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歷史書的讀後感

歷史書的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書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1

我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歷史的選擇》這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中國改革30年來,歷經的苦寒和風霜。這就像那梅花呀,在風欺雪壓面前,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

歷史選擇了中國,因為它的民族有團結的力量。中國,一個曾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曾飽經風霜的國家,但它並不懦弱,它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選擇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這種精神,讓歷史選擇了它——東方一隻永恆的雄獅。

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個憤世嫉俗,報國無門的臣子,用孤憤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歷史的鉛華,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壯語成為後人追求理想的動力,錚錚鐵骨的他被後人所景仰。

正是這些在漫漫歲月裡歷史堆疊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國擁有了如此深遠的文化。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蹟被中國所創造,甚至成為絕響我們文明的精髓,我們人民的勞動成果,卻被英法聯軍一把火毀去,我們的萬園之園就這樣隨風而去,中國文明猶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國,這座沉穩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湧而出的生機與綠意。歷史選擇了中國,人類並不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一座永遠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澱都是千年傳統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出綠色的能力。千載興衰風雨,你,靜靜地佇立於萬千蒼生之上,仰天長望,你如此浩瀚。歷史選擇了你,我的中國,永遠的中國。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2

在讀完了《品三國》之後,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趨勢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比如,三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國》的開場白《大江東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所謂歷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但歷史形象不代表歷史真相。每一段歷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卻相當困難,因為歷史離我們太遙遠了。

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國演義》。

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形象,我們稱為民間形象。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也許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會有不同的民間形象。例如一部歷史劇拍出來以後,對於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演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那個演員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卻說扮演得一點也不像。那你又憑什麼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什麼樣子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判斷一個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的好壞,在於他平時對那個歷史人物的瞭解,他了解那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氣質,再結合演員的相貌來斷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種性格和氣質的人。但是我堅持人不可貌相這個原則,因此我不大愛評價歷史劇中的人物。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3

這是一部令我蕩氣迴腸的書籍,這本《三國演義》是我的最愛。在書裡描繪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戰爭,無數的豪傑英雄,血灑疆場的將軍美人無不讓人怦然心動。可是細細的品位三國,就能感受到這是人性的五味雜陳。生動的描繪了在那個時代政客梟雄們對於國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歡武聖關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個正義的化身。勇猛且充滿了智慧,剛毅中帶著一位將軍的英雄氣概。我喜歡他的義氣,可以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從和劉備結拜後,便死心塌地的為他征戰,數十年來立下了赫赫戰功。

對於他的朋友他能夠坦誠相待,推心置腹,從不耍奸計。對於敵人他能夠常懷仁德之心,以德報怨,銘恩於心,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彰顯了他的大義。最終以勇猛善戰,義薄雲天,忠心護國而成為一代名將。

我十分敬佩關羽,他是我學習的榜樣。他讓我學會了正義,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對於朋友,要真誠相待,以心相交。對於國家我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忠於祖國,要為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做一個像他一樣愛國的人。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4

在寒假裡,我讀了一套具有歷史特色的書,講述的是古代歷史發生的大事,許多故事耳熟能詳。

《上下五千年》先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到炎帝,黃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劉邦項羽,到三國,最後到清。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很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悠久,擁有燦爛文化的民族,瞭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未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

在這262個故事裡面百裡挑一,我最喜歡其中的王允計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惡霸,他亂砍亂殺,還搶奪百姓們的錢糧。那些被他殺死的百姓不計其數,搶奪來的糧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邊有一個乾兒子,他力氣特別大,射箭騎馬的武藝,十分高強,他就是呂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帶著呂布,做他的保鏢,大臣們看呂布在身邊,沒有機會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卻想到了一個計謀,雖然呂布是董卓的乾兒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呂布,呂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過去,呂布十分氣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見時機成熟,王允提出了殺董卓的計謀,呂布決定跟王允一起幹,董卓進長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車,呂布舉起長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興高采烈,把自己的錢拿去買大魚大肉,慶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是個博學多才,鞠躬盡瘁,有勇有謀的人,他還是個十傳百,百傳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讚美了古代人的勤勞與智慧,也讚美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看看這本書吧,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令你回味無窮。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5

在我們初中學語文的時候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給我們強調,史書一般分為兩類一類叫通史即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另一類叫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這段話被我奉為真理,為此形成了我基本的歷史觀。直到我看到了《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在書中描繪了以萬曆在他的即為的第十五年為起點描繪了萬曆、張居正(雖然張首輔已經駕鶴西遊5年有餘了)、申時行、戚繼光和海瑞在這一年前前後後的人生變化,描繪了一幅帝國黃昏的眾生相。如果說以往的史書都是宏觀歷史的化,那麼這本書應該可以叫微觀歷史了。

