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一堂歷史的公開課的反思

一堂歷史的公開課的反思

20xx年12月8日,我參加了嘉興市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比賽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在整個比賽的過程中,從準備到上課到觀摩其他教師的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這裡與同事們共享我的一點點的心得體會。

一、課堂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

可能我們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在用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在上課,即以教師的講解為核心,以考試為根本目的,以滿堂貫為其特色,這種傳統的方式在當前升學率為硬標準的教學評價體系下依然是授課的主要方式,我也不例外。平時的上課中幾乎不考慮立意,而是以會考和高考的題目為出發點,以近幾年高考的命題特點為突破口,說穿了平時的教學中還是以考試為根本目的,幾乎很少考慮學生的知識生成與終生學習的目標,即使偶爾在課堂上穿插進了人生觀的教育,也全是根據課堂的程序突然的引進,在課前很少做設計,也就是說平時的課堂中根本沒有立意可言。

然而公開課不是常態課,更何況這種比賽課不單單代表的是自己,可以說這種比賽課代表的是一個學校學科教學的發展方向,是一個學校教學品味的體現,因此,在這種公開課上根本不能以常態課表現,是立足於常態課的基本功的基礎上又超越自我的一種努力。而且因比賽的特點不同,可能某些比賽代表的是一個地區的教學狀況,正是基於此,有些學者認為公開課就是一種做秀,是遠遠超出教學實踐的一種做秀,而我並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做秀是一種中性的行為,如果這種做秀高於現實教學但又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這種做秀就具有前瞻性的特點,是教學改革的嘗試。

嘉興歷史教學的發展要求歷史課堂中有靈魂,這種靈魂不是教學內容,而是溶入在教學內容中體現教學者的一種主觀認識和歷史發展的一種規律性的認識,這是貫穿在一堂課始終的主題,我們稱之為教學立意。教學立意就是一堂課的精神支撐,是一堂課的精神領袖,也是一名教師設計一堂課的思想指引。

我參加的比賽是規定課題,是兩年來嘉興和省裡公開課都上過的一節課——《新文化運動》,正如主評人程靈堅老師所說,這節內容都被老師們上爛了,因此要想上好這節課,必須能夠從常人不敢想的角度出發,也就是從別人想不到的地方立意本節課的靈魂。但是一節被省、地多次拿出來的課,要想在思想上推陳出新談何容易,在教研組內幾位教師多次論證的基礎上最終組內確定從文化上定位本堂課。

文明碰撞下的文化抉擇,這個立意並不是我想到的,是組內沈紅海老師想到的,別人的立意拿來上課是一種痛苦,好在當時我正在讀趙永珊所寫的《人類文明的功過》一書,對文明的發展也有了自己的一點理解,以此為基礎,理解沈老師的立意,事半功倍,雖然最終的課堂過程中夾雜了大量地自己對這個立意的理解,已經遠不如沈老師立意的精妙,但是這個立意仍然得到了老師的一致好評,正如程靈堅老師所說“大器、大膽、大家”,雖然程老師有大量的溢美之詞,但是這個立意的精妙確實是本堂課能夠出奇制勝的關鍵。

二、課堂的魅力在於細節的處理

雖然這堂課得到了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但是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的,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正因為每堂課都有不足,才會有教學的不斷進步,可能正驗證了維納斯的理論,“因為殘缺所以美麗”。

儘管自己的這堂課上得自然有內涵,但是整節課中有多個細節的處理不夠理想,正如嘉興歷史教研員戴加平老師所說,這堂課應該比上得更加精彩。而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這節課中有一個細節,本來是可以讓學生一輩子都牢記這節課的一個細節,我卻讓它溜走了。

我在鋪墊中西方文明的衝突時,用了穿西裝的陳獨秀和穿長衫的辜鴻銘圖片為引入,學生自然地從圖片中得出了我預設的東西方文明的衝突,但是在分析東西方文明衝突下的不同取捨的原因時,有一位女同學做了大致如下的陳述:

