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幼兒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幼兒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在幼兒園教育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是每位幼兒教師所頭疼的問題。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幼兒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篇1

一、什麼是有效提問?

在幼兒園教育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是每位幼兒教師所頭疼的問題。就我個人認為,在對幼兒提問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啟發性:即所提問題能夠給幼兒以指向性,讓幼兒明白所提問題的大致方向。

(二)、層次性:即所提問題要做到由淺入深,不能追求一蹴而就。

(三)、情趣性:對幼兒提的問題,一定要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四)、開發性:即所提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二、幼兒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一)提出的問題沒有經過認真的課前準備,隨意性較大

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出問題時由於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到更多的資料,準備很不充分,或提問帶有隨意性,不是按照本節課教學要求向幼兒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著邊際,使孩子們的思維遊離了課堂教學中心。

例如:在大班語言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的主題是“美麗的春天”,教師要引導幼兒敘述春天美麗的景色,教師可以從讓幼兒敘述春天看到的花草樹木講起。但教師在一開始就提問“在這麼美麗的景色裡,你最想做什麼?大家說一說?”然後就讓小朋友舉手發言,這個問題不錯,可以使幼兒加深對美好景色的認識,但是因為沒有放在恰當的時候提出,所以顯得太隨意了,沒有起到好的效果。

(二)提問的語言貧乏不生動,調動不了幼兒的積極性

孩子們喜歡新鮮的、有吸引力的、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可有些教師的提問如同一杯白開水,讓孩子們在回答問題時產生不了興趣。這樣,很多孩子都不願或不敢回答問題,課堂氣氛單調乏味。所以教師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上適當的語氣甚至運用肢體語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出的問題富於啟發性,語言生動形象。

例如在一次大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幼兒學習7的組成,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一直採用:“7還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樣一問題向幼兒提問。語言枯燥又單調,一遍又一遍的提問使幼兒感到越來越枯燥、厭煩,沒有一點積極性,慢慢地開始不集中注意力、開起了小差。正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太過於乏味,吸引不了幼兒,才導致了不良後果,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沒有充分考慮問題的內容,不會對提問加以引導和控制

教學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幼兒回答問題積極性很高,不讓他說他也要說;二是幼兒不懂回答問題的方法,不懂思考問題的方法,老師提出問題後幼兒亂說,課堂活而亂。出現以上兩種情況使得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無法進行。

例如:大班科學活動課上教學關於熊貓的知識,可是老師提問:“你喜歡什麼動物啊?”因為班上小朋友家裡養寵物的比較多,大多數小朋友對這個問題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室裡的氣氛立刻就活躍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經驗去加以控制,只是與一些坐在前排離自己較近的幼兒進行交流,結果課堂變得混亂不堪無法控制。

(四)提問沒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徵,不切合幼兒實際情況

對於不同的年齡班,提問的要求不同,教師應該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小班的提問應具體明確,小問題一個個地問,不可以提幾個連續性的問題,大班則不能提太簡單的問題,要提些有點深度、概括性的、多樣性的問題,中班幼兒適中即可。

例如:大班摺紙活動課——“會變的樹”。老師先拿出一張畫有一棵樹的紙,對小朋友說:“你們看,這是什麼啊?”小朋友回答:“一棵樹”。老師說:“很好,下面老師要給大家變魔術。”於是就拉開紙張,“哇”——伴著小朋友的歡呼聲,筆者發現原來是紙張上的樹變高了,開始看到的是摺疊後的紙張,現在全部展開,所以變高了。然後教師給小朋友看了幾遍後,提問:“你們知道為什麼樹會變高嗎?請知道的小朋友告訴我?”。此問題一出,很多小朋友躍躍欲試,但是由於知識結構的限制,很少有小朋友回答正確。而老師也無法用一種兒童能夠容易理解的言語來表達。因此只能說這個問題提的不切實際。最後老師只能用“跟我一起折”、“是這樣折的”、“不對,再看我折一遍”這樣一些話來教幼兒摺紙,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

三、解決問題的建設性對策

(一)注意提出問題的特性

1.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幼兒年齡特性

幼兒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因其知識結構及思考能力的多種原因限制,他們不可能對一個問題有多方面、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問題的內涵,因此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性,問題的難度要適宜,提出的問題使幼兒能夠接受,在幼兒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例如:音樂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欣賞《獅王進行曲》,當活動快結束的時候,老師提問:“這首曲子表現了獅王怎麼的情緒?”可是幼兒缺乏這樣細緻的情境體驗,是難以回答這類問題的,應該換個幼兒能理解的問題:“這首曲子欣賞完了,大家知不知道獅王的心情是怎樣的啊?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這樣的提問就符合幼兒的年齡會讓幼兒容易理解容易回答。

