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舞蹈

幼兒舞蹈創編個人教學策略研究

幼兒舞蹈創編個人教學策略研究

篇一:幼兒舞蹈創編教學策略研究

本文主要針對學生在進行幼兒園自娛性幼兒舞蹈創編時,出現的典型問題,談一談個人的教學策略。

自娛性幼兒舞蹈分為四大類:律動、歌表演、音樂遊戲以及集體舞。

自娛性幼兒舞蹈由於表現形式的差異,各顯其特點,律動重反覆性、歌表演重表演性、集體舞重交流性、音樂遊戲重趣味性,這是它們與眾不同之處。在創編時要準確把握,以免混淆。但無論哪種形式的幼兒舞蹈都不能脫離童心、童趣,這是它們最為重要的共同特徵,也是幼兒舞蹈創編的出發點和至高無上的追求目標。

一、 律動創編

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1、創編動作的節奏與音樂節奏脫節,動作較隨意。2、創編律動只是無意義動作的隨意堆積,不能以實際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需要進行創編。3、創編律動的情境創設空洞無意義,缺乏對於幼兒正向情緒的啟發和引導。4、形象動作不突出不準確。 學生出現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創編思路不清晰、創編目的不明確、創編動作無章法、創編點子不新穎。

因此,在教學策略的設計上主要解決這四大問題。

1、對於創編思路不清晰、創編目的不明確的問題,學生先體驗三種類型律動(節奏律動、模仿律動以及動作律動)的創編練習,首先使其明白律動創編要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需求為導向,以幼兒認知水平

以及知識基礎為依據,服務於幼兒園教學實際,由此明確創編目的。 其次,教師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創編律動的步驟,①明確律動訓練目的、選擇創編律動的型別②怎樣選擇合適的音樂③動作的設計與編排④道具的應用。

2、對於創編動作無章法,形象動作不突出,動作節奏與音樂脫節的問題。教師藉助奧爾夫音樂教學中,聲勢動作的節奏訓練方法,使學生掌握不同音符下的動作時值,幫助學生提高動作節奏的敏感度。

策略一:先用聲勢動作將2、4、8、16分音符表現出來,體驗節奏。再將學生分成每六人一小組,每組按照自己的主題,設計動作。(動物、交通工具、家務、體育運動、自然類等)

策略二:教師提供不同型別的音樂,學生依據音樂內容、性質以及結構設計動作,提高學生對於音樂形象的動作捕捉能力。

3、對於學生創編沒有新穎點子的問題,教師以“兔子”這一形象為例,從形態特徵、動態特徵、習性特徵、整體感覺以及心理活動這五個方面,引導學生怎樣透過細緻的觀察生活,從而獲得創作靈感。

二、歌表演創編

學生在歌表演的創編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動作雜論無章,動作創編隨意性強,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湊動作,動作組織也毫無規律可言。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的教學策略——動作發展變化與組織。

《小蝴蝶》

步驟一:依據音樂《小蝴蝶》確定形象動作(元素動作)

形象動作的提煉要準確、形象具體,能表現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並要注意形象動作要單一性以及可變性要強。

步驟二:運用編舞技法對形象動作進行發展變化。

透過改變“蝴蝶”形象動作的幅度、節奏、力度、路線、空間、方向等方法,發展更多的子動作。

步驟三:組織動作的方法

按照音樂情節內容組織;按身體部位的某種秩序組織;按音樂的重複變化規律組織;按對稱的原則組織;按主題動作組織。

學生們經過這一專項訓練後,在之後的創編實踐中,動作編排略有章法,會由一個動作發展出若干個不同動作,獲得動作素材。但創編作品大都有些呆板,只是單純的按創編技法設計動作,容易忽略動作的生動以及情趣。還需要學生不斷嘗試創編練習,熟練創編技法,積累創編經驗。

三、 集體舞創編

學生在集體舞創編時的問題。

1、學生會跳集體舞,但對於集體舞典型特徵換夥伴以及夥伴交流認識模糊。

2、學生往往把集體舞動作設計的較為複雜,對於集體舞的難易程度把握不好。這樣不僅幼兒完成起來困難,而且偏離集體舞以自娛為目的,為幼兒提供與人合作交流機會的教育意義,因此,動作要簡單便於幼兒掌握,動作種類不能太多,動作變換頻率不宜太快。

3、學生在設計換夥伴環節容易“為換而換”,頻繁更換夥伴,但夥伴之間沒有交流,這就失去了換夥伴的意義,集體舞就是為了讓幼兒不斷結識新夥伴,與夥伴交流互動。

4、“夥伴交流”動作設計呆板,常常以拍手、點頭等無情緒無內涵的動作互動。幼兒天真活潑,夥伴交流可以設計一些有意思的身體接觸類的動作(碰碰臀部、碰碰頭、鉤鉤小鼻子等)容易引起幼兒興趣的動作,或設計一些對比類的動作(一動一靜、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等),增加動作的趣味性。

5、創編動作的段落感不明顯,一個動作在不同的音樂段落裡重複使用,這樣既不便於幼兒記憶動作,又不能使幼兒透過動作去感受音樂節奏、結構等。因此,學生應該為不同的音樂段落(具有鮮明特點的樂句)設計不同的動作,便於幼兒記憶動作並用動作感知音樂的變化。通常音樂有明顯的段落感,學生在設計動作時就要利用好音樂段落的節點,使音樂起到一個提示作用。

總體來說,集體舞的創編需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明確集體舞的`定義、型別、特徵以及教育意義;第二,準確掌握創編集體舞動作的難易程度;第三:探究集體舞交換夥伴的模式。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設計了——經典案例分析

步驟一:先一起感受集體舞經典案例《薩沙》、《乓乓舞》,明確集體舞定義。

步驟二:將《薩沙》由散點集體舞,改為單圈舞或雙圈舞,將《乓乓舞》由圓圈舞,改為行列舞或鏈狀舞的集體舞形式,掌握集體舞的基本型別。

步驟三:教師要求學生找出這兩個案例當中,①換夥伴和夥伴交流的音樂段落②變換夥伴時的音樂節點(具體哪一樂句)③變換夥伴的方式④夥伴交流所用的動作。從而強化學生對於集體舞的特徵的認知,並使其理解集體舞對於幼兒集體意識、溝通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的教育意義。

策略二:針對集體舞難易程度的把握這一問題——創編實踐《hello,朋友!》

步驟一:要求學生為中班幼兒創編單圈集體舞《hello,朋友!》 步驟二:根據3-6歲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身體和心理發育狀況,以及每個年齡階段的認知水平知識基礎為依據,分別為小班和大班幼兒創編集體舞。要求在中班單圈集體舞《hello,朋友!》的基礎上,對動作進行簡單修改(進行加減法)。讓學生深刻體驗動作的難易差別,並鞏固大中小班不同年齡層幼兒不同的動作能力水平。

策略三:專題訓練——集體舞交往模式的探究

集體舞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就“交換夥伴”,這裡我們稱之為交往模式,集體舞種類繁多,同一種類集體舞交往模式可以有多種,不同種類的集體舞交往模式更是五花八門,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層次掌握集體舞,開展集體舞交往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