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創業

用火眼金睛審判創業者是否適合創業

用火眼金睛審判創業者是否適合創業

創業者:想法即行動的人

關於創業,不論是創業者本人,還是投資者,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看法,我只是儘量誠懇地表達我所知不多的內容。

如果你想清楚地理解創業再開始創業,那你就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了。成功需要際遇,但是創業者本人則需要無時無刻不在修煉,而修煉的方式是在路上,而不是在路邊。

怎麼一眼看出一個人是否適合創業呢?我跟許多創業者談過這個問題,其中有一個最靠譜的回答令我深為信服。

他說,不適合創業的人,就是那種一直在想的人,很多年過去了他們還是在想;真正的創業者往往是有一個新想法,馬上想把它做出來試試看的人,他們透過做事情,不斷地學習和自我調整,讓自己做事的方法越來越靠譜。

再簡單點說,適合創業的人是想到就會去做的人,不適合創業的人就是幹想不做的人,就這麼簡單!

你說什麼商業遠見啊,整合資源的能力啊,管理能力啊,那些不重要嗎?當然重要,但卻都是後面的事情。

不時有人討論,大學生適不適合創業,我覺得這根本就是一個偽問題。創業的人一直都在創業,而那些想要某種條件具備再出來創業的人,最後他最不具備的條件可能就是沒有創業者——他根本沒有修煉好自己,其他的都成了浮雲,這跟是不是大學生有多少關係呢?

不要怕事情小,哪怕是街邊練攤,網上開店,你也要比別人更有商業感悟,客戶意識,做到極致的服務體驗,這些小生意的經驗其實是操控大生意之前,創業者必要的自我修煉。

創業者:好學校裡的壞學生

在創業投資者中間,有一個玩笑話,是說你如果是哈佛、斯坦福的畢業生,我還要看看;你如果是哈佛、斯坦福的退學生,我就直接砸錢給你了!

一般來講草根創業者還是很苦的,處在爹不疼娘不愛的狀態。這就是說,政府也不支援你,投資人也不理睬你,客戶甚至都不給你好氣受。如果你沒有受過足夠好的教育,可能跟把持這個商業世界的那些精英交流起來有點困難,也沒有什麼資源,老會覺得自己是個圈外人。

去名校讀書重要嗎?當然。它不僅證明你很聰明,還證明你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畢竟創業其實並不是絕對叛逆的人乾的事情,它仍然要遵守一些規則,甚至是忍辱負重地上路。名校還意味著你有一個好環境,可以結識很多對你有幫助的校友,意味著你可能結識最初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

但是,名校讀書並不意味著你就自動走上了創業的程式,如果要在上名校和創業之間做選擇,真正的創業者往往會直接選擇後者,即便是上了名校,你也要知道,在中國名校裡的那些學生,他們的第一選擇仍然是去國有單位或者500強的大企業,創業文化在中國最聰明的學生中間遠遠還不是主流。所以,就今天創業者的情況來看,儘管他們往往出身名校,但更是好學校裡的“壞學生”,從未停止過折騰,如果只是循規蹈矩地學知識而已,他們的野心早就消耗殆盡了。

今天的創業者,尤其是那些要在資訊服務產業開始的人,往往不像早年那些出身草莽爬上福布斯榜的人了。他們需要更好的背景,而教育背景對年輕人相當關鍵。即使沒有機會讀上名校,也要知道在自己的創業路上與優質的資源連結。比如與著名的企業形成夥伴關係,比如參加更多業內聚會,認識一些有頭臉的投資人等等。創業是個社會領域的極限運動,它不是一個自閉青年的遊戲。

創業者首先應該是一個極熟悉遊戲規則的人,而不是個異想天開的人;然後還要成為一個會打破規則的人,創業的核心仍然是創新,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會逐漸喪失競爭力。而“好學校中的壞學生”這一點最能說明目前適合創業者的教育背景。“壞學生”不是說道德敗壞,而是說這些人是有創業覺悟的人,他們會不滿足於“好學生”只是聽話考高分那一套。

家庭管理者

考察創業者的家庭背景,他們大多數人的家庭經濟背景都不是太好或者太差。在中國,太好的家庭經濟背景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獨立的意識;太差的家庭經濟背景,則使人失去安全感,個人沒有安全感的人是很難走上創業路的,對掙錢的過於飢渴,也不是什麼好事——創業也許是掙大錢的方式,但絕不是掙快錢的方式,打工掙錢要容易多了。

