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總結

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總結

摘要: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隨著中小學多媒體教室和校園網路的建設發展,在語文教學中也被人們廣泛的運用,但因語文學科教學自身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使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走入了太多的誤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的運用中,並不是運用得越多越好。在教學中還應堅持考慮“四個需要”: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最佳化教學手段的需要。還要認知“輔助”含義,分清主次,這樣才能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恰到好處。本文就如何走出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中的誤區,更有效的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作一番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多媒體,語文教學,輔助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習的視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工具手段。順應時代要求,先進教學手段的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越來越明顯。它以新穎的形式,強大的功能,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合理的使用多媒體可以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它在實際運用中與語文教學本質的一些背離。

一、計算機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的誤區。

1、正確的現代語文教學觀:觀念而非技術的現代化。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是媒體運用的現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化資訊科技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美好的前景,然而決定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資訊科技的應用可能促進語文教改,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關鍵在於使用者教育觀念是怎樣的,一個觀念落後、只知“滿堂灌”的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找到了一個更有效的灌輸工具,教學的過程由“人灌”變為了“電灌”。課堂從普通的教室搬進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由講解員變為了放映員,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不是"教"師,而是"導"師,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人,教室不是教師的講堂,而是學生的學堂。語文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目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念要以資訊科技的發展為依託,正如何克抗所說:"沒有資訊科技就沒有建構主義的出頭之日,就沒有建構主義的廣泛影響","建構主義理論天生就對資訊科技情有獨鍾",可見資訊科技的運用也只有鍾情於建構主義的語文教學觀念,才能在改革語文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2、運用現代資訊科技,促進自主學習:“輔學”重於“輔教”。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如果僅基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象、直觀、易懂、易記,以此來加大課堂的資訊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學生的想象、以視聽取代學生的朗讀、以多媒體對學生多種感管的刺激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那就太膚淺了。在本質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根本的優越性,是改變學生由聽"口傳"所形成的被動地位,到學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對媒體展示的資訊進行觀察、加工和處理,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再是圍繞"教"而進行的,而是關注學生的"學",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不是輔助語文教師的"教",而且輔助學生的"學"。

首先,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可以把多種媒體融合在一起,直觀的展示事實、虛擬現實,利於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的情趣,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熱情。

其次,多媒體計算機的互動性,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多媒體網路提供資訊的豐富性,有利於最佳化學生語文知識的構建,從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的保障。要達到以上的要求就要求學生有獲取資訊和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把資訊科技作為學習的工具。掌握資訊科技這一學習的工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特性進行有利於實現培養合作精神並促進高階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利用超媒文字特性與網路特性結合進行有利於實現培養創新精神和促進資訊能力發展的探究式學習。透過課程整合,可以使計算機輔助教學,推進語文教學的改革,發揮其神奇的作用。

綜上所述,計算機輔助教學要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觀,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並促使學生把資訊科技作為自己學習認知的工具,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就能走出誤區,推動語文教育的現代化。

二、語文教學的特徵。

1、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和領悟力。因此,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應該以語言和文字為本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將視覺、聽覺有機融合,提供教學所需的視聽形象。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語文能力的轉化階段(語言文字內化階段和語言文字的外化階段)的不同特點,合理使用多媒體。

(1)語言文字的內化階段。

語言文字的內化階段也就是由接受語言文字的刺激,經過理解和識記將語言文字轉化成一種語言思維,經過對語言思維的分解剖析歸納整理到最後形成審美共鳴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要慎重使用視聽形象,如果不合理使用視聽形象可能會剝奪學生感悟語言的機會,使他們跳過對語言的理解、識記,錯過對語言思維的分析整理,直接透過視聽形象獲得對課文內容的審美感受和評價。

其次,還會使審美感受趨向統一,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因為學生經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識記,經過對語言思維的整合分析,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審美主體的大致形象。這一形象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形成的形象各不相同,這種審美形象的個性化和不確定性正是文學之美的體現。使用多媒體視聽形象後,雖然學生心目中模糊的形象清晰了、確定了,但學生的審美個性卻泯滅了。文學藝術的美感也就此而消失。

