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教授方法和學習方法。因此,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那種認為教學方法僅僅是教師的教授方法的認識是片面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要教學生“會學”。一個好的教師不是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了。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有法是指教學方法的採用,必須符合人類,特別是學生的認識規律,符合環境科學知識的認識規律,符合環境教學任務和環境教學內容的要求。教無定法是指在採用的教學方法上,要從實際出發,根據我國的國情,從本地區,本校、教師、學生、裝置等具體條件出發,不能搞“一刀切”、“一個模式”,不能搞生搬硬套,應該提倡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流派。實踐證明,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可取之處,但又不是萬能的、唯一的、不變的最優方法。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常用以下幾種:

1、啟發式講授的方法

啟發式講授的方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或藉助教具,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它可以使教師用最短的時間,在學生配合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講授時,還可分為講述和講解兩種方法。講述,是教師運用自己的情感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敘述或描繪所講授的內容。象講述重大公害事件及造成的危害、環境保護成功的事例等,這種方法多適用於低年級的學生。講解,就是教師透過邏輯方法,運用分析、解釋、說明或論證講授有關內容。象環境教育中各種汙染物的產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等,都可透過講解進行。這種方法多適用於高年級學生。不論講述或講解,均可採用談話的方式,透過師生對話,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並逐步深入探討,得出結論和提出解決問題多種方案,從而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的環境科學知識。

啟發式講授的方法,能夠比較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的發展。而怎樣提出問題,是啟發式講授方法成敗的關鍵。所提問題必須富有啟發性,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邏輯順序,注意難易適度,形式多樣。問題提出後,要給學生適當的思考和討論時間,選擇能促進問題深入討論的學生進行對話。對學生的回答要做及時評價,並以表揚鼓勵為主。若學生的回答不理想,或形不成師生間的溝通,也應變不利為有利,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分析問題時,要逐層剖析,步步深入,及時小結。

2、觀察和實踐的方法

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也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緣學科。同時,它又是一門隨著環境問題出現和變化,以及適應環境保護事業需要而不斷髮展的應用科學。因此觀察和實踐的方法是環境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包含觀察、參觀、調查等方法。

①觀察的方法

環境教育觀察方法,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指導學生親身參加有關環境汙染、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的實地觀察;保護環境措施採取後環境改善狀況的觀察;透過環保儀器進行對大氣粉塵和二氧化硫,對噪聲,對水體富氧化等方面的監測結果的觀察等等。

間接觀察,是指導學生透過文字(課本、課外讀物、報刊)、圖表、儀器、模型、電影、錄相、幻燈等,進行閱讀、觀看,瞭解環境汙染現象和造成的危害;追蹤汙染源;驗證環保成就等。

觀察環境是對人類環境中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計劃、有目的的知覺過程。觀察,是環境教育學習的開始,又是學生髮展環境知識記憶、思維、想象的基礎。因此,我們在環境教學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採取哪種教學方式和方法,組織哪類環境教育的教學活動,都應指導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觀察,啟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②參觀的方法和調查方法

參觀和調查方法在開展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一段中已做過論述。

3、發現的方法

發現法,是指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自行發現問題,尋求答案,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積極倡導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目前,許多國家都很重視此種方法。環境教育中也可採用這種教學方法。

要求學生獨立去獲取環境知識的實質是使學生具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本領。當然,在此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為學生創造問題的情境,提出學習研究的問題,提供學習的資料、實驗手段等。

這種方法適用於:

①揭示環境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因果關係,以形成新的概念和規律時;

②根據已學過的環境知識,運用邏輯方法得出新的概念和理論時;

③當新學的環境知識內容,透過學生獨立鑽研可以接受或解決時。

總之,學生將要學習的環境方面的新知識,是既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是經過學生的努力完全能夠獨立解決的知識。過難的問題,學生完全不瞭解的知識,或與已學過的知識沒有聯絡的知識,是不適合使用發現法來學習的。

運用發現法教學的一般步驟是:

①提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並解說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對問題產生疑問,明確應解決的問題。

②合理假設。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識,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設。

③檢驗假設。學生對所提出的假設,透過實驗、論證、討論、辯論,進行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驗證。

④做出結論。學生在比較、分析、推理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結論。

發現的方法,往往是和觀察的方法、參觀的方法、調查或考察的方法、演示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結合進行。例如,學生在學習大氣汙染問題時,可從觀察有關的圖片、錄相、電影,以及實地觀察,發現大氣汙染問題中的汙染現象、汙染源和不同環境、不同治理所產生的不同汙染結果。學生在發現問題中,透過學習、求解、分析、對比,提出自己的認識,並經過驗證(與教師或其他同學的看法)、論證,豐富和糾正自己的發現,最後獲得比較正確的完整的結論。

4、討論的方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在全班或分成若干個小組,圍繞環境課教材中的主要問題發表意見進行討論、研究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能普遍的動腦、動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熱烈;交流的資訊多,能適應各種不同程度和發展水平的學生要求;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培養學生鑽研、探索的精神。但討論的方法佔時較多,掌握不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受到一些影響。