在萬曆十五年年發生了以下事件。這些事情之間究竟有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歷史大輪迴的神秘力量在安排這一切吧。事件一:戚繼光死了。就像黃仁宇先生的評價,戚繼光的死,我們失去了使軍事在世界上保持領先的機會,而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的國運。32年後,大明的軍隊與努爾哈赤所部交鋒,沒有戚將軍所強調的紀律及苦心擬定的戰術的明軍眾不敵寡,一舉喪失了明金對峙時期大明的優勢,而後八旗軍作為新生力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個人民的偶像,中華民族的門神走了,雖然海瑞不是一個會辦事能辦事的官員,但我認為他的存在是一種象徵,象徵吏治的清廉,象徵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並且終大明王朝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高階官員;事件三:一直勤政的萬曆突然在這一年開始了長達32年的怠政工,我認為這是三件事裡最嚴重的一件,從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時行撐著,大明的國力還不至於江河日下,申退休後可以說明白人都死光了,從此大明一步步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看完此書我不經想,假如戚繼光多活幾年,能和孫承宗並肩剿滅大明的內憂外患嗎?如果海瑞多活幾年,那麼一個清廉的偶像,一個頑固的鬥士依舊會同官場上的黑戰鬥到底,大明還會死魚內憂外患的國庫空虛嗎?假如萬曆依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那麼萬曆年間中華大地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會迅速發展,中國會是世界第一強國嗎?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有很多缺憾,沒有假如。所以我說,自755年繁榮的中華謝幕後,1587年昌盛的中華又一次凋謝!這一年是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帝國由盛及衰的一個標誌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無關係的事件,聯絡起來便註定了歷史的滾滾洪流。

歷史就是一個滾雪球的程序,好的積累就能及盛,反之則衰。結合我們工作,我們有了這麼多的基礎資料,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發生的裝置型別,部件型別,發生的'條件等等執行人員能分析出缺陷是怎麼來的,而檢修人員能研究出缺陷應該怎麼送走,透過一點一點的資料積累,那麼我們的缺陷率肯定會降低,缺陷消除率也會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們的工作質量?當然說比做來得容易。企業的興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樣,匹夫有責!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6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冊書,名字叫《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記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和輝煌成就。讀它的時候的我彷彿穿梭時光隧道,看到了飲毛如血的遠古時代和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我被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動。我清晰地記得“神農氏勇嘗百草”這個故事,遠古時代,人們只食用動物,不吃植物,飲食單一,結果病魔肆虐侵襲人們的身體。神農氏看到這種情況,就想著要改變人們的這種狀況,他看到山上長滿的草,忽然想到:為什麼人們不試著吃植物呢?

於是神農氏鼓起勇氣,嚐遍了山上所有的植物,邊品嚐邊記錄邊總結:發現有些植物味道甜美,非常好吃;有些植物味道不錯,但吃後嘔吐腹瀉,身體有不適反應;而有些又難以下嚥。他把這些都一一記下來並告訴大家。他又想:“為什麼大家要大老遠的去採集食物呢?而不在家門口種植呢?於是他又摸索總結植物的生長規律,教人們種地種莊稼,開闢了中華農耕文化的源頭。從此,人們的食物更加豐富了,生活也更穩定了。神農氏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實踐,善於總結,就會取得新發現。運用到生活中,小則幫助家庭,大則幫助社會進步。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7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只是依稀記得他的“大歷史觀”。由於孤陋寡聞,不能從專業的角度解釋“大歷史觀”。最初我覺得歷史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既然是發生過的事實,那麼歷史書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歷史事件羅列出來告訴人們過去曾經發生過些什麼。人們掌握的史料越詳細,就越接近歷史"真相"。後來才知道書寫歷史時還有所謂的"歷史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對歷史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眼中的史實是不同的。大概這也就是方法論上的差別。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歷史觀。所謂的大歷史觀就是注重歷史事件背後的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而不糾纏於具體的人人事事,因為所有人物的"賢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歷史發展的程式"。

以前,屢次在書攤上和那本書擦肩而過,直覺固執地認為《萬曆十五年》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其實該書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

書,特別是一本沉澱了歷史精髓的書,是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拿到書的時候,裝幀顯得很樸素。相對其他小說類讀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滲透出深邃的歷史。於是就一天看一點,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湧過。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模範官員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到活祖宗萬曆皇帝,無不敘述了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飽受煎熬,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這些人最終都沒有功德圓滿,甚至身敗名裂。張居正最終被查沒,萬曆自己死後也無法同最愛的鄭氏同陵,海瑞則在大家的摒棄中掙扎……“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引自書中的話。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8

學習與興趣的結合,可以讓愛玩的人學習,還可以是書呆子找到樂趣,世界就是那麼神奇。單獨對待某件事物事物,也許你會覺得它很無聊,但是當許多事物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它很有趣了。

歷史是一個充滿色彩的故事,但是卻被人們用文字描寫的如此單調,也許也只有史學家才會去看了。那豈不是可惜!

歷史是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演員,有動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臺,就有人承包,恐龍滅絕後,人類就承包了這個舞臺。億億萬萬個人都在臺上出演過,有的人被歷史記住,他的光榮事蹟也唄刻在了歷史長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這急流漫無目的漂浮著的無根草,被沖刷掉,被無情的忘記,但他們也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臺上的一個演員,歷史的參與者,至少,他們活過。

這天,我終於一個與歷史色彩媲美的書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一本運用小說手法寫出來的史書。書很厚,有五本,但是我讀了,我第一次這麼認真的讀完這麼多的書,只因為我感興趣。

也許,讀完了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對明朝的歷史有多麼詳細的瞭解,但在這本書裡,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為其折服。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迴圈,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著歷史的軌跡。

書寫的不好,就沒人會去欣賞,只有好書才會被人們細細品味。

歷史書的讀後感 篇9

今天我讀了《中國歷史人物叢書——劉秀》,學到了很多知識。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他所開創的“光武中興”是中國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劉秀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帝王,有很多東西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鑑。

首先,自己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現在自己雖然只是一名小學生,但是也要有遠大的志向,從現在開始更加刻苦學習,鍛鍊自己,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其次,自己學到了面對困難挫折不放棄。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有的人就被困難挫折所擊倒,但有的人卻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要更加磨練自己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與挫折。

最後,自己學到了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但是面對別人犯的錯誤,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