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即將離職的感言

即將離職的感言

即將離職你想說什麼,以下的即將離職的感言相關文章,歡迎閱讀瀏覽。

即將離職的感言【1】

附文是我一位同事的離職感言,寫得很好。

我也常在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難道這一輩子就這樣平淡無奇波瀾不驚地過去了嗎?人生能象電腦一樣重新啟動該多好啊!

有人說過:生命就是一次跨越荒蕪的長跑,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辜負自己。

話是這樣說,可是真正沒有辜負自己、真正臨死能了無遺憾的有幾人呢?其實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蹟,生命的意義,也就在於用這種奇蹟努力去創造更多的奇蹟吧。

如果以100年計,我已經快到人生的1/3了。

不管怎樣,人是為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活的,選擇開心還是選擇灰心,盡在一念之間。

是該好好籌劃下一個1/3人生的時候了!

祝黃斌一路順風!祝所有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祝所有人能開心無悔過一生!

即將離職的感言【2】

本想在事業稍有所成就的時候悄然離開步步高這個如母親懷抱的大家庭,不帶走她天空中的一片雲彩,但現在我卻不得不提前離開,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啊!

在這短短的幾天之內,我經歷了人生的很多挫折:在網上投簡歷,如石沉大海;在公司內部尋關係換工作崗位,卻同樣遭受冷遇。

心中不免有些悲傷與感慨,於是寫了這首“路在何方”的短詩以告誡大家:平時生活中不要愁眉苦臉、長吁短嘆、怨這怨那,渾渾噩噩地混日子,每天要擁有一張充滿陽光的笑臉,努力、勤奮地工作,才能在這個崗位上嶄露頭角,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否則都會像我一樣,被無情地淘汰!

當然,我並非是一個碌碌無志之輩,我也有著清晰的目標,有著遠大的理想,我一直都在為這個理想努力地拼搏著。

如今雖然年近中年,但並非說明我這個人一生就會如此沉沒,曾記得歷史上有個“蘇老泉”,他在27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名列於“唐宋八大家”之內,並在其薰陶之下培養出了蘇軾、蘇轍兩位名垂千古的兒子,這足以證明“男兒有志不在年高”這句話的道理。

所以也希望大家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特別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是金子,他們遲早有一天會發光!

離職告別感言【3】

我昨天的老闆年底寫給員工一封信,述說他一年當中感同身受的十件事情,就像媒體每年公佈的十大新聞一樣。

他的第一件大事是他平生第一次到海外任職就來到了中國。

所以說昨天的老闆,是因為我已去職,年後即履新其他公司。

20xx年,我的第一件大事當屬我的離職,離開了我為之服務23年零9個月的公司。

此間佔去我職業生涯近百分之七十的時間,也留下許多刻骨銘心、讓我此生難以釋懷的無盡回憶。

為了這一天,我糾結了許久,也付出了很多。

坦率地說,在我這種年齡離職是需要膽量的,當然肯於接受我的人更需要膽識。

我自嘲此舉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退卻是為了進取,離開是為了迎接挑戰。

這是理性思考的結果。

依我的個性,我不願意久在同一崗位,哪怕是一個在他人看來很成功的職位,更無法認同從一而終的擇業觀念。

長年重複做一種工作,雖然穩定但必定滋生惰性,長此以往,按照進化論的觀點,不用的東西將退化,奮鬥的精神也逐漸喪失。

所以我寧願經常置身險境而直面挑戰,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俞敏洪說得好,有時我們選擇前進,不是因為我們有多堅強,而是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世界是流動的。

我們要適應多維多變的大千世界,就不要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圈子裡,哪怕這個圈子對於你相對大或足夠大。

我給你的忠告是,應該有條件地適時更換自己的生活環境或職業角色,哪怕是一個你完全生疏的地方或職業。

因為每一次變化,對於你都將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和挑戰,你會面臨困境,你會感受壓力,所以你才會去學習,才會去思考,而壓力最終會變成動力,讓你脫胎換骨從稚嫩走向成熟;而每一次改變又會讓你接觸新的環境和新的人群,在這種流動的變化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穫,由此激發你的商業潛能和創造意識,最終找到更適合你的求生之所和價值所在。

沒有這種變化,總在原地踏步,你何以會進步?何以會有未來?這也是我選擇離開的最強動因。

我真誠地奉勸大家,不要只滿足於做普普通通的人。

雖然做普通人沒什麼不好,就像做一個勤奮的人沒什麼不好一樣,但這都是慣性思維。

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無論是普通的人,還是勤奮的人註定沒有生存的空間,更創造不了價值。

普通人的最大特徵就是平民思維,習慣於維持現狀而不願意承受更多的責任和壓力;習慣於因循守舊而不願意面對挑戰和風險;習慣於走平坦的路而害怕道路上荊棘遍佈。

難怪很多人多少年過後,除了日漸衰頹的容顏老態,其他什麼都沒有改變,沒有奢望,也沒有追求,唯隨波逐流而聊此餘生。

我常感嘆中國的老百姓,活了一輩子總想過上幸福生活,但是到死都不知道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啥樣,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所以,你不要總跟這些人比,比來比去你永無出頭之日。

