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愛情天地

我的戀愛觀隨感日誌

我的戀愛觀隨感日誌

昨天和湖北二師的一位學姐面對面閒聊時,偶然談到了戀愛這件事,她問我:“如果你有女朋友,如果你和她同去看電影,到了影院她突然向你抱怨說這地方環境好差,周圍好吵,簡直一點都待不下去。這時你會怎麼辦?”我下意識說:“帶她去其他地方呀!”然後學姐笑著說:“你果然是行動派,其實不然,女孩子這方面只是純粹的口頭抱怨而已,並沒有真想離開那,你需要做的其實只是接受她的抱怨而並不需要做些什麼。”我恍然大悟,敲了敲腦袋說:“噢,這觀點前段時間我在心理學的書上看到過,我怎麼沒有反應過來呢。”或許我根本沒有徹底理解心理學,看得太多想得太少;或許我根本不理解戀愛,因為我從沒有切身經歷過。從而也沒什麼戀愛觀。

平安夜,寢室幾個小夥伴一同買了一大堆零食,蹲坐在地上,一邊吃著零食一邊暢談人生,當然主要話題還是戀愛,大家輪流講述著自己的戀愛史。A君說:“目前我就一段戀情,我和她初一時認識,當時一起玩著玩著就走到一起了,一直到現在,彼此一直平平淡淡,甚至沒有牽過手。記得最難忘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同學聚會我為她喝得很醉,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回家的,第二天才知道是她送我回家的。”輪到B君,B君說:“我和她是初二認識的,目前還在一起。因為我們家捱得很近,我們就每天一起回家。算是日久生情吧,慢慢的就在一起了,她曾說她是初三那個暑假喜歡上我的,當我高一下學期喜歡上她時,她說她已經不怎麼喜歡我了。感覺緣分就是這樣,總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記得她特別喜歡撒嬌,特別喜歡撒小脾氣,什麼事都是我幫她做,每天幫她買早餐,有時候買的不合心意她還要鬧鬧小脾氣才接過早餐。她學習不好,高中好多作業都是我幫她做。目前她在廣東讀書,記得十月份我趁週末兩天還自己偷偷坐火車去廣州和她見面,她還是那樣,見到我就特別不禮貌的說:‘小胖子,走我帶你去逛逛我的學校。’記憶中她一直是這種小女生型別,一直需要人保護。”當然C君也不賴,擁有兩段戀情史,遍嗑瓜子邊隨和的說:“第一段戀情初一開始的,現在看來就是幼稚的玩玩而已,根本沒怎麼當回事,初二轉學後就分了。第二段戀情也算日久生情吧,一開始就彼此聊聊天,記得以前流行一個QQ空間的遊戲--大樂鬥,可以找物件結婚,於是就找她了,沒想到後來現實中就真在一起了。她比較女漢子型別,和我在一起時也是這樣,一點都沒有女人的柔情。我和她之間就一直是我吵她,罵她,然後再去求情,和好這樣的迴圈模式。因為她是藝術生,於是當她高三去其他地方學藝術時我就感到彼此關係就開始淡了,到現在彼此相隔兩地,關係更淡了,如果她此時提出分手我一點都不大驚小怪。”

輪到我了,我笑笑說從小一直聽老師的話中小學生不能談戀愛,我就很乖的沒有談過任何戀愛,我說我沒有任何戀愛觀,我是一個沒有情商的理工男,當然不懂戀愛的事。如果真有那麼一點觀念那也是透過聽廣播聽到,看書看到,寫隨筆感悟到了罷了。從小到大,身邊有太多親戚夫妻之間吵架,甚至離婚。於是我的戀愛初印象是個不好的東西,因為帶來的精神傷害太大。我不喜歡吵架,一點都不喜歡。

有了室友環境的烘托,以及復旦大學哲學教授蔣昌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老師的強烈提議說大學一定得談一場屬於自己的戀愛。於是乎光棍節那天被室友蠱惑著勇敢的踏出了那勇敢的一步,當時被果斷拒絕時內心是喜悅的,因為我沒有做任何心理準備,純粹是硬著頭皮而上的。如果真的答應了,依我木訥的腦袋,低淺的情商真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如何做是好。感覺有一種想戀愛才會去戀愛的被動消極情懷,有位著名作家說這種方式的戀愛一般都比較虛幻。也罷,終究是夢一場。夢醒時分繼續有條不紊的進行人生的第一主題——事業及個人能力、素養的鍛鍊。也想過我的陰影面積是多大,結果真還琢磨出了點小結論,我最終算出來了外擺線之一形如愛心的曲線的極座標方程,並用黎曼積分算出了這個愛心的面積,我調侃自己說這大概就是我心理的陰影面積吧。當然光棍節後我也做出了一些實質性的行動--一口氣讀完了好幾本心理學著作,大致關於“愛情學”,“婚姻學”,“家庭學”之類的東西。

