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淡資訊科技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論文

淡資訊科技對現代教育的影響論文

資訊科技的發展給現代教育帶來了發展的動力,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資源與工具,資訊科技的應用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徵之一。因此,認識知識、資訊及資訊科技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對教育發展及其前景都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知識與資訊在資訊時代的價值

世界正處在一個資訊與通訊技術大變革的時代。知識與資訊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並日益廣泛深入地滲入到經濟、文化、政治等活動中。知識與資訊是資訊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是資訊社會的必需。知識與資訊對於資訊社會,好比鮮血對於人體一樣重要。沒有知識,沒有資訊的流通,資訊社會就會崩潰,人類社會就會陷入歷史倒退的危機。知識與資訊是與資訊社會相伴隨的資訊經濟的主要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資訊社會的財富。擁有知識與資訊就擁有發展的優勢與機會。但是,知識、資訊與自然資源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首先,知識與資訊具有時效性。知識與資訊是不斷更新的,今日之擁有並不保證它會永遠存在下去。因此,知識與資訊的擁有是一千不斷進取的過程。

其次,知識與資訊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產的資源。知識與資訊的能量只有在傳播與應用的過程中才能釋放出來。因此,掌握獲取資訊的方法與途徑,是在資訊社會中擁有發展的機會和優勢的關鍵所在,而社會的資訊科技水平將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因素和衡量標準。現代資訊科技已將“地球村”的假說變為現實。在許多領域中,物理意義上的空間距離已不再是影響獲取產品與服務的因素。遙距醫療、遙距教育、遙距購物等藉助現代資訊科技,突破時空限制的遙距模式代表著全球化的遙距經濟的誕生。

二、資訊科技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資訊科技促進教育改革與學習革命,其中首當其;中的就是教育內容的改革與革命。現代技術,尤其是網際網路的逐漸普及,極大地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來源。資訊時代的學生,不僅僅從包括家庭、社會、學校在內的本土文化環境以及書本中吸收知識,而且可透過衛星電視、國際網際網路,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資訊資源中汲取知識。知識資源的拓展,提供了學生髮展的更廣闊的天地,也向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使學生在廣闊的電子空間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成為資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資訊時代需要有知識的人才。人類知識財富需要代代相傳,傳授前人積累的知識仍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資訊社會的知識時效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知識更新的週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短。因此,知識的擁有不僅止於對前人積累的知識的繼承,更重要的是對新知識的更新。

其次,資訊社會不但要求會學習的人才,同時還需要具有協作能力的人才。人們通常認為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際協作能力。由此推出資訊社會中只需要與機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際協作的結論。其實不然,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減少了人際交流的機會,但是並不意味著降低了人際溝通和協作的重要性。如果說工業化中採用機器的結果是以流水線的集體勞作方式代替了個體勞動方式,從而顯示人際協作的重要性,那麼,資訊社會中的遙距模式,是以網路化的更為精密的.系統協調代替了流水線式的協調。紀律觀念、分工合作觀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協調等都是資訊社會中的人們必須具備的能力與品質。美國與澳大利亞等國家從小學開始就常出一些題目,分工合作,進行解答,然後教師在小組之間進行評比,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再次,資訊社會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無論在什麼社會,人都必須學會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能夠適應環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適應環境的能力。資訊科技加快了整個社會的活動節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資訊社會中生存與發展。近年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出現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殺率、犯罪率上升的現象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可見,技術的高度發達可以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建設則非技術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為社會培養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時代使命。

三、資訊科技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知識並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大腦中主動地進行建構而形成。資訊時代的學習環境,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來源,超文字計算機教學軟體和網際網路資訊系統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的主動性。資訊科技和與其相伴隨的學習環境必然帶來教學方法上的革命。資訊時代的教與學的方法將產生根本的變革。

第一,教師的“講”變為“導”。曾經有入懷疑資訊時代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軟體將會代替教師的角色,其實不然,資訊時代教師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經有本質上的變革。“教”師應該變為“導”師。工業革命以前,一個人可以通曉百科,一位老師可以包攬從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課程,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豐富,出現了分科教學的學校教育。一個人可以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而通曉百科的通才已經不可能存在了。資訊時代,資訊與知識的爆炸性膨脹,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不斷的知識更新,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即使是對著十來歲的小學生,也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懂得多。因此,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課應該變為嚮導式的引導。教師在介紹了基本的知識以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探索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以及豐富的資訊資源的作用,達到教學效果的質與量的高水平。

第二,學生的“聽”變為“學”。資訊時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創造性。資訊時代,教科書與教師不是僅有的知識來源,學生除了從課堂上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運用學習的技能,從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探索與汲取知識。這種建立在學生興趣與自覺性上的學習,學生所獲得的矢口識將會更力口深刻、鞏固。總而言之,資訊科技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和挑戰,這對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新世紀的教育改革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田震清、尹冰心著《論資訊科技對21世紀教育觀念的影響》,原載於《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2]南國農著《資訊科技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上)》,原載於《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8月。

[3]潘克明著《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構建新型教育模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原載於《人民教育》,1999年12月。