含的理論知識,指出解決問題的假設,並在實踐中檢查假設,週而復始,迴圈往復,不斷髮展。這裡的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使自己由單純的教學者逐步成長為一名研究型乃至專家型的教師。具體說來包括三個階段:上課前要認真分析研究,制訂最佳方案,根據教材的實際設計教學思路,不照抄照搬現成教案,認真反思自己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的.得失和他人教學的可取之處。上課時要隨時發現問題,體現教學機智。上課後要全面總結反思,探索內在規律,要看教學設計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充分體現學生的“學”,能否達到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師是否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教學結果能否較好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等。另外,教學反思,貴在堅持,只要執著追求,長期積累,就一定能夠使“親身的經驗在教師的不斷成長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實踐行動研究,昇華專業發展。行動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最佳選擇。它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完善與最佳化,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師的反思力與創新能力。其操作流程包括:

五、實施教師同伴指導,昇華專業發展。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個人不能像以往那樣完全單獨完成教學工作,因為“單兵作戰”的教師不能完全駕馭對學生在知識、方法、過程、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所有指導工作,因而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教師的自我提高的工作要從集體思想的源泉中吸取營養,而教師本人也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問題疑難提交給集體來研究”。透過集體備課、案例分析、專題研討、科研論壇、教學沙龍等方式來解決實施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實現知識和經驗的互補,實現資訊資料,計劃的共享,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共同提高。

六、有效管理個體知識,提升教師專業競爭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獲取、加工、儲存、傳播、應用與創新將成為教師強大的競爭力。實施教師個體知識管理,要重視:使用常用的個體知識管理工具、掌握個體知識管理的基本技巧、建立教師的個人學習網、掌握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方法以及善於與別人共享知識。

七、建立教學檔案袋,挖掘教師專業發展潛力。教學檔案袋是教師對自己工作程序的一種記錄,是對自己的工作成就、風格、態度等全面的高度個人化的描述。其功能是可以不斷地改進教學,挖掘專業發展的潛力。因為在收集和篩選反映教師個體的教學效能的材料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實踐活動進行再思考,對儲存的材料進行再修正,並根據儲存的材料對下階段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所有這些都需要教師不斷反思。因此,教學檔案袋不僅是評價教師的工具,更是教師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故而更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八、堅持終身學習,引導教師專業成長。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將學校視為學習與發展的場所,透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不斷對自身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努力解決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不斷地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中拓展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

教師的素質決定教育的質量。新課程改革呼喚著教師專業化,教師不僅應該較為系統地掌握基本的教育規律和從事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技巧,還必須掌握關於開展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積極投身與科研實踐,善於透過教育科學活動不斷取得教育科研新知識,探索教育科學新領域。而我們教師的專業化則將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3

在業餘時間,我認真閱讀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教師專業的基本概念、幼兒教師的成長曆程、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與職業關係、走向專業成熟等幾個方面,讓我對自己的這一職業有了新的認識。書中不僅有理論部分,還有與我們日常教學很接近的一些小資料,如案例、一些雜誌上作者選取的小文章,看完後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其中,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與職業關係這一章讓我很有感觸,有一些收穫,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1.在開展家長工作中,學會換位思考

書中指出:“只有不斷的反思,學會換位思考,以適當的方式與家長溝通才能共同解決難題。”在幼兒園日常的工作中,家長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最初一些家長的要求讓我感到很挑剔、自私,心裡有時會有些抱怨,但是時間長了以後,我漸漸的能理解一些家長的做法,明白其挑剔自私的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太愛自己的孩子了,其實,從父母的本能來說這是正常的,因此,需要老師能站在家長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理解家長的這一心態。同時仔細的反想家長為什麼會有挑剔和自私的表現是不是自己某方面做得還不夠好,在哪方面還需要多加努力,相信堅持這樣做,會慢慢的贏得家長的認可。

2.幼兒教師要具有“三心”和“二意”

