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我們仨》有感

《我們仨》有感1500字

從今往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楊絳《我們仨》

讀《我們仨》,完全是因為這個溫暖而飽含深意的名字。然而,這本書激起了我對人生的一種新認識。“我們仨”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但即使如此,我感受到的仍舊是他們生活中的溫暖和愛,如此恬靜的、不亂分寸的流淌在艱難生活的每一天當中。這份溫暖和愛,就是他們對人生的態度,早已與他們經歷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毫無關係。讀《我們仨》,我們更要深刻體會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下面,我們就跟隨一院支部農工黨黨員計信的腳步一起來讀《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所著,書中回憶了楊先生和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溫馨平淡,痛並快樂的過往生活。文字簡潔但也略顯沉重,呈現給我們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的愛情,父女、母女的親情,以及家人離失後的種種掛念。讀這本書有一種感覺,就像是一位很親很親的長輩,在一點一滴、不厭其煩的講他們那一輩的故事,以平常而深情的語調、溫和又刻骨的方式,懷念自己的親人。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篇幅很短,主要是楊先生做了一個被丈夫丟下的夢,夢中的她孤身一人,不知該何去何從,雖說這只是個夢,但卻更像是對她後來人生境遇的真實寫照。虛實之間,流露的是滿滿的真切的情感。

第二個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一家三口在“古驛道”上相聚相失。初讀這一部分內心會充滿疑惑,為什麼錢鍾書突然住進了船上,而楊先生和女兒卻從家來到了客棧,每天定時去船上看錢鍾書。後來透過對他們一家的深入瞭解,才知原來一切都是楊先生編織的一個夢,錢鍾書因為身體有恙而住進了醫院,女兒也因為脊椎問題在醫院治療,家不再像家,因此楊先生才把它稱之為“客棧”。面對親人的病痛到離開,楊先生始終沒有直白地說明情況,看似迷離,卻又讓我們體會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更多的是對他們曾經生活的真實回憶。1935年,錢鍾書和楊先生一個儒雅斯文、滿腹經綸,一個睿智從容、才情萬千,婚後一起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的幾經波折到輾轉安居,直至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內容包含了許多瑣碎的家庭小事,斷斷續續的記錄著一家63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平凡生活中的歡愉,艱難歲月裡的堅韌。在英國留學的片段裡,讀後感.我們可以看到夫妻二人才學過人、求學順利,生活中也結交了很多優秀的'朋友,生活雖不富裕,卻也很“小資”。錢鍾書生活技能基本等於零,不會做飯也不認識路,在學會了做牛奶紅茶之後,給楊先生做了一輩子早餐。一個傳統讓你儀式般遵循,想起來就溫暖。抗戰爆發,楊先生得知母親去世,哭個沒完,錢百計勸慰,書中寫道“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愛女出生,錢幫不上忙,還經常做錯事,向楊先生承認錯誤,什麼東西弄壞了,楊先生安慰他,“不要緊,我會修”,錢對楊先生的“我會修”深信不疑。解放後開始無休止的政治運動,楊先生很自豪的說,錢鍾書學的是冷門,不用炫耀學問,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在這些運動中,一家三口能夠擠在一起,就已經很幸福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平凡裡透露著知識分子對人生追求的不凡!

楊先生是堅強的,但同時她也並未從傷痛中走出來,她不願、不能、不敢回憶那段讓人撕心裂肺的歲月,用虛幻的夢去過濾掉種種細節,在夢裡去面對死亡給人的恐懼和不安。楊先生在書中說,“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如此平凡的夢想,也在現實的殘酷照映下變成虛幻的泡影。平凡的幸福其實最不平凡,所以請珍惜你身邊每一個你愛和愛你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