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實錄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實錄

《鳥的天堂》已上過了好多次,每次對於大榕樹美的理解我都作為重點部分去講解,讓學生體會它的大、茂盛,這次我課前準備了課件,其中有一幅大榕樹的近距離的照片,夏日陽光照耀下的一棵大樹……本來課前預想的是在學習完了描寫大榕樹的段落後,讓學生觀看圖片加深印象,課堂上本應該是等會放的圖片,由於我連著點了滑鼠,而使這個圖片提前出現在了學生的面前。這時,學生髮出了嘖嘖聲,“真漂亮”“真綠”“葉子那麼多呀”。於是,我靈機一動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思路,隨機引導,“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於是學生紛紛發言:

生:我看到了 一棵很茂盛的樹,葉子那麼多!

生:我看到了葉子的顏色特別綠。

生:我發現有的葉子像翡翠一樣,還發出光亮了。

生:我覺得那棵樹的葉子長得特別密。一簇一簇的,有的都擠在一起了。

生:我覺得那些葉子好像在動呢。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不錯,那麼誰來說說這是什麼季節的榕樹呢?

生:夏季,我覺的是夏季的,因為榕樹長得很茂盛。

生:不一定,我上課前上網查過,知道大榕樹是常綠樹木,一年四季都很綠,而且它生長在南方。也許是春季或秋季的呢。

生:我認為是夏季的,因為植物在夏季長得是最茂盛的,你看這棵樹葉子那麼綠,都發出亮光了。

生:我也同意是夏季的樹,因為課文前面說“我們吃過晚飯,熱氣已經退了”這裡就說出了作者去鳥的天堂是在夏季的。

師:我也認為寫的夏季的樹,因為我課前查閱了巴金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間,記錄的也是夏天的,而且根據一般規律,樹木夏季長得最茂盛了,即使是常綠樹木也是這樣的。

(生紛紛點頭)

師:剛才我們看圖片大家好象有很多話想說,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讓大家一個一個發言。大家用筆來寫一寫剛才看到的樹吧?

(生開始練筆,師巡視。)

師:我想請同學們讀讀自己寫的。

生:這棵大樹,葉子長得真多,顏色真綠。

生:照片上這棵樹長得真茂盛呀,葉子綠綠的,都發出亮光了,葉子長得那麼密。

師:剛才大家看了照片,也寫出了自己想說的,那麼我們來看看巴金爺爺是怎麼寫這棵樹的呢?

(學生讀課文)

師:談談你的感受。

生:我覺得巴金爺爺把大榕樹寫得很有生機。讀課文時,我好像就看到了那棵樹葉子一閃一閃的。

生:我也覺得巴金爺爺寫得像活的一樣,尤其是“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葉子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我覺得眼前好像那些樹葉上有一個個的小精靈在跳舞似的。

生:我也覺得這句寫得特別棒,寫出了葉子綠油油的,發出亮光來。

生:我還覺得這棵樹的所有葉子好像在不停的搖動,嘩嘩的在笑。

師:大家感覺真不錯。那麼這段中哪句話集中寫了這樣的感覺呢?

生:第一句“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

師:那大家一起來讀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一下情景。

(生、師齊讀課文)

師:對這棵樹,你覺得怎麼樣呢?

生:特別美麗。

生:特別有生機。

師:那面對著這棵樹,你想說什麼?

生:啊!真太美了。

生:大榕樹,你真美啊!

師:看看巴金爺爺怎麼說的`。

(學生齊讀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師:看到這麼美的樹,你還想說些什麼?

生:大榕樹,你那麼美,我真喜歡你。

生:大榕樹,我要是一隻鳥,就一定在你身上做一個窩,天天與你為伴。

師:那我們應該怎麼樣去讀呢?

生:用喜愛的語氣。

生:用讚美的語氣。

師:很好,大家自己練著讀吧。

(生自由讀課文)

師:剛才我們從巴金爺爺的細緻描寫中體會到了大榕樹它獨特的美,感受到了巴金爺爺對它喜愛讚美之情,讓我們再讀一次課文。

(學生齊讀)

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學生對課文一步步加深了理解,感悟到了大榕樹的美。常言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是一個活的過程,無論在課前有多麼好的設想,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都應該順著學生的思路去誘導,而不能一味的去強求學生按老師的教學預設進行。這就是新課程中的生成與預設的觀念。在新課改中,關注生成性課堂已經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觀。生成性課堂對教師的角色行為提出了較高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領者”這個引領者必須具有廣博的學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必須始終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細微變化中,理解並尊重學生,雖然在這堂課裡,我的預設是要在學生理解了大榕樹的特點以後再進行觀看圖片,用以加深對大榕樹的美的印象,但是課堂進行過程中,出現了變化,我於是隨機應變,調整了原來的預設。這樣一來,課堂變得更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出現了沒有想到的效果,不僅僅使得學生了解了大榕樹的美,還給學生觀察、練習口語表達給了機會,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有了說一說的願望,於是又在並沒有預想到讓學生練習寫時,改變了預想,讓學生自己寫出所看到的,使課堂上出現了一個亮點,一個我沒有預想到的亮點。這樣做更符合了語文最終的目的是要使學生能夠掌握它並運用它。這正是學習新課程理念之後我才改變的,也更進一步注意了關注課堂生成,在這種生成中我關注了學生多方面的成長,照顧了學生思維的多面性,讓學生在師生共同活動中和生生互動中以多種方式進行發展,而不是硬搬學生,使其回到自己的預想中。這樣的隨機調整教學思路,使得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使得這堂課更具生機,出現了我沒有預想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