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西方藝術觀念的重大轉變

西方藝術觀念的重大轉變

導讀: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現代藝術在觀念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傳統藝術相比較,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從模仿再現走向主觀精神的表現

多少世紀以來,西方人頭腦中的真實,就是環繞在他們周圍的可視的客觀世界,藝術的職責在於模仿再現這些真實的客觀物件。這種觀念起源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曾談到人有模仿的本能。作為一種美學體系,它則是確立於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還完善了這一真實的概念,以透視、解剖、明暗等科學法則發展和充實了再現客觀物件、描寫真實的藝術手法。藝術家們描繪人物、風景、靜物和一切可見的物件時,把模仿再現客觀物件作為繪畫和雕塑不可動搖的基礎。在他們看來,藝術不模仿客觀物件還成何藝術呢!

這種模仿客觀物件的觀念保持到19世紀卻突然受到嚴重的挑戰。照相術的產生和普及對模仿寫實的藝術構成了相當的威脅,造成了藝術家們的危機感。恰好這時,日本的浮世繪和中國的繪畫藝術傳到西方,東方藝術的表現性、平面感使西方藝術家眼界大開,他們看到,原來非寫實的、平面的和寫意性的東方藝術同樣有魅力!模仿寫實僅僅是一種藝術觀,衝破這種傳統藝術觀,藝術將會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塞尚、梵高等後印象派畫家首先衝破了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強調主觀精神的表現。至20世紀,這種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攝影、電影、電視等多種現代化手段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美術不再是反映和記錄客觀物件的唯一形象化手段。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學觀點及學說的影響,使人們的思想從對客觀世界的關注轉向了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興趣,發現了世界上最深奧最神秘的東西原來就是人的內心。模仿寫實描繪的只是客觀真實,表現主觀感情的繪畫描繪的則是心靈的真實。這種心靈的真實,正是藝術表現的新領域和新天地。於是,表現心靈的真實,表現純粹的主觀情感,成為20世紀上半葉最具突破性的觀點。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的出現,就是這種藝術觀的具體實踐。

二. 放棄了統一的絕對的美的標準

傳統西方藝術用模仿寫實的手法反映客觀物件,藝術家以敏銳的觀察去描寫自然界中各種真實形象,無論他們採用什麼風格和手法,也無論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他們造就的藝術品大都是具象的,同客觀世界相聯絡的。觀眾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一總以自然物件作參考去比較、認識和理解作品,以是否與物件肖似來評價作品。這種寫實的作品人人都能看懂,能接受。因此從古希臘到19世紀模仿寫實藝術發展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人們逐步建立起一種統一的、絕對的美的標準,這就是真實和優美。真實基於客觀現實,優美基於古典藝術在西方藝術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這種真實和優美的藝術標準,在人們的頭腦中影響極其深遠。

19世紀末之後,印象派衝破了模仿寫實的束縛,藝術家們面前展現出更加廣闊的天地,藝術除描繪真實以外,還可以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表現自我,表現夢幻,表現新的觀念;藝術除表現優美,也可以表現怪誕、醜陋、痛苦和不安。客觀真實固然感人,心靈的真實可能更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優美固然使人流連忘返,醜陋同樣可以使人終身難忘,回味無窮。正是由於醜的介入,藝術空間和視野才被大大拓展,藝術傾向不再是一元的、單向度的、唯美的,而是美醜並舉、善惡相對、哀樂共生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能以其優雅崇高流芳百世,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同樣能以其揭露戰爭的醜惡和殘酷名垂千古。

既然藝術放棄了描繪客觀真實,致力於表現人的內心世界,而每個人的內心和情感又千差萬別,難以捉摸。傳統藝術那統一而絕對的標準自然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怎能想象用一個亙古不變的標準來評價風神殊異的心靈呢?如果欣賞者仍然站在傳統藝術觀的立場上,以傳統藝術標準來看待現代藝術,他將無法懂得,或者說永遠也難以理解現代藝術。許多人之所以看不懂現代藝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仍然用是否同客觀物件相似及作品是否優美為標準來評判現代藝術,他們依然站在傳統藝術的立場和標準上來看待現代藝術,因而會有大惑不解或格格不入之感。

