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壯族火貓舞有著怎樣的歷史來歷

壯族火貓舞有著怎樣的歷史來歷

壯族的歷史悠久,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民族祭祀與節日文化活動。由於生活地域和早期鐵質農耕技術和器具傳入的影響,壯族以捕魚為生的早期生活方式很快地轉入了以稻作為主的農耕生活。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化,使壯族所崇拜的神靈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為了獲得稻穀的豐產,在那聽天由命的日子裡,人們最為渴求的就是適時充分的雨水。因此,壯族人民從立春伊始,就有祈求青蛙神保佑壯家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為期長達近一週、內容豐富、儀式繁縟的“青蛙節”;時至插秧之後若逢天旱,那就要全寨出動對雷神的兒子 — 天公少爺 — 青蛙神舉行極為虔誠的崇拜和祭祀活動,以期雨水的降臨。屆時,人們在以歌舞祀神的同時,將敲響鼓面上鑄有銅質立體青蛙塑像,音色洪亮而厚重的銅鼓,來象徵青蛙神代民請求父神鳴雷降雨。

經過壯家的辛勤耕耘,肥碩的稻穗隨風搖動,無邊的稻田滿目金黃、豐收在望時,人們一面將興高采烈地做著收割的準備,一方面已開始準備收穫後感謝神靈賜予豐收和祈求稻穀粒粒歸倉等方面的祭祀儀式。

稻子收割後的顆粒歸倉、稻穀不發生黴爛和不被可惡的老鼠偷吃,是農家豐收後最擔心的事情。貓是老鼠的天敵,為了保證糧倉中的稻穀安然無恙,集聚在廣西梧州地區的`壯家便要舉行獨特的祭祀儀式《火貓舞》,來求助貓神為人們消滅鼠類、捍衛豐收果實。

屆時,扮演眾“貓咪”的20來個青年男女,身著顏色鮮豔、飾有層層流蘇似花貓毛皮的衣裙,頭戴用稻草紮成的頭箍和延長下來、垂於身後,形如貓尾的長稻草辮子,並在“從頭到尾”的稻草辮子上,插上根根“燃香”,每人的前額上方再縛上一張事先繪製好的面具“大貓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