“三心”指有愛心、信心、耐心。幼兒教師面對幼兒時必須心中有愛,時常展現笑容,和藹可親,將自己的感情投放到孩子的世界裡,這些是孩子們最需要和喜愛的。“二意”指的是善意和誠意。這是針對家長和同事說的,無論對家長或同事都要本著善意和誠意與之交往,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這樣才能建立起寬鬆和溫馨的工作環境,取得較好的工作效果。我認為書中歸納的“三心“和“二意”很正確,是一個好的教師應具備的。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時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忽視上面所提到的三心和二意,所以導致工作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有不足。讀過這些以後,我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會主要注意到這些問題的把握,讓自己儘量做得完美一些。

書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只要的認真的去閱讀,相信每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所收穫的。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4

——走向專業成熟

這本書拿到手已經很久了,一直讓它躺在抽屜裡無心去管它,今天開啟抽屜看到了就準備好好的翻閱一下!

給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感觸最深的是——第五章“走向專業成熟”,可能是我覺得最符合我的實際,也是我們每位青年教師所希望和渴求自己能夠儘快地走向專業成熟吧,我仔細閱讀著每一字每一句,想從中獲取些對自己有利或有幫助的資訊和經驗,讓自己更專業、更成熟!

書中說到:教師的專業成長=經驗+反思。這個公式簡單而又明確的概括了教師的成長不僅教師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實踐經驗的積累,科學的自我反思,這樣教師才能快速的進步和成長!教育是教育人的事業,是一種實踐性的研究活動,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將教育實踐、研究和學習融為一體,做中學,開展行動研究,不斷獲得實踐性知識,從而得到專業提升。

我是一名剛從學校畢業的新教師,在各方面都是處於學習階段,除了能管好孩子外,在上課方面也要經常性的進行反思、總結,積累一定的教育經驗,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存在著許多的不足。看了此書讓我感觸頗深,讓我更明確行動研究對教師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因為行動研究能把理論與實踐聯絡起來,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整體性提高,讓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將教、學、做合而為一,這對於教師獲得“實踐性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及研究能力,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切實增強專業素質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我知道每一位教師的經驗都是透過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學中獲得的,是一種實踐性知識,它是無法透過陳述和傳授獲得的,我將在以後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來面對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思考我在教學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及時的發現問題,進而反思其原因及症狀和探索解決問題,這樣不斷地反思、探索和創造,不斷地有所感悟、體驗和持續積累,我才能獲得豐富的經驗,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業型教師。

讓我們一起不辭辛勞、潛心研究、不斷反思和探索,邁向專業成熟之路吧!

教師專業發展讀後感5

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再滿足於僅僅做課堂上的教書匠,他們在閱讀中反思,在實踐中創新,在書寫中昇華,讀書、教書、出書已成為他們的一種新型的行走方式。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分享他們智慧的結晶。

陳萍的《教師專業發展之道》,我真的很喜歡讀,因為她很真誠地講了一個偉大的故事。真誠,就會踏實,不會虛空,也不會浮躁;真誠,就會美麗,沒有作秀,也沒有矯情。說到底,真誠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品質,是心靈的敞開與通達。陳萍正是以她的真誠行走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也正是因她的真誠使我,也使大家確信“專業之道”,並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之道。

首先,教師專業發展之道,在陳萍那裡是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記得錢偉長對專業的理解:我沒有專業,要說專業,我的專業是愛祖國。也記得南京師範大學附中,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每年派教師到大學進修,規定首選的是與專業無關的學科,次選與專業有關的學科,第三才選修自己任教的學科。可見,專業不僅是學科專業,教師專業應當具有學科超越性,抑或說,教師專業應當有寬闊的知識背景,在豐厚的文化土壤裡生長起來。不僅如此,陳萍的專業發展之道,從回溯童年始。這正如帕慕克所說,尋找開端,然後才會有故事的中篇與下篇。從童年尋找專業發展之開端,暗示著專業之道與人的生命聯絡在一起,專業之道實質上是人生之道。

