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隔代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隔代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隔代教育》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隔代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說起隔代教育,我有很深的體會。自從結婚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就由父母照看,這也沒辦法的事情。我和孩子的媽媽工作都很忙,沒法照顧。我相信,大多家長也是這種情況。

孩子在送幼兒園之前,由他爺爺、奶奶照看。我們也是利用週六、週日回去一趟,看看孩子。在送他到幼兒園之後,我們就接他到身邊。慢慢的就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壞毛病。

一 愛哭 動不動就哭。我覺的這不是因為他只是個小孩。他的眼淚就是現成的,不滿意就哭。我還就是見不得他哭。你說一個男孩子那麼愛哭,真受不了。他一哭,我就沒好氣,衝他發過脾氣,也揍過他,但沒什麼用。我覺得孩子愛哭,都是給老人慣壞的。小時,只有他一哭,就趕緊抱啊、哄啊的。大一點什麼都依著他、順著他。如果說他不對,他就哭著、鬧著要奶奶,要回爺爺家。

二 吃飯 孩子小時吃飯,都是他奶奶喂他。他從沒老老實實的在飯桌前吃過飯,總是一邊玩,他奶奶一邊喂。有時在外邊玩,他奶奶跟著他,從這條街攆到那條街的喂。一頓飯是熱了涼,涼了熱,要吃上半天。有時還不按時吃,別人都吃飯了,他不吃。什麼時候他想吃了,他奶奶趕緊下廚房給做。現在他都五歲了,在家吃飯還是那樣。“在學校自己吃,在家喂著吃”這就是他說的話。

三 管教 他爺爺、奶奶待他多好,可他一不滿意就叫“臭爺爺,臭奶奶”。我說不能這樣,他不聽。有次我急了,要揍他。這起碼是尊重老人的問題,他都大了,該讓他改一改了。他爺爺攔著我,護著孫子,替孩子說話:這麼小的孩子,他知道什麼。他知道的多著呢!他知道在爺爺家,我不能把他怎麼樣。往往一回去,他就嬌氣的不得了。反正,教訓孩子就不能當著老人的面。

這次學習《隔代教育》,也使我反思了很多,讓我認真對待隔代教育。其實,孩子還有很多毛病,是我們做父母的給慣壞的,是我們自己沒教育好。自己父輩們在很多方面都做的很好,比如:他們有帶孩子的經驗,細心,周到等等。就像我們帶孩子,三天兩頭的病,一會拉肚子,一會感冒了,弄的我們焦頭爛額。可老人帶孩子,孩子就很少生病。所以,我們不能全盤否定爺爺、奶奶帶孩子有什麼不好,不能否定了隔代教育。當然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我們去和父母溝通。畢竟這份親情是割不斷的,孩子也需要這份親情。

《隔代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2

縱觀當今社會,祖孫兩代人留守家中者甚多,做好隔代家庭教育,是關係到培養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接班人的大事,我經歷過隔代家庭教育,小有成功,寫點體會,與大家交流,若有錯處,敬請斧正。

一、家庭要有統一的家教方案

當爺爺奶奶的,應與兒、媳或女、婿共同商定對孩子教育的家教方案,以身作則,全面關懷,說理誘導,不打罵不溺愛,科學地把孩子培養成為體魄強健德才兼備的合格接班人。這樣才能使隔代家教與父母教育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同時還可增進家庭親情。

二、做孩子的好榜樣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效法的榜樣,家長的要求,往往成為孩子的生活準則。家長對周圍人或事物的評價,成為孩子進行道德評價的依據。甚至家長的作風、習慣、興趣愛好、個性特徵都深深地影響孩子。家教就是這樣在無意之中發揮作用,家庭教育是時時處處進行的。

身教重於言教,爺爺奶奶要十分檢點自己的言行,使之成為孩子的好榜樣。這個榜樣,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有意或無意地起著奠基的作用。所以爺爺奶奶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得從自我好好做起。

三、讓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

強健的身體是德育與智育的寶貴載體,沒有強健的體魄,什麼事也辦不成,切實注重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是家教之重。

德育是家庭之首,德育出問題,很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樹立良好家風,實行良好家訓,從小薰陶孩子,有利於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當孩子步入小學高年級至初中階段,便開始追求生活真諦,憧憬美好未來,探討人生價值。家長應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幫助孩子瞭解社會,展望未來,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這樣不但可以防止孩子被社會現實中的醜陋現象所迷惑而誤入歧途,而且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功的強大動力。強大的動力,可以激勵孩子為祖國的宏偉事業奮鬥終身。

說到智育,不少老人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輔導孩子無能為力,這是爺爺奶奶們不甚瞭解家教所致。在智育方面,家教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頑強刻苦的學習精神,不論文化水平高低,爺爺奶奶們都可以把這篇文章做得出色。

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爺爺奶奶們辦法多多,我不贅述,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學習興趣的培養,必須從幼兒做起。

