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江蘇高校今年新增120個專業

江蘇高校今年新增120個專業

教育部近日公佈了《2014高校本科新增專業名單》,江蘇高校新增120個專業,今年開始招生。據瞭解,新增專業名單中部分是“2013年度江蘇高校畢業生就業預警”中推薦的“綠牌”專業,是社會需求旺盛,畢業生就業滿意度高的專業。

部分專業是就業“綠牌”

比對2014年新增專業目錄和“2013年度江蘇高校畢業生就業預警”發現,部分新增專業正是2013年預警中推薦的“綠牌”。比如江蘇理工學院開設的交通運輸專業位列2013年江蘇高校本科綠牌專業第七位,畢業生半年後月收入達4183元。再如南京理工大學開設的光電資訊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半年後平均月薪可達4157元。

部分專業“變臉”

據瞭解,部分新增專業是“換臉”招生的。比如南京師範大學新增“秘書學”專業讓人感到意外。南師大教務處張連紅告訴記者,“秘書學”專業其實就是原來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高階文秘方向”,已有20多年的辦學歷史。

115個專業高校自主開設

從2013年起,教育部對高校專業設定實行備案和審批兩種制度。設定尚未列入《專業目錄》的新專業需經過教育部審批,設定《專業目錄》內除國家控制布點以外的400多種專業,需報教育部備案。記者注意到,120個專業中,有115個是備案專業。比如“生物資訊”專業是南醫大報教育部門備案的專業。備案專業需要經過三個流程,首先學校的專家團隊調研新專業的社會需求及學校辦學資源,調研結束後,專家組將擬新增專業名單報學術委員會稽核,學術委員經過嚴格的審查、批覆,再報校務委員會討論。三個流程都透過,則報教育部門備案。教育部門會對學校的辦學資質進行稽核。

4個專業被撤銷

這次公佈的名單中,江蘇高校有4個專業被撤銷了。分別是江蘇師範大學科文學院的資訊與計算科學專業,揚州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揚州大學中醫學專業,江蘇師範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記者昨日採訪中瞭解到,有的專業換了個名稱,撤銷了原有專業。比如揚州大學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更名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出現在了新增專業名單中。“辦學資質不達標,就業培養定位與需求出入較大等都有可能是專業被撤銷的原因。”專家分析。

北京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 每天不低於1小時

日前,北京市教委決定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該計劃旨在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

據瞭解,北京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推行課外活動計劃將按照“政府主導、社會支援、學校組織、學生自願”的原則,提倡透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開展體育、文藝、科普等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遵循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惠及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條件和保障,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堅持統籌協調的原則,與學校特色發展相結合,與課內外、校內外教育相結合、與素質提升工程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堅持資源共享的原則,區縣透過統籌本區域校內外體育、藝術、科技場館,以及各類資源,透過“學區聯合”等形式,在發展本區域特色專案的基礎上,協調引領學校開展活動。

北京市教委要求北京各區縣、學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15:30至17:00的課外時間安排活動,每週不少於3天,每天不低於1小時,具體時間安排由各區縣與學校自行制定。要求課外活動輔導教師:符合學校開展活動需求的高等學校、具有資質的民辦教育機構的教師;體育俱樂部、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機構的教練員及教師;具有專業特長的各類人才,例如運動員、教練員、藝術家、科學家等各領域的專業人才;符合條件的志願者等。

此外,北京市教委要求課外活動安排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活動內容與形式應與課程方案設定、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每天鍛鍊一小時”有機結合。具體活動形式及內容包括:組織學校或學區範圍的活動和比賽,各區縣可參照市級體育、藝術、科技比賽活動內容,組織班級、學校或學區範圍的各類活動和比賽。 開展“科學家進校園”、“體育明星進校園”、“藝術家進校園”等系列活動,透過與科學家、運動員、藝術家的近距離接觸,培養學生在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興趣。開設各類社團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廣泛參與各類體育比賽,藝術培訓、藝術實踐、觀看演出,以及科技培訓、體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各項技能水平。此外,為保障活動的開展,北京市財政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實際在校生人數,城區生均每年400元,遠郊區縣生均每年500元標準將經費撥至各區縣,由區縣統籌安排使用。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計委、中國殘聯七部門20日釋出《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以下簡稱《計劃》)。透過實施《計劃》,預計到2016年,全國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0%以上,其他殘疾人受教育機會明顯增加。

《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為,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經過三年努力,初步建立佈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建立財政為主、社會支援、全面覆蓋、通暢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計劃》提出了三大任務:一是提高普及水平,重點解決8萬名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就學問題。二是加強條件保障,重點保障特教學校正常運轉和提高辦學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標準,建立健全覆蓋全體殘疾學生的資助體系。三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建立完善的特教學校課程和教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