三. 強調藝術的審美功能和純視覺性

傳統西方藝術十分看重藝術的認識功能,注重它的主題和內容,把美術作為記錄形象和事件的最佳手段。在少有人讀書識字的中世紀,繪畫和雕塑成了講述聖經的形象化語言。那些情節性和故事性的作品中,美術承擔起了文學的部分功能。尤其是在我國,由於過去受到蘇聯藝術的深刻影響,人們更看重美術作品的主題和內容情節。當人們欣賞一件美術作品時,首先提出的問題就是這些人在幹什麼?這件作品是什麼主題?至於作品是否打動人,其藝術表現手法如何等審美範疇的問題就很少被人們關心了。

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藝術家越來越關注藝術的純視覺性和審美作用,在他們看來,各門類藝術應有各自的獨特功能。文學訴諸於人的思想,音樂訴諸於人的聽覺,美術則主要訴諸於人的視覺。藝術家的責任應當是探索色彩、線條、塊面、構圖等形式因素,而不是用繪畫、雕塑敘述故事。因此,藝術家開始強調美術的純視覺性和形式感,拋棄了它的文學性和故事性。印象派畫家便是追求藝術審美功能的第一批開拓者,莫奈、雷諾阿等人在選取題材時多從光線和色彩等繪畫形式因素出發,很少關注自己繪畫的主題和情節,難怪莫奈會不知疲倦地反覆描繪一個乾草堆或一座教堂。

20世紀上半葉放棄作品的故事情節、追求純視覺審美功能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藝術思想。例如馬蒂斯的許多作品就追求純粹的.色彩效果,康丁斯基的不少抽象作品,追求的是色彩、線條的表現性和音樂感。這樣的現代作品,對那些看慣了有故事情節和思想主題等傳統藝術的觀眾來說,自然不理解也難於接受。

四. 藝術的價值在於發現和創造

不同的時代,由於社會形態和哲學觀念的差異,人們有不同的藝術觀和價值觀。從古希臘到19世紀,在西方理性精神的指導下產生了與之相對應的藝術觀。這種觀念把藝術視為描繪和反映可視的現實世界.反映人類的崇高理想、記錄事件和形象的手段,視藝術家為具有相當的藝術技巧和特殊才能的人物。因此,傳統藝術的價值就在於它反映現實的廣泛性和真實性,在於藝術家的審美趣味和技巧的高低。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理性精神不再居於絕對權威的地位,生命哲學、非理性精神、精神分析學說等紛紛向它提出挑戰。況且現代社會又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認識、觀念等都在不斷髮生變化。既然一切都在變,藝術觀念自然也不例外。這就像人類的婚姻制度一樣,由於社會形態和經濟基礎的差異,婚姻制度由群婚、對偶婚、一夫多妻一直髮展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同理,理性精神下產生了模仿寫實的藝術,藝術的價值在於反映現實的廣度和深度,在於藝術家的技巧,現代精神下的藝術觀念自然會發生極大的變化。

現代藝術產生後,藝術觀念大大拓展,人們不再囿於技巧和模仿現實,而在藝術觀念、藝術表現手段、藝術語言等各個領域中探索創造。這時,人們意識到藝術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不在於技巧和內容,而在於不斷地發現和創新。這種創新的觀點一旦確立,人們的創造力便像被壓抑許久的火山一樣爆發出來。許多現代藝術家拋棄了傳統藝術技巧、繪畫方法和工具材料,大膽地開拓新的媒介領域,採用新的表現手段,甚至完全突破傳統繪畫或雕塑的觀念,使現代藝術以紛繁多姿的嶄新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

綜上所述,現代藝術在觀念上已發生了極大變化,我們認識和了解西方現代藝術,必須轉變觀念。如果一個人始終站在傳統藝術的立場上來看待現代藝術,就永遠無法理解它。

西方現代藝術是西方社會、工業化程序、哲學思想及現代生活的產物。它自19世紀末產生至今,已百餘年而經久不衰,可見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既不能簡單地將它斥之為腐朽、胡鬧,也不應當盲目地肯定和讚賞,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認識,然後再作判斷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