平日裡我們聽得最多的一種聲音就是抱怨。

不是公司不好,就是老闆不好,要麼就是嫌待遇太低或者工作太無聊。

如果你每天置身於這種滿是抱怨的負面環境中,非但你永遠不會進步,而且還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

也許大家還未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個體對於群體、對國家總是顯得很渺小,你對於公司也是一樣。

就如同現實生活中你有很多的無奈一樣,你既無法改變,又不能不去面對,因為你總要活下去。

關鍵還是你要採取的心態和定位。

要知道抱怨不會帶給你任何改變,無謂的抗爭也勢必徒勞而終,到頭來受傷的還是你自己。

恕我直言,人有時很幼稚,幼稚到不能正視自己。

郎鹹平說,中國人就知道賺錢,不瞭解世界,不知道別人怎樣看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弱點。

仔細想想,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其實地球真的沒誰都一樣轉,或許換個人轉得比你還好。

所以我總說,我左右不了公司,也左右不了別人,我只能左右我自己,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這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種明智。

這裡我還想強調的`一點是,職場是你安身立命之本,你現在要生存,將來要成功都需要這樣的舞臺。

不要一味地苛求公司能為你做什麼,先問問你自己,你能為公司做些什麼,這是你的價值所在。

我經常給自己做這樣的假設,假如有一天公司不待見我或者我想另謀高就,我是否有進可攻退可守的資本或者資源去應對?說得直白一點兒,當我今天走出公司這扇門,明天我是否有可去之處?如果我沒有這種自信,我情願調整自己的心態從頭再來,因為我別無選擇!臥薪嚐膽也許是爭取主動的不二之法。

既然如此,工作就不應該是做給別人的,而應該是做給你自己的。

如果你能這樣想,你就不會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你就會樂觀地看待你的工作。

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專心做好一件事做起。

我平時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在工作中學習,在成長中享樂。

我們需要持續的學習,我們需要學會思考。

學習使人進步,思考使人成熟。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說過,在知識經濟時代,懶於學習、懶於求知的人註定沒有生存的空間。

因為學習,我們才會進步,才會變得與眾不同;因為思考,我們才會有洞察力,才會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基本的判斷,才不至於被人矇蔽和為人所利用。

學習使人奮進,思考使人成熟,所以我們才會在平日的不合理間找到平衡,在相互碰撞的矛盾中找到自我,我們才不至於為別人掙多掙少而糾結,才會為漠視效率、犧牲利潤的大企業病而焦慮。

對於我的公司,我的確有過很多的無奈,也曾一度為此糾結。

我一直以為,體面勞動和贏得尊重是一個人可以在公司持續做下去的前提,而能讓你有歸屬感並甘願為公司奉獻的基本條件絕對地取決於你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夠得到兌現,再說得具體一點兒,就是你能否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和舞臺以及能讓你滿足的物質報酬。

前者是你安身立命之本,後者是你安居樂業的經濟基礎。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別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最後連最起碼的期待感都沒了。

我們只能期待公司會有所改變,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使她改變。

我們是打工者,我們的能力有限,這是不爭的事實。

平心而論,當下日企在中國面臨的困境,很難說是哪個公司不好,或是哪個老闆不好造成的,畢竟問題的形成有其深層原因。

首先,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群在一起共事很難跨越語言的障礙,而連正常的人際間溝通都困難的企業又何以能形成一個為不同人群都能接受或認同的企業文化。

其次,日本無論從內政、外交,還是企業模式都呈嚴重的逆全球化傾向,加之相對封閉和均質化的日本文化和社會環境所孕育的日本人的自閉性和僵化思維,使他們不擅長異文化交流,更無法形成可融入當地文化的管理和文化機制。

沒有融入當地文化的企業,又如何能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當地周遭環境作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又何以有企業靈魂,而沒有靈魂的企業又何以成功?管制社會束縛了日本人的思維和活力,也限制了公司在中國的發展。

也許人材本地化是其唯一選擇,因為只有中國人才能真正解讀自己的文化內涵,而局外人是很難辦到的。

道理很簡單,但做起來又何嘗容易。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在努力、在溝通、在探索,但都無果而終,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昨天已去,新年伊始。

告別過去,是為了前行。

此番離職雖不是輝煌謝幕,也談不上華麗轉身,沒有怨言也沒有缺憾,唯有銘記過去所有難忘的關心和支援,而今邁步從頭越。

人生不止於今日,更在於明天。

與君同行,是我此生最大的榮幸!

但願我的話能帶給你些許感動,讓你重新思考,並從此讓你改變。

作為曾經的同事、朋友,願恭候佳音而引以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