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填志願如何權衡高校和專業

填志願如何權衡高校和專業

高考網上填報志願系統最終截止時間為6月28日24:00,考生別忘最終確定提交志願。

高考網上填報志願系統將於規定時間準時關閉,屆時,考生將不能填報高考志願。

省招考辦提醒:應儘早確定志願並完成網上填報志願操作,在規定時間內確認志願資訊,不要錯過志願填報時間,避免由於網路不暢甚至偶遇停電、計算機故障等不可預知情況影響順利提交志願,造成無法及時完成網上填報志願的嚴重後果。

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看到系統提示“志願儲存成功”後,方可確認填報成功。確認填報是否成功,考生可選擇“總覽志願”功能進行確認。

考生可於網報志願結束後兩天內(每日6:00~23:00),下載帶有加密二維碼標識的最終確認志願資訊表並儲存(此功能只在這兩天開放)。徵集志願下載最終確認志願資訊表的時間為本批次徵集志願填報當日14:00~22:00。

考生“最終確認儲存”後或網上填報時間截止後,考生在網上儲存的志願內容視為最終志願,將不能再進行改動,考生須提前做好志願最終確認儲存。

此外,高考網報系統將在每批次徵集志願期間再次開通,請考生注意每批次徵集志願填報時間。“徵集志願”計劃中,各院校(專業)的報考資格、語種、學制、學費和其他相關要求,考生可查閱各高校招生章程或者《遼寧招生考試》雜誌的有關規定。

填志願如何權衡高校和專業

高考填報志願已接近尾聲,經過這段時間的選擇,現在考生已圈定了心儀的院校和專業,但不少考生在最終確認志願前都在反覆猶豫,到底是專業優先?院校至上?還是做個“地域控”呢?

填報高考志願,專業、院校、城市三者到底如何選擇呢?高考填報志願專家表示,這要結合自身發展而異,不能單一追求某一方面,反而會顧此失彼。

“專業優先”有何好處?

增加錄取機率 有助於就業、深造

首先,“專業優先”的選擇是結合考生個人興趣而確定,這樣會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大學期間不僅會學習有興趣、輕鬆愉悅,還能有助於提升學習成績,還可能獲得獎學金、優秀稱號,還有助於未來學習深造。反而是選擇了沒有興趣的專業,或者單一追求院校名頭或地域,錯誤地選擇專業,大學讀書沒興趣,畢業、就業和考研深造都會受到影響。

“專業優先”還能增加錄取機率。因為高校招生專業錄取分數線,大於等於高校錄取分數線。你的分數如果達到某大學某專業錄取分數線,必達到該校錄取分數線。這樣“專業優先”能夠確保錄取機率,減少調檔的風險。

選擇的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多為未來你的職業方向,選擇好的專業,將來畢業求職就有了最大的優勢,為未來工作順心順利提供保障。畢竟大學或地域也就伴隨你三四年,而專業卻有可能跟著你一輩子。而且本科畢業後考研不改專業的話,複習備考具有優勢基礎,如果是本校升學讀研,還會更為方便。

專家建議:最終確定志願前,還是要結合未來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從而確定興趣、專業。但分數上不佔優勢的考生,則需權衡是否需要填報專業服從,這樣能夠確保錄取機率,防止調檔或掉批次。

“院校至上”有何好處?

進入名校後 或可轉入心儀專業

名校或是全國重點高校的師資實力雄厚,設施裝置齊全。一所好高校,主要看重點學科師資力量、院士和教授層面數量和水平等。如果優先選擇院校,不僅學校的師資力量強大,同學層次也會相對較高。名牌大學的'教學設施、實驗裝置齊全先進,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養勝過一般高校。

名校的平臺高,未來發展空間相對較大。名校有著普通院校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尤其校友資源、城市資源、行業資源等潛在資源深厚。

還有就是,名校畢業生就像是學生的“身份標籤”一樣,這對未來畢業步入社會會提供一張相對便捷的“通行證”,名校畢業生就業的機會相對更多更好。

如果分數並不佔優勢,但是選擇名校從而放棄心儀或具有優勢專業的考生也別灰心,部分大學還可轉專業。對本專業不感興趣,可以轉專業,也可以雙學位,修感興趣的專業。但是對學習成績和限定條件的要求較高,需要大學期間發奮學習。

“地域控”有何好處?

對學生見識、就業、發展 都有一定影響

首先,高校所處地域的城市或地區對於畢業生就業、見識乃至未來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影響。高校所處的城市對學生擴大視野起的作用,往往超過高校、專業。

另外,高校所處城市的文化氛圍與經濟實力對大學生在校生活有較大影響,生活費用、文化生活、勤工儉學機會、未來就業前景、吸納畢業生的能力等都需要綜合考量,量體裁衣。

填報志願專家還提醒,現在很多高校都是多校區辦學,辦學地點與主校區的距離、校區的周邊環境、學科專業、師資配備等,在志願填報之前都需要了解清楚。此外,考生要識別清楚名牌大學的二流、三流校區。

近年來不少高校都有合併、擴大或整合,有些高校實質上是融合發展,而還有部分高校是各幹各的,這樣其實之前是什麼大學,實質上還是什麼大學,一些觀點認為“名牌大學”只限於原來名牌大學的老校區。志願填報時要查清校區的專業、歷史、師資力量、發展和就業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