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國學愛好者講述自己八年來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國學愛好者講述自己八年來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從一三年開始,也就是癸巳年,筆者開始接觸傳統文化,起初因為對佛學感興趣,把基本的幾部佛經讀完,然後被《藥師經》中的東方世界吸引,經常反覆誦讀體悟,感悟出生命中很多奇妙又無法解釋的現象和佛理。

筆者帶著佛經中的疑問進而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看傳統醫書時,頓時對中醫養生的神秘震撼,為了更深入地瞭解生命的規律,進而開始接觸並學習有關命理方面的傳統文化。

經過三年的學習實踐,發現各種術數書中有很多思想觀點以及結論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為了找到可靠的證據說服自己,繼而翻閱過很多關於原始五行解說的書籍,發現古人對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竟然與當今的天文學成就高度吻合,驚歎之餘,為了弄明白古人是怎樣發現日月星辰運轉規律對生命產生影響的奧秘,看了很多傳統書籍,雖然沒能找到合適的解釋,但是發現,從魏晉以後隋唐以前有一種外來學說被吸收進來,那就是古巴比倫的星座文化。

我離開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進入了西方世界的星座學說,不同的文明帶給人不同的文化體驗,兩河流域的傳統文化也很精彩,西方文化的直觀表述加之從東方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營養讓我很快學會了繪製星盤並對星盤進行解讀,對於同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用東方傳統文化衍化和用西方星座文化解讀的結果竟然高度相似,當然側重有所不同,那就是,東方重客觀體用,西方重自我感受,讓我瞬間化解了學習傳統文化中產生的很多疑問。

於是筆者又返回到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逐漸清晰的生命畫面出現在眼前,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平時看三維立體畫一樣,瞬間突顯出來,結構嚴謹,無懈可擊,只要不過多的注重某些細節,始終會保持全域性的完整,然而,這個結果卻令筆者更加迷茫了,為什麼會這樣?

宇宙中存在了何種能量在操控著萬事萬物的規律?這種規律象徵始終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從新冠疫情開始,筆者開始對道家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筆者放棄了其他自媒體平臺中財經領域和星座領域的創作,3月22日正是甲子日,也是一個新的開始,筆者註冊百家號成功透過,開始發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並開始體悟老子的思想。

這就是筆者八年來學習傳統文化走過的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學習傳統文化的微小心得,希望能夠對想要學習或是正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朋友有一點幫助。

首先,您學習傳統文化想解決什麼問題?如果您僅僅是因為國學熱,想要弘揚傳統文化,那麼很難深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去,還會感覺枯燥乏味,並堅持不了多久。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有目標,有追求,不斷地發現問題,才能順其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傳統文化的玄妙之中。

傳統文化並不都是精華的傳承,其中,也有很多讓我們感到困惑的觀念,也會遇到古人有意無意間挖的陷阱,如果把這些當成糟粕,那麼您會少走很多彎路,如果把這些當成經驗去實踐,您將學會更多識別真偽和爬出陷阱的技能。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精華與糟粕的共同存在,在老子看來是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都會有用,但非只有好作用。

如果您對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興趣,筆者的觀點是最好讀原著,不加任何註釋的那種。您可以看一下筆者百家號中對《道德經》的體悟,也許你會嗤之以鼻或者咯咯大笑,甚至筆者寫完後過段時間再讀也會深感膚淺,即使這樣,絲毫不會改變筆者對《道德經》的繼續體悟。雖然幼稚,甚至體悟出的涵義距離《道德經》原著思想已經十萬八千里,但這就是我當時的真實體悟,這就是學習的過程,把別人的解讀臨摹得再好,終究不是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尋找的是自己生命中的需要而不是和自己玩皮影戲。

如果我們一味的閱讀傳統經典,甚至可以背誦,但是從來不用,那就毫無意義。如果想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玄妙之處,就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研究上,一定要用,要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感悟出古人的大智慧。