人生永遠是個謎,人總是力圖解謎,但很困難,人生之謎的謎底是那麼神秘,因為“人是誰”是一個幾乎無法解答的難題。美國學者赫舍爾的答案是:人生之謎不在於你現在是什麼,而在於你將來能夠成為什麼。將來能夠成為什麼,這是由人的偉大之處——可能性決定的。陳萍實際上是用自己親歷的實踐,開發人的偉大之處,把可能性逐步變成現實性。但是,這一目標不是人人都能實現的,關鍵是陳萍的生命感悟。於是快樂的村小,成了種子萌發的地方;農村生活,成了涵養人格的土壤;多彩的中師,成了鍛造師能的殿堂,以及從教以後的一切,都讓她去尋找教育的暖意和智慧。假若,專業發展離開了生活的磨礪,離開了生命的感悟,勢必失卻生長的根,所謂的專業勢必單薄、纖弱、蒼白。熱愛生活,努力去承受生命之重,正是最根本的專業發展之道。陳萍的人生感悟,擊中了專業發展的“穴”,讀她的這本專著,你會掂量到書名中“生命感悟”的分量。

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角色,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樣如此。專業的定位,專業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聚焦在專業身份的確認上,否則專業發展可能會搖擺、迷茫。身份既是一種專業方向的認同,又是專業責任的擔當,專業發展就是在專業方向的認同中找尋自己的理想,在專業責任的擔當中提升自己的水平。陳萍有鮮明的身份確認感,表現了她專業追求的自覺。豐富的職業經歷中,陳萍有不同的崗位,但她並不把這些崗位只看作是工作的分工,而看作是專業的角色:做教研員,她把自己當作教學研究者,去履行教研職業的使命;參與課程改革、教材建設,她把自己當作課程建設者,去開發、拓展、提升自己的課程能力;重返講臺,無論是為小學生上課,還是為高等師範院校教師講授,她都把自己當作理念踐行者,去生長、豐富自己的智慧;而課題研究,無論是自己領銜,還是對學校的指導,她都把自己當作課題研究主持者,去激發自身內在力量,獲取持續發展、深度發展的能量。以上這些身份,她沒有使它們割裂開來,更沒有使它們對立起來,而是在融合中互動、促進。諸多身份的確認,陳萍把握了核心,那就是學習、研究、實踐。從這個角度去看,專業發展之道,是學習之道、研究之道、實踐之道。其實,學習、研究、實踐,往往是一般的方法、一般的途徑,體現了一般規律,大家都生活在這種方式、途徑和規律中。但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人有成就、會成功,而有的人卻仍然很平庸、以至無為?陳萍給出了答案:挑燈夜戰中的鍛鍊,凝神應對中的理性思考,經歷煎熬中心智的豐富與完善。由此,學習之道、研究之道、實踐之道,應當是堅持之道、是“專業自覺”之道。

書名中還有“教育敘事”的表述,陳萍用敘事的方式,回溯自己專業發展的過程,表達自己的生命感悟。開始,她擔心這樣的敘事方式和話語風格,不能體現學術素養和研究水平。但是,她堅持了,並且發揮了她的優勢。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把故事敘述界定為:“戲劇性的模仿和人類行為的構想,而敘述故事的藝術便給予我們一個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敘事,首先是種回憶和記憶,而回憶和記憶,“我們才成為歷史的全權代表”,“那些故事用象徵符號解決無法用經驗解決的矛盾”。而“原始的敘事作品本質上就是再創作”。

陳萍的教育敘事就是將時間人格化,透過創作,使她成為那個歷史時代的代表,用生動的象徵符號解決了學者們無法用經驗解決的矛盾,給了我們可以分享的世界。無疑,陳萍對教育敘事的認識是深刻的,她的教育敘事是成功的,而成功的關鍵在於她的真誠投入,在於她敘事中的梳理,梳理中的概括、提煉,理性思考與研究始終伴隨著她的敘事。於是,敘事成了陳萍的一種研究方式和專業發展方式,於是,陳萍的故事,我們聽了還想再聽,成了理查德·卡尼所稱之為的“偉大的故事”。陳萍正是“偉大的故事”的創造者。

從全書的敘述來看,陳萍散發著一種特有的氣質,從容、平靜、優雅,她在平靜的敘述中透著靈氣和哲理。也許,專業發展之道,是一個文化的過程,亟須從容、平靜與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