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結構的現狀與創新論文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結構的現狀與創新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 近年來新興傳播媒體及傳播形式不斷湧現, 相關行業對新型視覺傳達人才的需求也在進一步擴大。傳統意義上的視覺傳達專業結構設定大都侷限於平面印刷媒體設計,致使學生的思維觀念、設計意識和操作能力較為單一, 面對資訊時代的綜合媒體設計能力顯得十分薄弱。國家出臺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針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準確掌握時代動向,在充分了解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確定好本專業辦學層次和型別,視覺傳達專業需要很強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需要大力培養。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創新研究,建設出整套適合未來視覺傳達專業人才培養與發展理論與專業課程,能讓學生基礎更加紮實,專業能力更上一層樓,為今後我國的設計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結構的發展現狀

視覺傳達設計是透過視覺媒介表現傳達給觀眾的設計。顧名思義,視覺傳達就是給人看的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這一詞語流行於1960 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1998 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藝術類專業部分並沒有視覺傳達設計這個名字,人們看到更多的是藝術設計。2012 年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才增設了藝術學門類學科,將原來的藝術設計專業細化為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等專業。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設計表現的內容早已超越了其原先的範疇,走向了越來越廣的領域,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又有展示、數字媒體、視覺環境、互動、介面、多媒體設計等分支出現。

由於靜態的媒體時代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形勢下的市場的需要,出現了數字化媒體,它的出現對社會環境變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視覺傳達設計也由以往形態上的平靜態化、面化開始逐漸向動態化、綜合化方向轉變。視覺傳達設計的傳播方式也從靜態走向靜、動態相結合,從二維、三維向四維空間不斷拓展,從單向線形溝通向互動溝通進行跨越。對此,我們要及時研究和調整該專業的專業建設和發展方向,準確定位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加強教學硬體和軟體建設等,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新型視覺傳達設計人才。

有很多設計類院校都對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索,調整課程結構、設定、評估,教學管理等幾方面。主要內容有:(1)注重知識點的分類,深入剖析知識點,重新調整課程結構;(2)根據學科的交叉設定專門的教學模組;(3)選擇具有時代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在案例中能夠將設計和實際相聯絡,解決綜合的問題;(4)多個不同專業的教師組成課題教學組,制定縝密的教學計劃和步驟;(5)評估方法也進行了改進,老舊的方法偏重與設計結果,而新的則重視綜合素質的考察。

二、課程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1、基礎課與專業課上課前後順序混亂

目前,在視覺本科專業的課程結構設定中,專業課與基礎課這兩種課程一直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1) 強調繪畫基礎技能的培養,有時專業課也會花很多的時間進行畫畫的訓練,基礎與專業知識沒有明顯的劃分和層次關係;(2)針對應用能力方面的培養很多,導致課程多樣性不夠,所開課程均以應用能力的訓練為主要內容,造成一種模糊的教學課程設定形式,有人說這是一鍋煮,逐漸造成課程的基礎與專業知識混亂,缺乏秩序。

2、動手與綜合課程的課時安排不合理

視覺傳達教育有它的實踐性,與其它學科不同,它不僅需要理論的講授,還需要不斷的進行實踐練習,這是本專業教育的基本屬性,正是由於這一屬性導致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視覺專業的課程結構中,實踐課程往往被分配到到較多課時,這便造成在整體課程設定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導致專業課程知識點結構單一、設計思路狹窄、學生綜合設計能力薄弱。尤其是這種情況不僅造成綜合課程知識的匱乏,同時也存在著技藝課程知識單一的問題。對於學生而言,它們所獲取的知識可能只是專業應用知識中的很少一部分,而綜合課程的設定,不要說難得一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綜合課程的概念不只是在設計院校中沒有被認識,就是在綜合性大學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專業教育中也極少提及。近年來高等院校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升學科水平和辦學層次,調整學科專業結構。

3、課程的基本結構不夠全面

課程的基本結構既包括課程的縱向與橫向的結構關係,也包括課程的邏輯順序與要素組合的結構關係,這兩種關係幾乎貫穿於課程設計的始終,並左右著課程實施的全過程。課程設定要從多角度進行編排,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內容,並在一定的課程結構內分門別類地進行合理嫁接。此外,還要分出課程的邏輯層次,從基本的知識構成來設計課程,體現出課程目標、內容、功能等的價值。但是,我國高等院校視覺本科專業的不少課程設定出現了目標地位模糊、內容過亂、功能無從把握、更沒有專業特色等問題。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對課程結構的理解不透徹。視覺專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連,所面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領域、新問題,較之其它學科而言,要具體得多、敏感得多,可以說是在不斷的更新和改變、要求創新。

三、課程結構設計的主要原則

課程結構設計,是構成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是教學計劃和課程實施的主要依據,其突出特點便是組織性,集中體現為課程與教學的嚴密組織關係。這種關係就如同編織機一樣,是將零散的課程要素,編織成適合教學需要的課程體系,而這項編織工作,就需要在教育目的的指導下,將選擇出來的各種課程要素合理地組織成課程結構,使各種課程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合力,更加科學有效地實現課程的教學目的。

1、培養目標是設計課程結構的根本依據

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是課程結構、課程設定)與教學計劃都應該圍繞培養目標來制定。但現實中,專業培養目標大都只對該專業所要培養的人才給出的一個籠統的描述,給課程體系或教學計劃指明一個大致的方向,對於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課程或教學活動,還應當具體內容具體分析。因此,要使專業培養目標,真正成為編制課程和教學計劃,以至每門課程內容選擇和組織的直接依據或參照,就必須把專業培養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因此,培養目標向課程目標或教學計劃的轉化就十分重要,通常應具備兩個特點:一是目標的制訂需要具體到足以依據它來選擇課程和教學活動;二是目標的表述應儘可能地滿足對於評價的要求。

2、教學目的是課程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

教育學家泰勒在20 世紀中期提出過,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於教師完成某種教學活動,而在於學生的行為發生某種變化,學生達到一定程度的課程學習後,才能反映出行為的變革- - - 即只有在學生將某一種特定學科的內容內化成自身的東西之後,這種行為變革才可能發生。所以,作為教育目的的課程計劃與宗旨,必須包含課程總體或各門學科中應有的觀念、概念、一般原理、知識體系、主題思想等具體內容的目錄,這表示學生應學習、掌握的知識內容。在課程的教學目的方面,中外教育學者均有比較相同的觀念,這為我們審視視覺本科專業課程的教學目的,達到對課程結構調整的要求找到了一項基本原則。

3、通識教育是課程結構的重要基礎

具體到藝術設計本科專業通識教育的理解和推進問題,首先是要理解藝術設計教育的突出特點,只有從這裡才能尋找到推進通識教育的突破口。就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分析來看,其短線性尤為明顯,主要表現在新知識、新領域、新技術、新時尚的不斷翻新與快速更替,當下對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問題的探討有很多,較為集中的話題便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應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指導,這不僅是藝術設計教育界形成的一項基本共識,而且是使其教育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條件,是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重要基礎和改革的重要內容。

針對我國高校視覺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現狀,我們的培養目標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同時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培養能夠理性思考並進行原創設計的高素質人才。今後還需從廣度、深度和難度上加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