具體做法可採取的方式有:一種是由教師先提出問題,指示思路,讓學生事先蒐集材料,準備好發言提綱,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或辯論。一種是由學生先提出問題,教師歸納概括出幾個問題,再讓學生進行準備,最後組織學生討論。這種討論,可以是小組形式,也可以在全班進行。小組討論需要事先指定或推出發言人,以便在小組討論時記錄大家的發言論點和材料,進行綜合歸納,代表全組彙報本組同學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看法和所提供的防治意見。學生討論問題時,要防止空泛議論。討論的問題較多時,最好解決一個再提出另一個。不管是分組討論還是全班討論,教師都應發揮主導作用,及時啟發導向,不使討論偏離中心議題;最後,教師要做總結髮言,表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同時,還應明確肯定在討論中準備充分、發言認真、論點正確、說明清楚、論據可靠的學生,並給予表揚和鼓勵;要關心那些不積極參加討論的學生,進行具體的幫助,給他們創造討論和發言的機會。

在環境課上選用討論的方法的關鍵,是教師要根據教材,抓住那些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或根據觀察、調查、實驗容易得出不同結果的問題,組織討論,開展多方面的分析與研討。不是所有的環境課教材都適宜討論。一般說來,對環境現象的特徵分析、環境問題的因果關係的判斷、治理環境汙染途徑的探索等抽象思維問題,學生的認識往往差別很大,可以透過討論互相啟發、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得出比較滿意的結論。

另外,討論的組織方式,除小組、全班討論外,如果是不太複雜的環境知識問題,也可以採用就近的一些學生三三兩兩的議論來解決。這種小範圍議論的方式,如與分組、全班討論以及啟發式講授方法結合進行,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演示的方法

演示法,是透過實物、直觀教具(如標本、模型、圖片、圖表、地圖等)、實驗手段和電化教學手段(幻燈、投影儀、錄音、錄相、電影等)、監測手段(如水樣採集器、大氣取樣器、聲級計等)等的演示,使學生從觀察中獲得有關環境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方法。

演示的方法,直觀性強並且節省教學時間。由於環境科學知識涉及範圍大、內容廣,具有廣闊性和複雜性特點,而環境教育的場所多半是控制在一定區域和場所內,教師和學生都不可能處處身臨其境,所以往往只能藉助一些手段和工具完成環境教育任務,而演示就是其中一種捷便生動的方法。例如電化教學能透過聲像的動態表現環境事物和現象,既生動逼真,又不受時空地區的侷限,因而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獲得正確的環境概念十分有利。

當演示時,學生能感知到環境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它們相互間的多種聯絡,從而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新知識。在演示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讓學生邊觀察演示邊思考;把新知識與舊知識及各種現象聯絡起來,並指示學生沿著科學思維的途徑和方法去掌握知識。

6、實驗的方法

實驗的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一定的儀器裝置,對環境教育的某些內容如水質、土壤酸鹼度和溼度、水土流失等等,進行獨立的實驗作業,從而獲得環境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法。

環境教育實驗的方法,可起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①透過環境實驗,能激發學生愛環境科學,學環境科學的強烈願望與濃厚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善於適時透過有關環境實驗去吸引學生,造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②透過環境實驗,展示環境現象及問題,總結規律,驗證結論,開發學生智慧,獲取知識。這是環境實驗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透過實驗揭示的環境問題現象、規律和建立的環境概念,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可接受性。這些經過實驗驗證的結論知識,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

③中學生動手能力差,透過環境實驗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技巧,提高動手能力的一條途徑。

④透過環境實驗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如品質和作風。學生透過一系列由簡單到複雜、由現象到本質、由定量到定性的實驗,可以領悟到實驗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掌握客觀規律的一個重要方法。但是,搞好實驗必須要有執著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絲不苟的嚴謹作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組織和進行環境實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實驗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工作,如準備和檢試儀器,配製藥劑,檢查電源等等。在可能條件下,應該有“備用件”和維修工具。

②做好組織工作,如分組、規定紀律要求、明確實驗目的和操作步驟。

③實驗時應遵循三個原則,即安全第一的原則,愛護實驗器材的原則,操作規範合理的原則。防止出現傷害事故或損壞實驗器材現象。

④每次實驗,均應要求學生達到預定的實驗要求,如觀察某種現象,記錄下某個實驗資料,驗證某個規律等。如果達不到,或實驗誤差超出允許範圍,則應幫助學生分析情況,找出原因,排除障礙,重新完成實驗。

⑤培養學生重視實驗中出現的“反常”現象。這對啟迪學生髮現問題或發展求異思維與探索精神,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教師要善於抓住這個時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⑥實驗是培養學生技能、技巧和動手能力的一種途徑。要求創造一切條件儘量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實驗的機會。既便實驗裝置不夠,也可以分批上實驗操作課或輪流操作。不應該出現實驗課僅是少數人操作,其餘人員充當“助手”和“觀察員”或“記錄員”的現象。

⑦實驗完畢後,要求學生整理好實驗器材,整潔完好無損的交給實驗老師。

⑧每次實驗,都應要求學生認真寫出實驗報告。在需要和可能的條件下,發動學生將實驗成果寫成小論文、繪成教學掛圖、統計圖表和製做成標本。

環境教育中的實驗內容很多,因此,我們採用實驗的方法教學時,也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校的具體實驗條件進行。象對小河、池塘水體的溶解氧(D0)的測定、化學需氧量(COD)的測定、生化需氧量(BOD)的測定、水的硬度測定、大氣中飄塵的測定、土壤酸鹼度的測定、水土流失實驗、土壤溼度的測定、綠化與氣溫、粉塵、噪聲關係的測定等等,都能透過室內實驗作業與室外觀測,或室內、外結合,取得實驗的結果。教師和學生利用這些實驗的結果,去分析、探討環境教學內容。由於這些內容是經過實驗證實的,學生不僅感到親切、真實、可信,同時,也可從中體會到要獲得科學知識和真理,必須採用科學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