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林/牧/漁

農村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及對策思考

農村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及對策思考範文

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扶助農村弱勢群體,儘快使他們擺脫貧困,逐步達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後農村經濟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分析

農村弱勢群體的產生,既有農村弱勢群體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在按勞分配的社會經濟制度下,自力更生的能力薄弱是農村弱勢群體產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農村弱勢群體是一定社會經濟環境下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重大的社會變革和經濟轉軌的歷史時期,人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弱勢群體逐步形成,弱勢程度不斷加深,社會經濟因素產生了重大的作用。

1、農村弱勢群體是經濟落後的歷史延續。農村弱勢群體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較弱,經濟收入嚴重偏低,有自然因素或偶然因素創傷的原因,但總體而言是長期以來、甚至是幾代人以來,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導致家庭經濟狀況積弱難返的結果。農村弱勢群體科學文化水平低,觀念僵化,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反映了長期以來農村弱勢群體經濟狀況惡劣,無力顧及教育的歷史;農村弱勢群體中孤寡老人、生病或有生理缺陷的人口較多,缺乏勞動力,折射出長期以來農村弱勢群體生活質量低下,以及婚姻弱弱結合的歷史;由於生存和發展能力薄弱,農村弱勢群體容易因偶然因素的打擊一蹶不振。

2、自然環境差、生產結構單一。農村弱勢群體中的多數人口分佈在貧困縣,這些貧困縣多數地處多災、乾旱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極差,遇到嚴重自然災害,往往造成生產受損,農民減收,貧困加深。同時,由於貧困縣農民生產結構非常單一,所以大多數農戶都是從事種植業生產,一旦遇到災情,生產自救的能力幾乎沒有。

3、市場經濟體制對農村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構成了巨大挑戰。改革開放以來,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逐步出現了產品供過於求的局面,市場競爭趨於激烈。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作為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經營的成敗由市場決定。由於農村弱勢群體存在觀念落後,競爭意識差;資金短缺,生產投入嚴重不足;老、弱、病、殘人數較多,勞動力數量不足,文化程度較低,素質較差;勞動工具簡陋,生產技術落後;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等問題,生產經營能力較差,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4、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成為農村弱勢群體自力更生的重大障礙。在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業仍然是效率低下的傳統農業,已成為比較效益最低的弱勢產業。農村弱勢群體以趨於零效益的糧食種植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增加收入的難度巨大。為了提高投資效率的需要,國家投資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對城市來說十分緩慢,農村居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嚴重偏少,增加收入的渠道很少。收入較低的農村居民更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教育、養老等社會補貼,家庭拖累沉重的農村弱勢群體難以集中有限的人力和財力去自力更生。

5、社會分配製度不完善,農村弱勢群體的弱勢程度加深。由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形成的收入差距有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在現階段的經濟轉軌時期,社會初次分配的秩序還相當混亂,因行業壟斷、城鄉分割等不公平的非市場因素導致了巨大的收入差距,農村弱勢群體的弱勢程度加深。在再分配領域,國家未能透過對高收入者徵稅、對低收入者實行轉移支付的手段對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巨大的收入差距進行有效調節,對低收入群體缺乏有效的保護,特別是缺乏對農村弱勢群體的有效保護和援助。

6、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勞動力嚴重不足的農村弱勢群體農戶生存困難。農村沒有類似城市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的民政救濟、五保戶補貼等制度的實施也因經費來源不足收效不夠大,勞動力嚴重不足的農村弱勢群體農戶仍然生存困難。

二、扶持農村弱勢群體的對策思考

為了全面建設和實現小康社會,有效地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等問題,需要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採取多種措施來關注和扶持農村弱勢群體。

1、農村扶貧方法要創新。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加入wto,對農村弱勢群體的扶持方法也要創新。樹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思想,實現扶貧方式向符合wto規則的轉變,由發展生產為主轉向綜合開發,全面發展;要以市場體系的建設和技術開發為重點。(1)透過收入調節手段,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在貧困地區優先實施良種補貼和其他新技術應用的補貼;減免農村弱勢群體糧食生產稅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贏利水平;(2)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減輕農村弱勢群體在生產條件改善、子女教育方面的負擔。比照城市將貧困地區農村的社群管理費用,改由國家承擔,減少鄉村對農民的收費;(3)向貧困戶和貧困地區更多提供技術資訊服務,建立資訊服務網路和機構。(4)立足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選準、開發優勢專案,以實現土地產出的效益最大化。

2、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農村弱勢群體的保障問題僅靠一家一戶是無法解決的。因此從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入手,強化村級組織功能,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積極幫助、扶持有脫貧致富願望和條件的弱勢群體儘快脫貧致富,。在搞好村級班子組織、思想建設的基礎上,引導農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為廣大農民特別是那些弱勢群體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搞好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從而使集體經濟在較短的時間內有一個大的飛躍,依靠集體的力量改變貧窮面貌,走向共同富裕。

3、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改善農民生產經營環境。一是要逐步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促進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實現城鄉聯動和協調發展,並使農村勞動力享有均等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三是大力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減少農業人口數量;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的二、三產業,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五是增加農業投入,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對傳統農業的改造,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4、加快勞動力轉移是重要途徑。對於低收入農民家庭的勞動力轉移,政府應該強化服務,在促進勞務輸出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是要積極引導。搞好勞動力供求的資訊服務,培育勞務中介組織,加強勞務輸出與用人單位的對接,增加針對性,減少盲目性;二是開展就業培訓。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靈活的方法,根據市場需求和不同行業的用工需要開展定向培訓,提高轉移勞動力的勞動技能,法律和職業道德意識,增強競爭能力;三是加強支援。對由於經濟困難不能外出的勞動力,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援。在農忙季節為勞動力轉移的家庭提供生產服務;四是提供保護。貧困農民打工在外,仍然是弱勢群體,經常受到工資拖欠剋扣,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職業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這方面除國家積極為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環境外,貧困地區的政府也應該有所作為。要納入政府行為,有領導分管,有部門負責。

5、深化改革,構建效率與公平相協調的社會分配機制。一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分配製席改革,既要使資源在市場調節作用下實現最佳化配置,又要兼顧社會公平,使城鄉差距、城鄉內部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二是在初次分配方面,消除行業壟斷、城鄉分割等非市場因素作用,實現資源要素的最佳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三是在再分配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利用稅收槓桿加大對高收入群體的收入調節力度,建立收入調節基金,制定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護和援助農村弱勢群體,特別是要解決農村弱勢群體中的貧困戶的溫飽問題。

6、加大對農村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改進扶持方法。一是增加資金投入,改農村扶貧為農村扶弱,將農村扶貧範圍由絕對貧困人口擴大到農村弱勢群體;二是改生活救助為生產援助,使扶貧方式由現金和實物援助為主轉變為培育自我發展能力的援助為主,擴大在技術、專案、培訓、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三是加大教育援助,有效促進農村弱勢群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四是將農村弱勢群體的援助納入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中加以考慮,農村重點專案和產業化專案應優先照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

7、在全社會形成共同關愛改革中的弱勢群體的環境。弱勢群體是市場競爭機制作用的產物,在現階段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既然有競爭,弱勢群體與優勢群體就是相對存在的、不斷變化的,“沒有常窮久富家”。他們都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也是改革主體的組成部分。但如果長期以犧牲一部分勞動者的利益去換取和維護另一部分勞動者的利益,那就決非改革的初衷和要求,也有悖於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提倡各級領導特別關注,優勢群體透過贊助公益事業、光彩事業、開闢就業,積極救助,全面實現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