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總結範文

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專題總結

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專題總結

要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首先應該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什麼?《課標》關於閱讀教學的目標闡述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培養語感;二是學習閱讀方法;三是提高鑑賞能力(包括思想內容和表達方法)。下面以《鄉下人家》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

一、以讀為本——“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

片段一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鄉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誰可以把這一段話讀通?

生:(紛紛舉手)我可以。

師:不要吹牛,讀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錯,我給一點時間,大家再試一遍,確實有把握了,再舉手。

(這是第一讀,要求很簡單,就是把課文讀通,讓學生自由讀,實際是讓他們有充分的準備,能夠輕鬆自如地進入狀態。)

片段二

師:下面,我請三個同學來讀。

生:(爭先恐後)我來讀。

師:但我有一個條件,讀書的同學必須先回答我的一個問題,答對了才能讀。(有學生把手放下了)看來有的學生不夠自信,(對舉手的學生1),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為什麼我要請三個學生來讀這一段話?

生1:因為這一段有三句話。

師:恭喜你抓住了機會!這應該感謝你的自信。

(這是第二讀,整體感受段落結構,並檢查初讀的效果,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片段三

師:這麼美的文字,老師也想讀。(範讀)聽了老師的朗誦,你有什麼感受?

生2:老師讀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鄉村田園的美麗風光。

師:是的,因為我的語氣比較舒緩。

生3:我好象來到了鄉下人家的瓜棚下。

師:那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請你們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試著用舒緩的語氣讀一讀。

(這是第三讀,用範讀引路,將學生帶進詩情畫意的田園,感受讀的美好,並在比較中感悟讀的要領。)

片段四

師:請一個同學讀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傳遞什麼?

生4:“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出了青的、紅的瓜,它們一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

師:你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了什麼?

生5:我感覺那“綠綠的葉”很柔嫩。

師:是的,因為她把這裡讀得很舒緩。(對生4)你還能讀出什麼感覺?你覺得瓜架上的瓜多還是少?

生4:多。

師:那麼,應該怎麼讀?

生4:......(把“一個個”讀得突出了)

(這是第四讀,抓住一些關鍵詞語,點撥性的讀,幫助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中提升讀的品位。)

片段五

師:剛才,我們分三個部分讀出了作者對屋前瓜架的喜愛,下面我們跟著音樂把它們連起來讀,一定會更加美好!還想讀嗎?

生:想!

師:好,請跟著音樂讀。(老師起頭,學生自然跟上......)

(這是第五讀,是迴歸整體的讀,從初讀到這裡是一個輪迴。到這裡,讀的意境昇華了,讀的興趣高漲了。)

五個層次的讀,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思想。每次讀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每一次讀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穫與效果。學生透過朗讀增強對文章的感性認識,透過朗讀感知語言,包括語音、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感悟、積累、運用”呈層遞性地推進,“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相伴其間,工具性和人文性渾然天成。這樣的教學,讓我想起著名的特級教師支玉恆老師常說的一句話“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什麼是語文的問題?感悟、積累、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麼是語文的手段?那就是讀!

二、授人以漁——“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

師:(指名讀第一句)請你在這句話中,找出一對近義詞。

生1:攀——爬

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用?

生2:這樣可以避免重複。

師:是的,你讀一讀,看兩個詞可不可以交換位置使用?

生2:(默讀)我覺得交換了不好。屋簷用“爬”很合適,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動了。

師:我也覺得這樣用是最好的,可見,作者在用詞的時候,是用了心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注意讀出作者的用心。

生:“鄉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簷。”

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專題總結

師:(讀)輕輕地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3:我看到了綠綠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鄉下的勃勃生機。

師:多好!我們把書背過來。

生:(教師起頭,把學生自然帶入背誦中)......

一個“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機和瓜藤的輕盈靈動概括得精妙絕倫,又讓孩子們的想象馳騁得無拘無束。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這樣的關鍵詞深挖並散開,往往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級下冊課標也明確指出“要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但一節課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導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訓練點,以點帶面。這個“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一個字,甚至是一個標點,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漁”。有了方法,舉一反三何難?

三、讀寫結合——教學生“踩著巨人的肩膀攀登”

師:(指名讀第三句話)這句話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生1:這裡用了對比。

師:為什麼要這樣比?

生2:要突出鄉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師:城裡高樓門前的旗杆和石獅子就不美嗎?

生3:因為那是人工雕飾的,沒有鄉下人家的瓜架那種自然的美。

師:可我覺得,旗杆和石獅子也有一種莊嚴肅穆的美,你能說它們不美嗎?其實,有一句話說得好,叫“青菜蘿蔔......”

生:各有所好。

師:對,有很多的喜歡是沒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歡鄉下的景物,或許是因為某種獨特的經歷,形成了這種偏愛。想一想我們應該怎麼讀這樣的對比的表達?

生4:“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師:(學生讀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個鄉下的孩子。誰再來讀?

生5:......(把“可愛多了”讀得很誇張)

師:對,就是這樣,你讀出了一種偏愛,讀出了一種個性的喜歡,這就是對比寫作的方法所要表達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對於作者如此偏激的表達,我們怎麼會沒有反感?

生6:因為鄉下人家的景色確實很美。

師:是的,因為有前面對瓜架的具體描述,我們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這樣的表達。試想一下,如果“可愛多了!”這樣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結尾,而是放在文章的開頭,你覺得怎樣?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師:是啊,就像我們的作文中出現了“我們的校園真美,非常美,美極了......”這些感嘆,因為缺少具體的描述,所以顯得不實在,不可信。

閱讀教學有兩大任務:

一是要透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讀懂別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二是要透過閱讀教學,領悟把握別人寫文章的方法,從而提高自己寫作表達的能力。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在讀的過程中遺漏了對寫作方法的關注,再靠單純的習作指導去彌補是很困難的。因此,“讀寫結合”也是有效性閱讀教學不可迴避的問題。一直認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習作課,一定要說“教”,那麼,就教孩子喜歡那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教他們“踩著巨人的肩膀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