辜鴻銘從小接觸的是西方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有著很深的瞭解,因此他在理解西方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利己主義,發現了西方文化的不足,而當他接觸東方傳統文化時,立刻被東方的謙虛有禮之風所折服,因此收起了西方的方明,轉而大力弘揚東方的傳統文化,當不被理解時,內心的痛苦和現實的無奈使之更加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宣揚東方文化;而陳獨秀雖然也留學日本,但時間短,日本又有很深的儒家文化傳統,所以他看到的更多的是東方專制文明的不足性,而在剛剛接觸西方物質文明時,必然嚮往西方文明,因此幾乎全盤否定了東方文明。

這個論斷切中要害,順應學生的這個論斷我本來可以順理成章的引領學生得出“客觀環境的差異性決定了人的意識的差異性,因此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茫目,多角度的看看世界你會發現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在學生普遍產生了共鳴的基礎上得出這樣的一個認識,對於學生今後的成長將會有重大的作用。

但是可惜的是,因為自己的認識不足,在公開課的緊張環境下,自己根本就沒有想到要將學生的.意識引領到這個層面上來,另一方面,也因為自己年輕,雖然意識到了學生的這個結論有重大的研究空間,但是限於公開課的時間和教學內容的限制,對於學生這個生成的知識,我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掠過了。因缺乏相應的教學機智和打破常規的膽量,這個本節課最可能成為最大亮點的地方被我主觀的扼殺了。

後來在與幾位老教師聊天時,他們告訴我,一堂課如果有了亮點一定要抓住,即使以放棄整堂課的教學內容也在所不惜,因為課時我們以後可以爭回來,可學生思維的亮點是無論如何也抓不回來了,那時我突然想起了朱能老師在給嘉興青年教師做講座時說的一句話,“一年能夠有三、五句話讓學生記一輩子,這一年不白教”。

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正是我們教改的落腳點,總是空對空的大談特談理論,不如紮實地研究一點課堂的細節,就在這些細節中,學生的感悟提高了,一個感悟提高了的學生他必然喜愛這個學科,一個喜愛這個學科的學生成績會差嗎?

三、集體是個人成長的源泉

課開好了,拿到了理想的成績回來之後,許多老師祝賀我,但我深知這個成績不是我一個人的,這個成績是屬於海寧一中歷史教研組的,我只不過是將海寧一中歷史教研組的特點用我所能達到的高度表現出來,這不是謙虛,而是事實。

在準備這次比賽之前,即使是在各位老師都有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情況下,教研組依然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師都做準備,實際上大家都清楚,最後代表海寧市的只能有一個人,但是大家都認真的準備,因為大家都清楚,不論誰去,這些資料都要備足,因此大家都在為最後去的那個人做準備,這種集體合作的精神與力量恰恰是歷史教研組的精髓。當最終決定讓我去時,所有的老師都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建議,而這些建議恰恰是我後來重新準備這節課的基礎。所以,雖然這節課是我上的,但是這節課卻是海寧一中所有的歷史教師共同準備的。

尤其是在最後幾天裡,在我自己結婚很忙的時刻,兩位把關的教師張利忠老師和沈紅海教師更是將細節的運用和主題的昇華工作全部接手,在他們本職工作很繁重的情況下依然幾次親自指導我上課,指出改進的措施,不誇張的說,課最後上的成功是所有教師精雕細琢的產物。

當上好課之後,回想自己兩年來兩次參加嘉興的比賽,第一次在省說課選手選拔賽上失利正是因為不肯聽從老教師的建議,自以為是,不肯正視群體的力量;而這一次的成功關鍵就是在於有了教研組的力量,才使得自己取得了這樣的榮譽,教研組給我了成功的基石。

一節優質課評比,給了我太多的啟示,也正是在這些啟示的基礎上我將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為2006年浙江省進入新課程夯實自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