2.問題的表述要明確,不能產生疑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應具體明確,以便幼兒回答。因為幼兒經驗少,對許多概念還不是很明確,提模糊不清的問題,容易對幼兒產生誤導,發生不必要的錯誤,浪費課堂時間,耽誤教學目標的完成。

如科學活動中,教師向幼兒提問:“雞蛋是誰下的?”於是幼兒七嘴八舌把能下蛋的動物名字全都說出來,很顯然這個問題使幼兒產生了疑義,回答出乎意料。所以教師應問:“是公雞會下蛋,還是母雞會下蛋呢?”這樣的問題就清晰明瞭許多,幼兒可以很容易作出選擇,說出答案:母雞會下蛋。

3.提出的問題要有系統性,不能雜亂無章

教師在活動中可以根據具體的目的,合理的安排問題的難易次序,一般以認知性問題在前,理解性問題次之,創造性問題最後。這樣,既體現了活動中教師由淺入深的引導,又為幼兒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了“腳手架”。例如詩歌教學“家”。教師首先提認知性問題:“今天老師帶來一副美麗的圖畫,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畫上都有些什麼?”(答案:天空、樹木、河水、花兒);其次是提理解性問題:“天空是什麼樣子的?樹木長得怎樣?河水是什麼樣的?”等等;最後是提創造性問題:“藍藍的天空、密密的樹林、清清的小河會是誰家的呢?還有什麼地方會是誰的家?”透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提問,達到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

4.提問要突出重點、難點,不能一概而論

教師在故事、詩歌等教學中,首先要認真進行分析,找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然後據此考慮、設計問題,這樣所提問題才有價值。教學重點是指幼兒應該掌握的內容,因此圍繞教學重點要設計反覆提問,使幼兒理解和掌握重點,從而保持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至於教學難點就是幼兒學習掌握有困難的內容,教師就應該更加耐心地提問引導,讓幼兒慢慢理解掌握所學內容。

例如故事《三個和尚》,主要是要對幼兒進行勤勞積極,不懶惰、不相互依賴的教育,所以應重點提出以下問題啟發幼兒思考:大廟是怎麼起火的?起火後三個和尚都想到什麼?他們應該怎樣做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啟迪思維,揭示要害,使幼兒受到教育。這類問題應屬於較高水平的提問,應在幼兒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幼兒的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注意選擇合適的提問型別

1.描述性提問:即讓幼兒細緻地觀察並描述事物。

如在出示大象的圖片後可以向幼兒提問“大象的鼻子長得什麼樣?”,然後讓幼兒來描述大象的鼻子。

2.比較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

如在出示獅子和老虎的圖片後可以向幼兒提問“獅子和老虎有什麼不同?”,這樣能讓幼兒開啟心智,仔細觀察兩種動物。

3.分類性提問:即啟發和訓練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

如可以給幼兒出示一些典型動物的圖片,讓幼兒觀察,然後可以提問“說說在這些動物中哪些可以飛?哪些會在水裡游泳?哪些只能在地面上生活?”。這樣提問能讓幼兒學會區分事物、認識事物。

4.假設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想象的提問。

如在讓幼兒看完一段遵守交通規則的錄影後,可以進行這樣的提問“如果錄影裡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規則,將會發生什麼?”,這種型別的提問,可以培養和發展的幼兒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5.選擇性提問:即對幾種結論進行取捨的提問。

如給幼兒看兩個情景片段(一個講衛生的孩子和一個不講衛生的孩子),然後提問“你認為他們誰是講衛生的孩子?”。這種方式的提問可以讓幼兒學會對比選擇,提高幼兒的辨別能力。

6.反詰提問:指對幼兒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斷進行反問。

如在幼兒看圖說話活動中,讓幼兒觀察一幅圖然後猜猜哪個是兔媽媽,等幼兒回答後就可以用反詰法問“你怎麼知道這個是兔媽媽的?”這種提問,可以促使幼兒進一步精確、仔細地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

(三)要注意運用問題提出的多種方法

1.問答法:老師提出問題,請幼兒一一對答。

2.補充法:一個幼兒回答老師提出問題後,其他幼兒可以補充。

3.搶答法:教師提出問題後,要求全體幼兒搶答。

4.設疑法: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為幼兒設定一些必要的疑難問題,以集中幼兒注意,激發、引導其積極思考。

