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金融/投資/銀行/保險/財會

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分析

有關個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分析

一、人力資本的概念

“人力資本”最初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研究美國經濟中物質資本存量與產出差距在不斷加大,出現鉅額餘值時使用,並由此產生了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及以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力資本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在隨後的近半個世紀在西方發達國家牢固樹立起了“人力資源是第一資產”的理念,並掀起了人力資本研究的熱潮。

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指透過人力投資形成的、體現了個體或群體的知識、技術、能力等,並能夠為其帶來長期收入來源的生產能力。

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資本化了的人力資源。馬克思曾指出,資本的本質屬性在於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人力資本既然屬於資本化形態,當然就不例外了。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希望能在將來獲得回報(如透過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產力)。

本文主要討論透過正規教育(學校教育)形成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問題。

二、人力資本投資決策:

(一)、是否繼續投資的決策:

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

下圖顯示了學校教育投資的可能分析。一個人面臨兩種選擇:需要S年全日制學校教育,在完成後如果就業,會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齡,比如65歲。更一般地說,年齡T。學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學費、書本費等K。另一選擇是不接受學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賺得工資W0,(從決策開始到退休年齡T)。

這裡有一個假設前提:沒有能力限制,沒有退學風險,收入在整個工作年限內不變。工作經驗與決策無關,沒有失業風險(見圖1)。

假設投資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機會成本W0(可能賺得的工資)。而放棄的收益即機會成本是成本中較大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比較兩種方案中整個生命週期貼現收入,選擇貼現收入較高的方案。我們還可以將不接受學校教育的收入從接受教育的收入中減去,如果結果為正,可以預測該個體會選擇投資於學校教育。在第一個S年,每年的差距為-K-W0,

該個體必須付出學費和書本費等K,並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為機會成本,即由於選擇了教育而放棄的收入。W0 K為每年的投資成本。從整個生命週期看,貼現後收入為圖中的'B C,在S年之後,兩種收入流改變:獲取Ws(超過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額Ws-W0為教育帶來的利得。較高的年收入是由於學校教育。同樣考慮折現,可以發現貢獻於整個生命週期的收益差額為A。

如果由教育決策帶來的終生淨收入為正數,或所得利益(Ws-W0,從年齡S到年齡T,貼現後)大於投資成本(W0 K,從年齡0到年齡S,貼現後),那麼該個體會選擇學校教育。如果人們可以以市場同期利率進行借貸,則該市場利率為折現率。進一步分析,如果給定受教育的年數,與工資增加Ws-W0相對應的年回報率(學校教育的回報率)是投資決策中必須知道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於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會產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長,這個增長的百分比則是教育的回報(Mincer,1974)。為了計算它,理論上必須知道某人實現的收入並等到退休。

關於是否投資教育或繼續投資教育已經有許多公式化研究,美國人口經濟學家恩格爾曼認為,人力投資的時間比較長,難以根據已知的投資期限來計算投入量與收入量,為此,他把投資期限限定在一個時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擴充套件到其他時期帶來的收入,用來分析教育(正規學校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公式為

(二)最佳投資的決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學校教育年限不斷延長,邊際收益(每延長一年增加的收益)會下降而邊際成本會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現在邊際成本線與邊際收益線相交的那一點。如果教育年限超過S*,則產生的額外成本要大於額外的收益,此時再選擇學校教育從經濟上來看是不理性的。上市公司委託理財投資核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