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做你自己讀後感

做你自己讀後感5篇

對於每一個正在世界中尋找自己定位的年輕人和每一個希望給予子女最好人生開端的家庭,這本書都應是必讀之物。下面是小編準備的做你自己讀後感,歡迎閱讀。

做你自己讀後感篇1

和讀李開復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樣,彼得的這本書也是講如何追隨自己的內心,去找尋那個最能夠感受到自我的自己。可能是讀這些書時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人本身的心態已經發生了改變,於我而言,這一本《做我自己》,在此時此刻讀來,能夠讓我找到更多的共鳴。

從小,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以是非對錯來判斷、來取捨,並以此來確定下一步行動方向的環境裡。有一些事情,有對錯之分,但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我卻相信,一萬個人,可以有一萬種選擇,一萬條成長的道路,這個過程中,你所要遵循的,並不是外在的那些標準,而是,你的內心,你切實的感受。儘管要你忽略那些外在的無處不要的標準是那麼地難。

可惜,當時的我們,不曾知道這一些。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父輩也不知道。在他們眼中,我們未來幸福踏實的人生就是他們全部的祈盼,他們覺得,安穩了,就一定會幸福。可能是他們那一代,安穩對於他們而言,還是一種奢侈。所以,他們把他們得不到的,認為是最好的,想要努力為我們提供。這是一種最最樸素的願望。我去爭取我所認為最好的,提供給你。我把我能做到最好的,儘量全做到。

如果環境還是停留在他們那一代人成長的環境,或許,那些糾結與掙扎,那些反思與解脫,會比現在少一些。我不是說現在就不幸福,但,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那種單純的幸福,和一個人在精神和靈魂上經過了掙扎和洗禮,最終所領悟的幸福,這兩種境界不一樣。沒有誰說哪一種好。因為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如果。

讀這本書,相信很多的人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鳴。在那些字裡行間,我們不是看到一個巴菲特家族的富二代,而是看到,一個普普通通的青年人,在面對不同的選擇,在面對自己內心不斷冒出來的困惑,在努力想和自己內心的那個聲音對話,不斷地與原本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自己接近。

事實上,在常人眼裡,一個沒有經濟壓力,甚至可以說是很優越的家庭環境,有著開明智慧的父母,這樣的環境,已經足夠美好。但,這是你所認為的美好。彼得說,無論是富二代,還是窮二代,都有著明顯的性格缺失。對於富二代而言,善意的父母給子女鋪就的道路太過於平坦,同時,就會剝奪他們贏取自尊的機會,使他們在塑造性格的過程中喪失戰勝挫折的機會。對於窮二代而言,自卑或許是他們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的陰影。他們沒有均等的機會,社會資源的傾斜,讓他們可能被剝奪了本應擁有的機會。事實上,除開以上這兩種極端,任何人,其實都會有性格缺失。但,如何在後天的歷練中,讓自己儘可能地展現沒有缺失的那一面,不需要盡善盡美,就算是帶著這些性格的缺失,也不會妨礙你做出屬於自己的成績,不妨礙你找到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角色。

我非常肯定的是,在書裡,能夠看到大量的'關於情緒的描述。當最初接觸到攝影,誤以為這可能是今後自己的方向時,心裡卻在擔心未來是否將此作為自己未來的倚仗;當四次學音樂,中間反覆放棄,又重新開始學習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如何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一次次地回到音樂身邊,又如何一次次地因為主觀客觀的原因而選擇放棄;當他把自己所有的焦點放在電影配樂的時候,意外中領悟到的印弟安文化卻給了他怎樣的收穫……這些情緒的描述,讓一個人馬上立體生動了起來。我們說,經歷無法複製,但是,很多情緒,都是相似的。我們無法體會他在他那個領域所遇到的挫折或所得到的成績,但,透過這些細膩的情緒的感知,我們在找到和他的共鳴的同時,也會有對自己的幾分感悟。

從他這樣的角度來體會,我們會發現,這一路上,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他想要做到的事情,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自始至終地能夠感受到那種敲擊他內心的聲音,並受其指引。

事實上,我個人覺得,要做到追隨自己的內心,並不是那麼的難,難的是,當自己所追隨的目標,並不是主流價值觀所認可時,你是否仍然不被其所影響?當這種能夠帶來精神上的自我肯定的方式,並不能帶來豐富的物質回報,甚至連維持基本生活要求的保障都沒有,你是否還能堅守?當你在這條探索的路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覺得目標遙不可及的時候,你是否還有在黑暗中繼續前行的勇氣?

