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

導語: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的,全書共100條建議。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借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篇一:

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他給的不是建議,而是在把他智慧的結晶傳授予我們。教育素養的第一重要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所以教師對教材要有深刻的知識。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師的教育素養只能取決於讀書,讀書,再讀書。那麼教師應當具備怎樣的教育素養呢?下面我就教師素養方面談一些淺顯的認識。

首先,我們教師應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經常聽到學生在背地裡議論,說他們喜歡某位老師,聽課興致高;不喜歡某位老師,聽課的時候昏昏欲睡。事實上,能否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不是單方面因素決定的,老師的學識、能力、性情、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起人格,這是一名老師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淵博的學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具備這些條件的老師不但在教育教學上游刃有餘,而且善於處理、協調與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係,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以利於獲得事業的成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善良和慈愛,他們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善待每一個學生,不會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視某些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對事業的忠誠,他們不是僅僅把教書看成謀生的手段,而是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並能從中享受到認識的樂趣……

其次,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親和力。在學生評價教師中,我們不難發現,學術能力、教學水平與學生的滿意程度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師,其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總是處在年級前茅,個人教育教學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別強,但是學生對其滿意率卻不是很高,這是何種原因呢?我想:這類教師之所以不受學生歡迎,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親和力。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因此,某個教師可能在教學方面有所欠缺,但學生卻能熱情地學習,主動地思考,由此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知識甚高,不顧學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那就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學問最高,講課最好,最終卻不一定能實現教學的目標。因此,我覺得親和力是教師必備的教育素養。

再次,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藝術,教師要有較高的語言素養。"教師的語言要規範、科學、有師範性,要力求準確、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優美、科學的語言能給學生語言的營養、智慧的啟迪。教師一句精闢的`話語,能縈繞於學生的腦海而終生難忘;一個生動的比喻,能使學生抓住了知識的關鍵而茅塞頓開……

總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養,就需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所謂"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我們就必須讀書,讀書,再讀書。以上是自己較粗淺的感受,有待於進一步攻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自己能儘快地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成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篇二: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

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篇三:

最近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著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閱讀”和“勞動”。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有一百條,現在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兩點建議談談我的體會。

一是閱讀

看完書後,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裡,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他的這一番話,能夠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書中的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到: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老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書中的第十九條建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說到: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勞動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裡,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必須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絡起來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推薦中,他不僅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潛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構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還有,書中的第九十七條建議裡,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中說到:勞動已經像讀有趣的書、欣賞音樂、和朋友聚會一樣成為需要。他們熱愛勞動,因為勞動從童年起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們的思想,喚起了他們的最深刻的歡樂感——發現世界、進行創造的歡樂感。

在這條建議裡,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取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還有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但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特別是現在的孩子,農間勞動,對他們來說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篇四:

不像其他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是在網上買的,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我們去讀,去感受,去學習,它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啟來看,心中不禁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多麼偉大。

《給教師的建議》中,最顯著的建議之一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文字讓我感觸很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當我經常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會感慨萬千,為什麼優秀的老師講課總是那麼自然、幽默、順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淵博的知識,使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色。

對於改善教學質量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明確表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資訊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課堂上,學生腦力勞動的培養是教師培養的一面鏡子。對於學生來說,如果他們不能體驗到自己思考的驕傲,那麼他們就不喜歡腦力勞動。由此可見,教師的知識數量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成為一名教師。只有當你有一些東西,你才能把它教給學生。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熱愛你的工作。

讓閱讀和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給自己充電,影響你的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篇五:

《不要把學習之母變成後孃》則透過形象化比喻進行闡述:“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會變成兇狠的後孃。“學而時習之”是我國傳統的複習方法,在這裡與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興趣的秘密何在》則從多個側面闡明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這些觀點對於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學習和創造、實踐的興趣,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面對資訊社會、知識經濟、課程改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等等因素的挑戰,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為教師,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須“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並告誡老師們要達到這種教育目標,“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動的奧秘的志向,沿著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峰”。教育實踐中大量的事實表明:兒童是把我們的老師當作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來崇拜的,如果我們不慎重對待,就有可能走向給我們所描繪的那種反面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