從家庭成長背景來說,創業者們往往遇到的'是這樣的家長——他們有寬鬆與嚴格的兩方面:在孩子將來的人生大方向上,他們給出了寬鬆的選擇環境,這些孩子往往從小在學業、活動、感情等各方面都是自我管理者;但是,一旦你定下了各種目標,他們又會嚴格監督,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目標負責任,用目標嚴格地要求和約束自己,不能讓他們形成對自己人生計劃敷衍塞責的態度。

這樣的家長是非常少的,中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都會遭到極強的個性壓抑。那些不錯的創業者,往往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倖存下來的少數個性未泯的稀缺物種。這源於他們往往是家庭管理者,而不只是甘當受害者的角色。

我們說一個人聰明,甚至是某方面的天才,常常是因為這個人更早地找對了自己擅長的領域,初步地證明了自己,由於自我認可和獲得了外部認可,他們更有信心,就會越走越順。我們說一孩子笨,往往是一種過度挫折教育的結果,使他很小就喪失了追求個人才能發揮的意識和動力,往往掙扎在別人對他的刻板要求中,越走越差,最後對生活心灰意懶。

其實人的才能是多元化的,這種才能不僅表現在數學能力、文字能力等偏狹的領域,有些人也許有溝通的才能,有運動的才能,有各種藝術感覺的才能,反思的才能等等,而這些才能在一開始就被嚴酷的學校或家庭教育環境給扼殺了。

中國人一向講究“家和萬事興”,也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那些有志於立大業的人,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成為“家庭管理者”,我遇到不少創業者,其成長環境不能說不惡劣,可能會有家庭內部的激烈衝突,但是他們往往會主動地進行家庭環境的管理,與父母更好地溝通,更好地鬥爭,從而獲得一個環境來讓自己有機會選擇個人自主的未來事業方向。

長成創業者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管理未來的公司也許並不比管理自己的家庭,與自己的父母達成妥協和共識更難一些,如果你一直在為此苦惱,請先從管理自己的家庭開始初試身手。

生活在創業頻道

創業者往往是一些生活經歷豐富的人,而且追求人生的多元體驗本身也是創業的一個強大動力。但是回頭來看,他們豐富的經歷往往具有階段性。也就是說,他們可能這一段時間愛好做這個,那一段時間愛好做那個,而且往往每種愛好都能到達一定的深度而不是浮皮潦草。畢竟,創業者也不是每個人都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一生要做的那件事是什麼,也很少人只是創業一次。

有些人一開始就講究生活的平衡,不僅要創業,還要多參加Party聚會、逛夜店、到處旅行,他們謂之為多元平衡的生活方式。可是這種人往往並不是想要創業,而是更羨慕成功創業者那種名流的生活方式。

想做企業家和想做成功企業家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種態度。當然,創業的人幾乎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成功,獲得超額的經濟回報和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能夠有富豪和名流的生活方式。但是,做企業本身應該是他最大的樂趣和最大的痛苦,他應該更專注於這件事情本身,這樣的人往往一開始很難奢談生活的平衡。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要投入到所開始的事業之中去,就是參加的各種聚會,也大多是為了事業發展的目的去交流獲取更多的資訊,更多的資源,或者說投身於這種事業的激情,讓他們無暇顧及一般人所謂的生活平衡,這也是創業的代價,創業並不總是在講各種故事,而是在全心全意地投入把一個故事變成現實本身。

一個喜歡在不同頻道間換來換去的人,是很難創業的,創業本質仍然孤獨,甚至有些單調,對於無法沉靜下來的人,可能要謹慎嘗試。

世界本質上是荒謬的,但是區域性仍有清晰的邏輯。創業如何成功,其諸多要素很難預知,但是一個創業者如果沒有自己極強的人生邏輯,終究是一個不靠譜的空想者。

我寫這一篇文字,也許對創業走上正軌的人而言沒什麼實際意義,但是對那些想要長成創業者的人或許有點啟發。

對於大多數創業者來說,創業成功是需要時機的,但是創業者永遠是創業者,而不是人生突變的產物。希望那些有志於創業的人早點上路,不是在焦慮和糾結中錯過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