因為一種方式可以給你帶來什麼,你為之堅持,這不難;因為一種方式不能給你帶來什麼,反而還要失去什麼,你還能堅持,這才難得。就像有很多的人,終其一生都未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未能接納真正的自己一樣,可能究其原因,發現有著驚人的相似。缺乏勇氣,害怕失去,這可能是較大的幾個成因之一。

任何一種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一種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都應該得到尊重。你也可以選擇不做你自己,前提是,你得內心安靜。能夠做到真正的自己,那種狀態並不全是美好。如果你既想追隨自己的聲音,又不能捨棄客觀的束縛,既憧憬著那樣一種美好,腳步又不能勇敢地邁出去,這個時候,只需要問自己一句話:你要的,是不是多了點?你所付出的,是不是少了點?

做你自己讀後感篇2

讀了這本書讓你體會最深,意味深長的就是那句:你的人生由你打造。

很多人都覺得能夠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但是我們從彼得巴菲特故事中瞭解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不一定是含著金湯勺,也有可能是插著金匕首,因為你不可以不成功,並且你一輩子都需要從父輩的光環中走出來。人的出生是我們無法選擇的,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我們都需要去努力探索,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人生的結局是最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的。

彼得是在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這是成長過程中彼得所獲得長輩給予最珍貴的禮物,讓他充滿了對於生活的感恩、對於世界的信任還有對他人的包容,因為感恩才會懂得去回饋,贏得別人的尊重;因為信任,才會開放自己的心態,才會毫無保留的去分享,去激勵身邊的人更好的生活;因為對他人的包容,才會讓自己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加用心的傾聽,瞭解他人的思想,進而更好的溝通。感恩、信任還有包容,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當然還有責任。

我是一個八歲小孩的媽媽,我總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他,所以只要他想要的東西一般我都儘量滿足他。我也希望我的兒子在各個方面都是最棒的,所以我幫他報了好幾個學習班,跆拳道、畫畫、寫字等,並且希望他都能學得很好,也沒有問過他到底喜歡不喜歡,就算是不喜歡,我也會要求他學。看了書之後,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讓他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學會包容,不要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達不到他的要求就亂髮脾氣,覺得這都是應該的,要讓他懂得擁有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來之不易的,都要付出努力的。我也會讓他選擇自己喜愛的興趣,希望他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中能夠獲得喜悅和滿足。

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繼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創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斷選擇和努力的結果。選對你熱愛的方向,併為之付出全心的努力,不要被周圍的事物左右,用時間去證明吧!

做你自己讀後感篇3

我們如何堅持自己的人生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志向不斷努力和奮鬥呢?

相信《做你自己》這本書,會給我們一個答案的。

《做你自己》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彼得的自傳。身為股神之子的他講述了自己的奮鬥和成長經歷,彼得並沒有繼承父親的事業去做一個金融家,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音樂家,選擇音樂譜出人生最美妙的樂章。他從父親那裡獲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學:人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能做自己!他在名校斯坦福大學只念了三個學期便決定休學,從零開始打造音樂夢。儘管歷經波折,但他終於靠自己的力量,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成功,贏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

從他的經歷中,我知道了:人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做你自己!一個人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只要有信心,理想一定能實現。

做你自己讀後感篇4

這本書不僅適合富二代,更適合窮二代。

之前並不知道有這本書,是因為想看巴菲特的傳記,想透過閱讀了解他的生平事蹟行為心理,從這位偉大的投資者身上學習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投資者,投資資產,投資自己,投資未來。結果沒搜到,搜到了他給他兒子的人生建議。仔細想想,倘若這個兒子是他親生的,那麼他就不至於在教育兒子的時候說一些假話和沽名釣譽的東西,必然會存在他所堅信的東西和認知,並且把他傳遞給他的兒子,讓他去奉行。那些不方便給吃瓜群眾說的真正的東西,應該會在這部作品裡面體現。所以,我買了。

