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講話稿

語文教師大會的講話稿

語文教師大會的講話稿

20xx年xx月國務院頒佈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除了招生制度和考試形式方面的改革,在考試內容方面特別提出了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考查,提出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和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哪兒來?

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哪兒來?

基礎性和綜合性從哪兒來?

這些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要求,不能等到高三才培養,到高三才發現有漏洞和缺陷已經補不過來了,必須從初中從平時就抓起,新高考統考科目最後就剩下語文和數學了,對語文和數學的以上三個方面的能力要求會更高,以前我們到高三急抓語文,應付高考還有些成效,高考制度改革後,如果等到高三急抓語文恐怕就難以應對。因為新高考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基礎性和綜合性的要求更高。

如果我們還只是盯著幾本教材,不進行大語文觀的構建,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就無法應對高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不利。

新高考對語文的要求我們已經明確了,要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必須構建大語文觀。

構建大語文觀,既是新高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又是學生未來成長的需要。

我連年帶高三語文,發現同學們的語文學科思維水平、思想理論水平、人生經驗和對社會、對世界、對自然的瞭解,甚至包括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都與新課標對高三學生應該達到水平的要求、標準相差甚遠。

比如在小說閱讀中,我們讓同學們從小說主人公的語言描寫、行為描寫等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我們教給同學們科學的分析方法,要聯絡上下文情節分析,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就一定能分析這個人物有什麼性格特點,結果同學們分析不出來。方法有了,方法對了,已經找出人物的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心理描寫等作為研究分析物件了,又讓同學反覆聯絡上下文背景,怎麼就抽象分析不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呢?原因不在於是否掌握了科學的分析方法,也不在於練習次數的多少,也不在於分析能力的強弱,而是同學們人生經驗嚴重缺乏。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有人生經驗的人,會很快分析出這個人有什麼性格特點,我們同學缺的是人生經驗。

又如在高三新材料作文命題的審題訓練過程中,我們有針對四大類不同材料作文命題的科學的有效的方法,讓同學們從具體的材料抽象出一些人生教訓、人生經驗、人生智慧或者做人的優良品質等等,可是有了這些好的審題方法,同學們還得不出結論來。原因是那些結論是一些抽象的人生教訓、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如“要充分利用名人效應來引導社會理性消費”,什麼是名人效應,什麼是理性消費,二者有什麼聯絡,同學們全然不熟悉,要從材料得出這麼一個抽象結論,就難了。又如“上善若水”,水可以因物象形,給我們的人生啟迪有:“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水滴石穿”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又是“用自己的堅持去改變環境”。關於“水”的.比喻類材料作文題,同學們都讀了,但是同學們就是得不出這兩個結論來,原因不是審題方法不科學,也不是題目沒看清楚,也不是練習不到位,真正的原因是同學們的人生經驗不足,必要的理論水平不夠,讀懂材料的文字,卻找不到與材料意思相對應的準確的人生結論。因為我們同學們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些人生經驗、人生哲理,從來就沒有思考過這些人生道理。所以審題時,只有一些朦朧的含糊的意識,卻找不到“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用自己的堅持去改變環境”這樣的明確的人生道理。你頭腦中沒有這些人生道理的積累,你練習審題的次數再多,收效也不大。

所以說學習語文不能狹隘,記住幾個字音、字形、成語等的基礎知識就夠了,當然首先要有這些基礎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還要有大語文觀,等到高三再構建大語文觀就來不及了,在初中,在高一、二時我們還有些時間和精力,可以按大語文觀的要求去不斷構建,到高三學習語文就會輕鬆許多,同學們語文學習也才能達到更高的檔次,同學們的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才能達到更高的位置。

那麼在初中,在高一、二時,我們怎麼引導同學們按照大語文觀的要求來學習語文呢?

我們給老師們介紹四個方面的做法供老師們參考,老師們在平時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地帶領同學們去嘗試去實踐。

第一方面,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語文學習是課內得法,課內得益,課外拓展,課外延伸,課外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