無論學習哪方面的傳統文化,保有認真求實精神顯得非常必要,但前提是得學會挑選書籍。比如專注中醫術數類,那就從基礎開始看起,循著問題找書,不要隨著興趣寬泛涉獵,集中精力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得到真實可靠的證據,畢竟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書籍汗牛充棟,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把所有書統統看完。

當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在這個相對自由的社會生態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世人厭倦了外在物質享受,逐漸追尋內在精神滿足,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但在學習、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過程中,也會或多或少的進入很多思想以及認識上的誤區。

由興趣引導進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之初,難免會對古人及其思想或者某種信仰產生崇拜心理,而盲目相信其中的思想表現出的大智慧,也難免會主觀片面的誇大某派賢人、某種術數、某種信仰在傳承過程中產生的真實作用,從而極度主觀的評價這些內容,對自己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產生過多幹擾,以及遮蔽了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該持有的懷疑精神,那麼這樣就會產生迷信思想,所以對初學者來說擺正自己的價值觀和認識論很重要。

文明是文化的體現,文化是文明的傳承,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進步的思想,同時也有糟粕的經驗,我們不能把古人失敗的經驗當成認識事物的法寶,更不能錯誤的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所以掌握古人思想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在閱讀傳統經典書籍時,筆者再次建議最好閱讀古人的原著,而不是後人對原著的註疏。因為後人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帶有自己的思想對原著進行解釋,難免會遵循歷史規律偏離原著思想,我們需要的是自然規律而不是社會經驗。

有人說,閱讀原著時由於自己認知限制,會偏移古人的邏輯和思想太多得不到真實解釋,那也不能因噎廢食,畢竟這是一條自我體悟之路,他人愛莫能助,也是一條必經之路,這種最膚淺的解讀,是您此時此刻的體悟,不受任何解釋的擾亂,是內心對自然規律的體驗,即使前人的解釋非常完美,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借鑑但不能接受,除非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因為只有自己的思想認識才可以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我們不能失去寶貴的自我思考能力。

但是在自己理解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講不通的地方,這很正常,畢竟有些經典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更何況有些經典已經被後人篡改,但不要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不要為了把經典思想講通,而把很多風牛馬不相及的東西硬生生的安放在原著之上,這樣會把我們應該面對的問題錯誤的解決掉,從而失去原著真實思想浮現出來的機會,所以不要為了自圓其說而生搬硬套,這樣的解讀既不符合原著思想,還會違背學習傳統文化的初衷。

不要過度糾結某句話,甚至某個漢字的解讀之上,每個漢字可以解釋出多種涵義,但是經典之所以傳承至今,不是因為深奧而是因為古人認識事物的正確思想,如果實在無法解釋某個字或者某句話時,那麼就放過,當做完通篇理解,基本可以體會出古人思想時,您會發現,那些不懂的字和句子已經不再重要,因為我們需要的是基本思想而不是古人經驗的製作過程,有時候我們根本就沒能讀懂一本經典,但只要弄明白經典中的邏輯思想,也算是一種進步,畢竟我們不是專門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

當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逐漸深入的時候,要培養出學習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既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全盤否定,辯證取捨。如果認為傳統文化全部是智慧精華的人,那麼他就是在迷信,如果認為傳統文化全是愚民思想和糟粕的人,甚至為了驗證西方文化先進性而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那麼他就是無知,這些態度都不應該出現在一個善於學習傳統文化的人身上。

我們無論是對待傳統文化還是對待西方文化,即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抵制拋棄。每一種文明都會有相應的文化傳承,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魅力所在。晚清名臣張之洞在《勸學篇》中闡述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封建禮教影響下的先人尚且能夠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我們作為地球村的村民更應該放下偏執。

所以任何文化中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權衡利弊,吸收實踐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瞭解總結轉化糟粕的傳統文化。這就是我們學習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以後筆者會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不足之處請朋友們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