5.討論法:當老師向幼兒提出問題時,讓幼兒進行分組討論,可選派代表發言,其他人可以補充。

(四)注意提問語言要有趣味性和針對性

例如:中班複習幾何圖形的活動,當教師出示了身體由幾何圖形構成的機器人後,怎樣去喚起幼兒的興趣呢?怎樣教他們學會正確的口語表達呢?當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教說:“頭是圓形,身子是正方形……”這樣太枯燥,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轉移。更有效的做法是讓幼兒把自己的身體和機器人對照一下,看是不是一樣。有趣的是機器人有個翹起的小辮子(天線),雖然這與認識圖形無關,但卻能引起幼兒興趣。繼而,幼兒會興致勃勃地說出圓形的腦袋、三角形的鼻子等各種圖形。這裡不僅需要教師生動的講述,還要教師啟發性的提問、親切的鼓勵、及時的表揚和糾正。

幼兒教師面對臺下幾十雙單純稚嫩的眼睛,提出的問題如同聖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千萬不得馬虎。所以幼兒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這樣就可以起到一針見血的效果,儘快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例如:一位教師發現幼兒平時在禮貌用語方面存在的問題後,有針對性地上了一堂禮貌用語課,課上教師提問:“早上見到老師或者其他叔叔阿姨,小朋友要說什麼呢?”、“爸爸媽媽來接你回家時你要跟老師和小朋友怎麼樣?”、“當別人幫助了你,你要……?(可用肢體語言提示幼兒)”、“不小心弄壞了別人的東西你又該怎麼說?”等。本課可以結合錄影進行教學,讓幼兒掌握如何使用禮貌用語。並且在提問時應使用和藹、溫柔的語氣,這樣會讓幼兒感到有親切感。

幼兒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篇2

1、提問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針對個別

課堂提問要使全班幼兒都能參與思考,但不同幼兒學習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方式有差異,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符合不同認知水平的,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要求。無論哪個班,都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現象——中等生佔絕大多數。因此,設計課堂提問時,要以中上等學生水平為主,在此基礎上將某些問題作一些深化,某些問題分層次,以便在課堂中向這些幼兒提出。總之應儘量使每個幼兒都有回答的機會,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例如:科學活動《光滑的玻璃製品》,所設計的提問“看看桌子上的東西,找找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幹什麼用的?”這是針對能力較弱的幼兒;“你還知道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幹什麼用的?”“你們摸摸、看看這些玻璃製品,它們是怎樣的?”是針對大多數幼兒的:對能力教強的幼兒可以問他們“我們來看看、摸摸,比較一下,玻璃製品和我們認識的塑膠製品有什麼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

2、提問後應給予幼兒一定待答時間。

據研究,從孩子傾聽問題——理解問題——言語組織至少需要2-10秒,依問題的難易程度而不同,如果請幼兒站起來回答,則依個人的性格特徵(內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異較大,從5秒到30秒不等。因此,教師的提問需要考慮到問題的難易、語言表達,孩子的性格等因素,給予幼兒充分思考的時間。但在實際中,有很多教師提問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僅1秒左右,這不僅沒有發揮提問激發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例如在故事教學中,當教師講述完故事後,往往會提“故事中有誰?”以此讓幼兒來了解故事中的角色,這些問題比較表面化,那麼等待的時間可短些,而且不用重複回答。像“你還能幫他們想出哪些更好的辦法?”這種發散性思維問題,教師可以多等一下,而且可以請多一點幼兒回答。

幼兒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篇3

提問,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教師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技能。如何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把教村中的內在機理、語言形式和思想底蘊展現在學生面前,我認為必須首先重視課堂有效地提問,提問的有效性。關鍵在於科學地設計問題。我覺得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注意一下幾點:

1、課堂提問要新鮮。

所謂“新鮮”,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有價值,出乎學生的意料,讓學生的能力得培養,能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2、課堂提問要誘導。

提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思維的出發點,因此地理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學生興趣、激話學生思維的。啟發性的問題能引起學生宅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透過比較啟發,一方面調動學生看書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確性,從而學習一些習作方法。

3、課堂提問要包密。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這種簡單機械的問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我們要由“小步提問”變成“大步提問”,一節課要有1到2個大問題從引起學生大塊地話動。要給學生留下大塊的思考空間,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4、課堂提問要設疑。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創新。因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思考。

比如,作為實習生的我們,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可以先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問題去預習新的內 容。也就是在新課匯入環節可以提出疑問。在講課過程中可以多增加小組活動讓學生主動的去思考,努力的去解決問題。

總之,好的提問能打破學生腦海裡的平靜,蕩起思維的層層漣漪。我想:民宅、開放、科學、平等的課堂有效性提問,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追求的,讓我們的課堂都成為有效性課堂,讓課堂上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個性的張揚、讓我們的學生在有效性課堂的者風沐浴下受益終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