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總結範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999.10.12,世界60億人口日;2005.1.6,中國13億人口;至2008年,世界總人口已達67億。2.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3.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

4.人口數量變化原因:①生產力水平;②醫療水平;③政策;④傳統觀念;⑤社會保障體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5.人口增長的時空差異:①時間差異:

②空間差異:

6.趨勢: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將較為穩定,有的國家將出現負增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相對緩慢。

7.中國人口問題:①人口老齡化嚴重(因為醫療、計劃生育);②人口性別比例失調;③人口素質較低。應對措施: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②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關心照顧老年人。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1.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3.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新加坡、韓國、古巴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機械增長)。【辨識:人口流動,範圍更大,包括人口遷移;短期。如出差、上學、度假、探親】2.人口遷移: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最小單位為縣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終是人口遷入區: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時候總是人口遷出區:亞洲、非洲;二戰前遷出,二戰後遷入:歐洲;二戰前遷入,二戰後遷出:拉丁美洲。4.分類:⑴、國際人口遷移

①概念:人口跨國界並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②⑵、國內人口遷移

①概念:在一國範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②A、古代:

B、現代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①社會經濟因素:經濟(就業機會、經濟收入)——主導作用、交通運輸和通訊、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個人動機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戰爭、政策、政治變革;④自然因素:氣候、土壤、水、自然災害、礦產資源

6.人口遷移的影響

①遷入地: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城市壓力;增加城市管理難度。

②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經濟文化的聯絡,促進經濟發展;緩解人地矛盾;導致勞動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

1.環境承載力:

①概念: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②衡量指標: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①概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②影響因素:

③特點:不確定性;相對確定性。

二、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②A、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C、各國、各地區要組中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發展戰略。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城市形態

①概念:城市佔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關。

②城市形態的型別: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割槽

1.概念:不同型別的土地利用在城市裡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區。功能區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型別的用地。

2.形成:(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3.常見功能區及其特點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又稱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爾曼)、扇形模式(瀋陽,主要受交通影響)。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①經濟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塊土地用於哪種活動,主要取決於付租能力。影響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②社會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種族(移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或宗教團體③歷史與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4.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5.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

城市發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範圍狹小,功能用地混雜佈置。

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隨著工業發展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市中心由於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工業用地改造為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四、功能區合理佈置

1、便利的交通

2、合理佈置工業用地

3、在工業區跟住宅區之間建衛生防護帶(位於工廠與居民區之間,汙染小,噪音小)

拓展:“風玫瑰”圖也叫風向頻率玫瑰圖,它是根據某一地區多年平均統計的各個方風向和風速的百分數值,並按一定比例繪製,一般多用八個或十六個羅盤方位表示,玫瑰圖上所表示風的吹向(即風的來向),是指從外面吹向地區中心的方向。其中,綠線代表夏季,黃線代表的是冬季。風玫瑰折線上的點離圓心的'遠近,表示從此點向圓心方向颳風的頻率的大小。實線表示常年風,虛線表示夏季風。

②為最小風頻

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1.城市等級劃分

①劃分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②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小城市(20萬以下)、中等城市(20~50萬)、大城市(50~100萬)、特大城市(100萬以上)、超級大城市(上海)。③行政區劃

省級: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市級:地級市、自治州、盟縣級:縣、縣級市、區、自治縣鄉級:鄉、鎮、街道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長1、10年來人口增長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人口問題

歷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長過快史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軌增長減緩階段——人口增長緩慢跡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4、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組織“屯墾戍邊”

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③新航線開闢,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環境承載力

1、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

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係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係,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係。4、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割槽

1、功能分割槽: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③建築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割槽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割槽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範圍相對較大。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層層巢狀。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範圍、城市職能的關係:“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巢狀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範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範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層層巢狀,大的巢狀小的。)4、中心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