記得思修課上,老師講了一種關於愛情的定義:所謂愛情,是一對男女基於一定客觀物質條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中形成的相互仰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生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愛情是基於生理、心理及社會屬性的一種人類獨有的高階複雜現象。感覺愛情有點像混沌學,只知道模糊的大概卻怎麼也推敲不出自然界四大普適常數的內在聯絡。我想依我的情商我是難以詮釋、琢磨並總結出具有普世性的“愛情規律”。

斯藤伯格有個對愛情的有趣的分類,他把愛情分為了大致的八類——無愛、喜歡、迷戀、空洞的愛、浪漫的愛、伴侶的愛、虛幻的愛、圓滿的愛。而這八類取決於愛情三角論三邊邊長的長度,這個劃分為研究千姿百態的愛情真還是提供了一個普世的框架。

蘇格拉底曾說愛是從美中孕育而出,也就是說愛情應該是從對方獲得審美情感,產生兩情相悅的心理感覺,探尋彼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能夠支撐和堅固的愛情基石。蘇格拉底的一個學生柏拉圖也有一種愛情觀即柏拉圖式愛情觀,一種近乎完美的精神戀愛觀。不過柏拉圖式的愛情觀多遭人摒棄,因為它忘了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所說的人類最原始的東西——力比多。從弗洛依德的觀點來說我想可以這樣理解:所謂談戀愛,從人類最原始的角度出發是因為男人想找回從母親那種母性的溫暖,而女人是想找到一種值得依賴的安全感。當然柏拉圖有一種理解,大概意思是:人類出生前及死後人類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男女是一個完美的個體,不需要尋找失去的東西,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男女分開,所以也就出現了尋找另一半的說法。

有時候真感覺愛情像自我的`一種生命表現,彷彿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愛情,那麼無異於獲得了另一種生命的形式,獲得了“人”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愛情成了人生旅途上新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使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猶如馬克思在寫給燕妮的情書中說到:“愛情,不是對費爾巴哈‘人’的愛,不是對摩萊肖特的‘物質的交換’的愛,不是對無產階級的愛,而是對親愛的即對你的愛,使一個人成為真正意義的人。”費爾巴哈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而不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費爾巴哈的辭典中,愛情就意味著對抽象的“人”的愛。而摩萊肖特的愛是非常實際的愛,他把愛情等同於物質的交換。有趣的是馬克思認為愛情與對無產階級的愛是對立的,不是說愛情與對無產階級的愛的存在自相矛盾,而是說愛情與對無產階級的愛有著本質的區別。

愛情的物件分為男人和女人,而對人的理解我想大致可以分為男人和女人吧。記得兩年前和小學班長談各自的理想時,她說以後想做教師或律師,我說我以後要做研究,做科研方面的東西。我疑惑道為何彼此的目標如此不同,她笑笑說男女本來就有別嘛,當然出入會很大。我當時真正意識到男女有別,而當時的我在文字上的思考也僅僅是生理方面及個別心理方面。現在想來,男女有別主要用該在三個方面——生理,心理及社會屬性。當然複雜的生物學方面及印象中大而無當的社會學註定我是不會明白的,現在的理解依舊駐足在心理學方面。

昨天湖北二師的那位學姐給我推薦了約翰·格雷寫的一套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我回答說,我前段時間剛把這套書看完了其中一本,講得很真實,很有理。學姐還說約翰·格雷前段時間還來武漢了呢,我很吃驚,當然這是後話了。

約翰說女人常常存在一種“知曉心情”及“群體認同心理”的心理學現象,這導致了大多女性喜歡逛街的現象,為了滿足自己心理需要而“治療”選擇逛街的這種現象有點不可思議;有趣的是書中解釋了女人為何愛“說謊”,如果對女人用“三分法”進行劃分,那麼可簡單分為:撒嬌的女人、撒野的女人和說謊的女人。張愛玲也說了,如果你向女人猛然提出一個問題,她的第一個回答大概是正史,第二個回答就是小說了。這到也印證了那一句話:男人撒大慌,女人撒小慌。難怪有人才說:女人家的心理最難琢磨。有一種感覺:如果這個時代還有什麼聖人的話,那麼這個聖人一定是女人,或者說是按女人的標準來制定的。

看了那麼多書,讀了那麼多故事,我依舊不理解男女的差別之本質原因,就如同我依舊不瞭解自己,讀不懂愛情一樣。但我似乎讀懂了愛情裡人的表現形式,總結出來那大概就是愛自己吧。

前段時間“單身狗”這個名字很火,但我很反感這個名詞,感覺這比“剩男剩女”更充滿了歧視的意味,而且還有一種自我貶低。既然愛情也基於社會學,那麼社會足夠文明的標誌應該是允許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非常享受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不惶恐、不抱怨、不叫屈、更不會盲目攀比,知道如何讓自己開心,也懂得剋制地去愛人。我想這大概算是愛情投射在社會倫理學上的理想狀態吧。懂得愛自己,掌握自我生活的方式或者通俗的說掌握賺到錢的本事,賺到健康的本事以及賺到朋友的本事。那麼這也算是一種愛情吧。

這大概算是我的戀愛觀、愛情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