股神的兒子名叫彼得·巴菲特,遠遠沒有他老爹的名聲響亮。而且竟然沒有子承父業做一名優秀的金融投資領域的富二代,而是去做了一名音樂家,詫異。

彼得用回憶和平述的方式講了他的父親母親在整個家庭從小對他的影響,言傳身教。尤其是思想精神領域的引導和看待方式,不像大多數中國人那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抱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期望,反而更是自由和引導,讓他去做真正的自己。其實父母的期望是會潛意識傳遞給孩子的,即使他們不明說。

孩子會明白父母想要讓他作為什麼樣的一個人,這會導致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然後委屈自己去做父母期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他會放棄自己真正的愛好和擅長的東西,去迎合他們父母對他的期望,因為他不想讓父母不開心。倘若遇到那種明確的把期望告知給自己的孩子並試圖堅決讓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父母,孩子會面臨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矛盾,即身體行為做著父母期待他們走向“成功之路”所必須做的一些事情,內心深處則極度的不願意和不認可,但又不能去反抗或反抗無效所以屈服。這就會導致孩子很難真正的懂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麼,他們更多的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走上社會就更誇張了,因為他們又得屈服於社會現實,從而內心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滿足,無法真正的認識自己。

現在的社會基本上都是金錢結果導向,這就導致了價值導向會被忽略。比如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對我們最利的因素,而不是最愛因素。月薪1萬對於我們職業發展有利的一個銷售崗位和月薪三千但是是自己真正喜歡乾的編輯崗位,大多數都會選擇前者而忽視掉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你只需要此刻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是你最想幹的嗎?你就不難得出結果。我們大多數人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是那樣的,我們的行為動作卻經常這樣做。只有極少數人不如此。後來我們意識到這種現象想要改變的時候已經很難去改變了,所以屈服於現實。

我們為什麼要看書?這其實是最快的幫你成長的一種方式。我們用三天讀一本的時間就看盡了別人的一生,而且你能看好多本,活好幾世,每次都像是一次投胎轉世的活法,何其有幸。可惜我們大多數人好像並不珍惜。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成長。年齡從小到大,身高從低到高,面貌變蒼老,體型變茁長,思維變成熟。我們不去閱讀不去借鑑,只能自己親身經歷體驗,所以我們也只活了一世。走前人走過的路,摔前人摔過的跤,很多明明發生過可以借鑑規避的事情卻仍然再次撞上去,加上自己一些與眾不同的經歷,這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跟別的浪花雖然有差異,但總的來說區別不大。這讓我想起了《過秦論》裡的著名警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何其相似。

認識真正的你,這真的很重要很重要。

做你自己讀後感篇5

這是一本關於尋找自己的書籍,作者是沃倫巴菲特的兒子,擁有得天獨厚的某些優勢,但是他放棄了外界認為他會走的一帆風順的道路,開闢了一條獨一無二的自我成功模式,那就是尋找自己,尋找內心深處最渴望的人。做你自己。作者透過自身的尋找,自身犯得錯誤與自我總結改正、分析,從而總結出自我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引發我們的思考。透過各種例子,告訴我們什麼是所謂的成功,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去追求。我認為本書適合處在迷茫的期的人們和家長朋友們看看,對自己和孩子都是不錯的讀物。作者和我們普通人們也許不太一樣的,他擁有一個世界首富的老爸,我們也許都會認為他就是應該一帆風順的,沒有煩惱的,但是他所遇見的苦難和困惑確實和我們是一樣的。再度這本書的時候,必須要帶上你的思想,你要和作者一同思考。

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成功,金錢嗎?作者認為現在我們把成功定義的太狹隘了,現在我們認為金錢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其實不是這樣的,金錢是你在追求自己的成功途中的附屬品。你不能為了金錢工作,應為這樣的成功的動盪的,收到的外界干擾太嚴重。一旦外界有什麼不定因素,那樣的成功會渾然崩塌,只有做你自己,擁有一份追求自我的心的成功,才是穩定的。我們要學著找到自己索愛。重要不是你的起點在哪裡,而是你最終抵達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