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門專業將隨時代變遷
高考熱門專業將隨時代變遷
今年參加高考的文科生張翔早早就想好了要報的專業——新聞。可在高考後報考志願時,卻遭到在一家主流財經媒體供職的叔叔強烈制止:“這兩年,很多媒體人都選擇離開這個行業,新聞學知識更新極快,還是學些紮實的基礎學科吧。”
從沒接觸社會,也不瞭解各個專業情形的張翔這下傻眼了,那該填報什麼專業?
國務院學位辦公室2011年的資料顯示,我國高校現在有12個學科共506個專業。相比依據已確定的分數選擇就讀相應層級的學校,專業的可選擇性更為廣泛。對很多人來說就業是高考專業選擇的指揮棒。在恢復高考後的30多年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高考生在填志願選專業時也在發生有趣的變化。一些專業在某個時間段搶手、熱門,隨後又逐漸變冷;而一些昔日無人問津的專業,卻成了今天的“香餑餑”。
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看來,大學專業冷熱變遷,與國家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有關。“大學專業的冷與熱,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人才需求在跳躍式變化。”
“財經學校最後一批進去拿檔案”
——1978年參加高考的證監會主席肖鋼曾透露,他的高考志願是中文,但當時文史哲專業優先錄取,而“財經學校是最後一批進去拿檔案的`”,自己被調到金融專業時,“都搞不清什麼叫金融。”
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而言,最熱門的專業是文史哲等基礎學科專業。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鄭林1982年參加高考,被南京大學歷史系錄取。“當時文史哲是大熱門,光我們班就有幾個省的文科狀元。”鄭林說。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在其部落格中也寫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大學文史哲院系的學生,總體而言都是當時最優秀的文科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