幼兒好奇心強,求知慾旺,可塑性大,但分辨是非能力差。幼兒對家庭或周圍環境的各種影響,透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會不加辨別地全盤接受,很容易形成不良興趣。而孩子的早期興趣,對未來活動往往有積極作用。因此,家長們應該在幼兒期讓濃厚的學習興趣佔領孩子的興趣陣地,預防不良興趣的形成,希望爺爺奶奶們培養的孩子,能以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從步入學校的大門開始,為成為一名優秀學生而奠定良好的基礎。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頑強刻苦的學習精神,必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就是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狹義而言,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和性格。

倘若孩子上課不專心,思想開小差,課內做小動作,學習上不肯下功夫,經常抄襲別人的作業,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影響大家可想而知。這些陋習都是非智力因素決定的。

要杜絕這些陋習,必須注重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爺爺奶奶應從小教育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辦什麼事都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絕不偷懶。孩子遇到困難,鼓勵孩子迎難而上,想方設法讓孩子透過自我努力,在克服困難中不斷前進,獲取成功。長年累月如此堅持,孩子堅強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和良好性格便會逐步形成。

孩子有高度的學習熱情,就會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地學習;孩子有了堅強的意志,就會在學習上很下功夫;孩子有良好的性格,就會表現在良好的學習習慣上。這些都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愛迪生認為,創造發明只要一分靈感,但必須付出九十九分汗水,這汗水就屬非智力因素。

四、全面關懷,說理誘導,不體罰,不溺愛

簡單粗暴體罰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畏懼情緒或對立情緒,甚至導致家教失敗。善治水者,要識水性,善教者應懂孩子的心理,任何損害孩子自尊心的做法都有害無益。只有耐心細緻地說服教育,循循誘導,才能使孩子得到啟發,明白道理,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才能使孩子對正確的行為產生愉悅、嚮往的心靈體驗,對錯誤產生厭惡悔恨的心靈體驗。如此,才能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

隔代教育,祖輩慈祥,容易對孩子溺愛嬌慣,導致孩子撒嬌任性無所顧忌,對爺爺奶奶的教導置之不理,致使爺爺奶奶毫無辦法,溺愛就會由愛變害損害孩子的健康成長,這種損害誰都心疼難忍。

如何指導孩子交友結伴,爺爺奶奶們也應該好好把握,青少年結伴交友,對人生有深刻意義,有助於青少年認識社會的過程。人必須發展成為社會的有效成員,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要讓孩子在結伴交友中學習社會交際的必要技能,發展組織才幹和行為調節能力,順利擺脫成人而獨立走向社會。家庭應為他們結伴交友創造環境。如果把青少年長期束縛在成人監督的環境裡,一旦進入複雜的社會,就會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古語云:交必擇友,居必擇鄰,孩子交什麼樣的“知心”,十分重要。交上壞朋友是不少孩子誤入歧途的重要原因。家長應指導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還可做孩子所交朋友的朋友,幫助他們在友伴關係中健康成長。

談了不少,總之,家教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也十分複雜。由於家庭環境各異,家長的道德文化修養個性特徵不同,我們不能指望家教有什麼“絕招”。無聲潤物三春雨,有意摧花六月風。家教就是那麼有意或無意的時刻不停地進行著,我們每個爺爺奶奶應從實際出發,按照家教的特點和規律,如實抓好隔代家庭教育,肩負起社會賦予的光榮責任——培養偉大祖國合格的接班人,讓我們同唱《夕陽紅》。

《隔代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人們習慣把祖孫之間的親密關係稱為“隔代親”。

老年人格外疼愛孩子,對隔輩的孫兒女容易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個性。老人們認為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很可憐,捨不得教育,同時老人心理上更會有所顧忌——萬一有差錯閃失,對不起兒女,怕兒女責怪。於是,老人事事依著孩子,處處保護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錯誤不及時糾正,還常常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慾望。在吃的方面,給孩子做“專利菜”,讓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辦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飯,甚至擔心孩子摔跤,不辭辛苦抱著孩子上下樓梯……

老人的種種愛的行為,常常會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展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事事以我為中心,全家人都要為他服務,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生氣、大發脾氣,到後來就是管不住。老人的過分保護,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膽小嬌氣,弱不禁風,不能與其他小孩子和睦相處。

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多數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也不愛外出活動。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長期囿於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動少,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鍊,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另一方面關在家裡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退縮、心理老年化。

揚長避短是良方,現實生活中,隔代教育也不是一無是處。劉翔,從小父母為忙於生計早出晚歸,他一直寄養在爺爺奶奶家,不僅和老人建立了親密的關係,而且從老人身上學到了許多優良的品質。

祖輩家長有愛心,對孫輩十分喜歡,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他們認為孩子應在愉快、寬鬆的環境下學習與生活,不必強求一定要這樣那樣。事實證明,許多由祖輩帶大的孩子,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強於其它孩子。

然而,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祖輩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因此,隔代教育對幼兒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關鍵是如何擅用其長,以避其短。首先是不要過度溺愛,對孩子也要講原則,不能事事都依著孩子,另一方面是管理孩子的標準要一致,不要一個在教育一個在護短,否則會導致孩子難管,甚至不服管教。再者就是照顧孩子生活只是愛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幫孩子養成生活、學習、衛生等方面的好習慣,最後是能接受好的建議和意見,不要認為老師或者其他人指出孩子的不足是為了給你難堪,只是希望家園結合,能改掉壞毛病和不足,從而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