“明湖居的書聲”響在耳邊,“大觀園的林黛玉”出現在眼前,心目中不確定的形象終於有了著落,但想象發揮的再創造空間也同時被這統一的形象填滿了,這樣是不利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的。

(2)語言文字的外化階段。

語言文字的外化階段也就是經過語言文字的具體應用,而使主觀情緒外現的過程。而在這一階段,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視聽形象調動學生的情緒興趣,為語言表達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特別是當教師的語言不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時,可以藉助多媒體的視聽形象,為學生創造一個立體的、多方位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情境,在強烈的刺激下充分調動內在情感,展開無限遐想,以推動語言思維和語言文字的組合。也就是說,在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課堂教學中,在語言文字內化階段要慎重使用多媒體提供的視聽形象,以避免視聽形象對語言文字的衝擊;在語言文字的外化階段則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視聽形象調動學生的情緒興趣,為語言表達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2、注重情感教育。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工具,在教學中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但它亦只是實施教學的一種手段,不是唯一的,不能說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使用功能,會致使學生感覺是看教師演戲,教師只是一個“解說員”,形成“以機代人”或“以機代教”,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個性。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本教育,所以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重視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比以機代替更為重要,憑藉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生動的講解,透過靈活的或適當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行之有效,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3、注重課文的朗讀。

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多讀是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因為中學生正處於人生記憶力最旺盛的階段,這個年齡智力和技能的主要優勢就在於記憶。學生讀的次數多了,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也會逐漸加深,不但可以鍛鍊其記憶的能力,又可以發展其思維能力,有助於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利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往往會形成教師的一言堂,由於人機交流方便,介面好,操作方便,教師往往只注意完成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上很少注意到朗讀這個重要環節,往往一節課下來學生只需要注意螢幕上出現了什麼就可以了,很容易形成疲勞,也不能有節奏地調節課堂氣氛。

三、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適當運用,應考慮“四個需要”。

1、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

現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認識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過程和規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現象到本質、由直觀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種內在的認知需要,而這種認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觀現象首先引發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抓住認知時機,運用得適時、適度。傳統的教法較少顧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被看成被動的知識灌輸物件,“滿堂灌”的現象較為常見,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多媒體輔助教學互動性強,操作介面豐富活潑,而且可以產生出一種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互動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培養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比如講授科技性說明文,如果首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地展示事物特點,從結構到功能、到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觀、更逼真,使複雜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那麼,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2、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

華東師大教授袁振國認為,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這是很有見地的。是否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根本區別之一,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落實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中,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中。一般認為,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由於課件設計的具體直觀、形象可感,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定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這樣,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應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教與學兩類活動在時間上具有共時性,並隨時產生互動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積極能動的參與者。主體性教學是讓學生在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中,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透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主動發展,這正是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體現。無可否認,傳統教學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實踐證明,它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效果顯著。

可以說,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於強化教學過程的民主性和開放性,也就是為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圖、音、文互動的特點,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創設巧妙的情境,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參與意識,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開放的活動環境。這當然比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優越得多,也更容易實現學生求知過程的“主動化”。例如,在複習課中,如果教法陳舊,照本宣科,沒有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必然感到枯燥無味,沒有學習的勁頭。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互動性強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根據複習內容的知識點設定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搶答題、辨別題等,採用一題多解、改錯、討論、自測、表演、競賽等方式,將有利於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更能鼓勵學生探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同時透過提問辯論,質疑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學習過程,思維的質與量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4、最佳化教學手段的需要。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很難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教學手段單調、呆板,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造成學生學習興趣淡化甚至厭學。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最佳化語文課堂教學手段,使之多樣化和現代化。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的,即為最佳化課堂教學手段服務。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更靈活地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最佳化教學手段,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教學成效。

四、總結。

語文多媒體教學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我們只有分清主次,並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真正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