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被偷去記憶的博物館》讀後感

《被偷去記憶的博物館》讀後感

《被偷去記憶的博物館》出版於1997年,是作家最喜歡的一部作品。作家在本書後記中寫道:《被偷去記憶的博物館》就是他自身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部情節緊張的小說,而且有更多的內涵……作家還說,如果將他的每一部作品比喻成一個孩子,那麼,《被偷去記憶的博物館》是他最為寵愛的孩子。

《被偷去記憶的博物館》講述的是雙胞胎姐弟葉茜卡和奧利弗從假期回家,卻不記得了自己的父親,腦子裡只留下了一片空虛,而父親也真的不見了蹤影。在閣樓上,姐弟倆在一隻箱子裡找到了父親的日記。他們吃驚的發現,當巡夜員的父親,原來曾是著名考古學家並擔任過近東博物館的館長。他們從父親的筆記中還知道了一個失落的記憶之國——卡西尼亞,。為了找回父親,他們制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他們正在跟蹤一個危及人類所有記憶的陰謀軌跡,於是他們一個在地球,一個在卡西尼亞,展開了與這個陰謀的幕後主使——謝哈諾的較量。故事的結尾,自然是竊取人類記憶的謝哈諾被打敗了,姐弟兩找回了父親。這個故事看似俗套,又是一個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但其中卻隱藏著對現實的深刻思考。

在書中,謝哈諾的僕人雅諾什·海杜克試圖透過他作為博物館館長和文化部部長的權利抹去人們對於納粹暴行的記憶,他拆除了柏林市中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難猶太人的紀念碑,博物館中與之相關的文物也一件件的丟失。之所以海杜克這麼做,是因為他知道當人們忘記了獨裁統治帶來的災難時,就會失去理智,盲目地支援和擁護新的統治者。這不由得讓人想起近年來歐洲極右勢力的作為,他們也使用各種手段使人們忘記納粹的`獨裁統治和對無辜猶太人的暴行,就是為了藉此掩蓋他們妄圖迫害其他人種,破壞文化多元的企圖。

還記得在初二,我們學過一篇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受害者的文章,作者在其中對於納粹暴行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不記仇,是對的,但是不能忘記。”這也是我們面對的令人痛心的回憶應有的態度,記仇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唯有保持理智,將悲痛轉變為前進的動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賞析:《被偷去記憶的博物館》是一個頗有幾分沉重色彩的童話故事,作者將對現實的反思隱含在充滿傳奇色彩的童話中。作者不僅對整個故事有全面的把握,而且也對故事背後隱含的沉重現實也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小作者對於世界現代史及今年的一些歷史事件比較熟悉,並且也能夠利用自己已學的認識,與自己的閱讀加以比較分析。寫作就是如此,以閱讀為契機,調動自己的相關積累,有機組合。這是對閱讀的延伸,也是對自我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